摘 要:广播发射天线技术是广播电视行业向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也是广播电视服务升级、产品优化的根本,又因为其直接参与电视台信号发射、调频广播、接收信号等工作项目,所以近几年,该项技术的研究热潮始终不退。现代媒体环境,广播电视越来越受青睐,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公众的观影、接收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拓宽了社会信息资源的传播路径,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传媒资源的真实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广播发射天线,深度解析其应用价值与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前言
社会动态变化,信息资源实时更新,是广播电视面临的主要发展环境。广播发射天线技术规范了信息的传播路径,让信号能够在有机的载体下实现高效传输,这在无形当中,提升了信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广播发射天线技术
广播无线信号接收、传递信息的过程是指电磁波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电磁波通过发射机后,系统会通过一系列处理手段,将其转化成无线电波,实现信号传输。期间的“处理手段”统称为广播发射天线技术。
由于电磁波不会按照既定的轨道传播,很容易被周边环境所影响,所以就电磁波本身而言,并不利于信息传播,不适合做载体。广播发射天线技术把电磁波的垂直极化波放大,利用天调网络控制与管理,成功转化无线电波,以实现使用最小的电流损耗确保天线辐射率保持在平稳状态。但该项技术在应用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电流失真、非线性失真等,故需进行多方面的应用维护及管理。
2 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
广播电视行业对其信息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发射的功率数成倍增长,天线高度一再增加,致使相关单位对天线技术的维修与处理任务愈加繁重。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根据天线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探究其具体的应用情况
2.1 应用维护
无线辐射场会使无线波的运行轨道发生偏移,因此,技术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天线高度,根据辐射场的分布和磁场强度,确定无线辐射的具体垂直方向以及变化方向,判断、确认最终天线的高度。除高度调整之外,天线处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会遭遇狂风、骤雨、高温、寒冷等不同天气环境,所以天线外部必须增设保护装置,如:用绝缘材料包裹天线,避免受到侵蚀、腐蚀;在天线杆外部设置保护装置、加固装置,以免其受到外力作用而倒塌、破损等。鉴于天线的实际应用效果,广播电视总局还对其技术进行了多次优化和改革,一方面,定期监测、检查天线的使用功能,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天线设立的地区、位置查看天线的保护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声波信号反馈情况,调整部分区域内的天线高度,这一工序不能频繁操作,最好按照工作周期制定任务,以便天线长期被拉扯而受损,导致信号传输效果进一步下降。
2.2 故障维修
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出现“故障”,广播发射天线也不例外,为此,工程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应对该项技术的实施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专项分析,从多方面入手,维护技术的应用特性和效果水平。故障维修的方式有很多,如:如技术应用效果出现明显“异象”,可随即调查机房主馈线的驻波比,观察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周期,是否存在频率突变现象,如果发现异常,说明天线的电磁场遭遇外界环境影响,施工队必须马上到这个地方处理;没有发现异常则说明主馈电线没有问题,应对天线进行分段测量,通过排除法,排除点技术应用效果没问题的区段天线。又如:广播发射天线技术设备出现连续性、间断性故障,这时一路排查天线是不明确的选择,特别是当天线遭遇恶劣天气,要想判断故障出处是极不科学的。为此,技术人员应针对技术设备的现实运行状态、制定检测、验证计划,先检查天线分支接头、功分器等基础设备,确定它们工作状态无误后,再监察控制区域内的设备,调出它们最近一周的工作数据,排查信息,通过严密分析,查出“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后,再试运营,考查维修效果。
综上分析可知,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取决于日常维护管理和故障维修,就技术本身的使用价值来看,其后续技术维护、维修的负累代价太大了,稍有不慎,就会付出巨额的维修费用,但为了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广播电视服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一丝不苟地调查、研究、考核技术的应用效果。未来几年,广播电视的应用普及范围会越来越广,天线技术会传至整个中国,到各级省、市、乡镇,如此一来,天线的区段维护、管理、维修任务会变得愈加繁重。因此,从事该项技术研究的工程人员应深刻明白其应用优势和劣势,从现实出发,合理有效地处理广播发射天线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3 结论
通过上文对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效果、问题和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可知,社会的进步、民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均会改变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环境中,传统传媒机制正面临着严峻的改革挑战,广播电视应大力推进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使其能够为更多、更广的群众服务。总而言之,技术的革新是时代、社会变革的衍生物,广播发射天线技术也不能免俗,也应紧紧围绕着时代、社会的变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