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出去、沉下去”是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前提条件,是获得鲜活精神食粮和“三贴近”作品“浮上来”的重要前提,必须要形成长效机制。
中宣部倡导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新闻媒体清除“庸、懒、散,抵制浮躁不实之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指明了方向,“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佳途径。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去、沉下去”,才能获得鲜活的精神食粮,这是改变文风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1 新闻工作者为什么要“走出去、沉下去”?
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用一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党风和文风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为改变党风和文风指明了方向。曾几何时,“四风”毒害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召开会议,拿着他人起草的讲话稿在大小会议上穿行,成了会议“明星”,甚至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也由他人代笔。这些“四风”表现,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有段时间,“长、假、空”流行,“短、实、新”不在;新闻报道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记者报道程式化,不出彩,不出新,不用心,不动情,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真实鲜活的东西不多;会议消息多而一般,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少;不少的新闻报道枯燥无味,口号式千篇一律。要清除这种现象,新闻工作者就不能高高在上,必须“走出去、沉下去”。“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出去、沉下去”, 新闻工作者才能彻底改变浅薄浮躁的虚夸文风。走出去,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从业之路;沉下去,就为采制出充满时代特色新闻作品积蓄了正能量。
“走出去、沉下去”是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条件。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告诉我们:新闻是真实的,因为新闻的本源是真实的,新闻的本源来自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新闻又是鲜活的,鲜活的素材在哪里?同样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一线,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新闻工作者下到基层,就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这是坐在办公室里所看不到的。火热的生活是新闻素材的来源,如果不去基层,写出来的稿件往往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浮很浅,没有感染力,就像是失去水分的瓜果,没有味道。新闻工作者走出去,就是一片天。生命在于运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只有动起来,才不会是死水一潭。在办公室坐久了,只能是“涛声依旧”;泡在会议上的报道,稿件形式最多的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漂在上面,有时就可能是坐井观天。只有“走出去、沉下去”,才能吸收到新的正能量,也就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2 只有“走出去、沉下去”,才能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冒热气才能有人气。如何接地气?只能是下基层,去一线,把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正是因为真实鲜活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所以浮在面上,记者写出来的永远只能是应景之作。不下基层,不与百姓大众直接相处,有不少的素材就不是记者亲历而为,而是“舶来品”“二手货”,能有多少感人的力量?记者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走进百姓中间,下沉到基层,才能捕捉住生活的闪光点。有哪件优秀的新闻作品不是来自于基层?有多少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是奔波在一线?无论是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初的和平建设时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到战场前沿,忙碌在生产生活一线采访报道的身影,早就给新闻后辈们树立了榜样。
只有走下去,转作风、改文风才有了前提。不走,如何能做到转和改?新闻工作者“走出去、沉下去”,不是去走秀做秀;下基层,去一线也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跑马观花,而是要转作风、改文风,使新闻工作者回归到正确的从业道路上来。这几年,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采访报道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体验式进行采访。在体验式采访过程中,记者跟随采访对象参与一天或几天的生产生活经历,不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重要的是亲身感受。这种体验式采访确实是避免“走转改”陷入走过场境地的好方法。“走出去、沉下去”,记者与百姓大众有了直接的接触,才能对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记者不但有了第一手的鲜活素材,而且与采访对象拉近了感情距离,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有可能感染人、打动人,这也就是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有人气的原因所在。
3 只有“走出去、沉下去”“三贴近”的作品才能“浮上来”
鲜活的东西来自于基层,群众的语言往往很有感染力。“三贴近”的作品从哪里来?就是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一线。只有与百姓大众亲密接触,你才有可能采制出受众喜爱的新闻作品。践行“三贴近”,就必须“走出去、沉下去”。
“根深才能叶茂”,基层永远是新闻素材的富矿所在。多年来,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的创优作品内容就全部来自于生产和生活一线。2014年,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结合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在新闻和社教节目中,开设了“访惠聚”专栏,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充分反映当地党政机关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工作部署、进展动态和实际成效。4-10月,台领导带领记者深入新疆昌吉州7县市150多个工作组住村点,对住村工作组联系群众开展调研、谋划发展、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等进行报道,共采访州、县市住村工作组150多个,采访对象360多人,走访农牧民家庭100多户,播出稿件150多篇。
这次“走转改”活动,还在采访现场采用了连线报道、口头报道的方法,反映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中国梦的憧憬。通过体验式采访和讲故事的方式,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采编人员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国情、社情、州情教育。无论是在天山深处海拔3 000多米的牧民定居点,还是在大漠戈壁偏远的农区乡村;不管是在多民族杂居的社区,还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牧民新村;编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变了作风,锻炼了队伍,收获了力量和感动。6个多月里,编辑、记者们上山下乡,行程上千公里,下基层都在30天以上,多的达到了60多天。随着一篇又一篇如:十几年来群众吃不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的问题得到解决,通村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山里的牧民喜迁富民安居房等稿件的播出,使听众对住村工作组付出的辛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采访中,不少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也来过工作组,但说的多,做的少。现在的工作组是说的少,做的多;他们实实在在是为老百姓干事情来了。”就是这样,在深入乡村与基层群众交流、在采访报道住村工作组如何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过程中,在写稿和发稿进程中,编辑、记者汲取了营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4 “走出去、沉下去”要形成长效机制
新闻工作者“走出去、沉下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的行动方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和新闻单位特点,形成“到人管用有效”机制,确保“走转改”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形成一种工作常态。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机制能够防止“四风”反弹,一个好的制度同样能够清除新闻战线存在的浮躁不实之风。
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在连续两年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人员考核制度。规定编辑全年下基层采访不能少于30天,记者不能少于60天,并将下基层天数作为编辑、记者的绩效考核内容;同时,记者下基层采制播发的报道,在稿件分数上予以加分,以此来调动编辑、记者下基层的积极性。相关考核指标中,要求新闻节目中,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数量必须较上一年提高20%。经过努力,当地听众普遍反映,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不再那么生硬,“官话”少了,“土话”多了;新闻报道大多说的是群众身边的事,与百姓生活接近多了,变得好听了。
新闻工作者“走出去、沉下去”是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也是清除“四风”毒害的有力措施,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作者简介:陈豫疆(1957-),男,汉族,河南南阳邓州人,在职研究生,主任记者,新疆昌吉州昌吉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87年进入广播电视行业,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至今;庞燕(1976-)女,汉族,天津市河西区人,大专,1998年进入广播电视行业,2006年开始在新疆昌吉州昌吉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记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