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建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 610021)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广播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广播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的出现,凭借其自身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其拥有更多的受众,广播主持人在播音的同时,也承担着语言示范和引导的重任。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主持人的队伍不断扩大,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也发挥着日益广泛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广播主持人在播音时,存在着一些语言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主持的严谨性,还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广播主持人的重视。
语音问题即发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声母j、q、x偏前:发音部位偏前的j、q、x也称为带尖音色彩的j、q、x,其发音特点为,如果舌面前部靠近或者接触到上齿龈和上齿,又或者舌叶接近上齿龈,在听感上接近于z、c、s。
(2)前鼻尾音偏后,后鼻尾音偏前:前者指发前鼻音韵母时,韵尾的-n发音部位偏后,但是没有发成后鼻韵尾-ng;后者则是指发后鼻音韵母时,韵尾-ng的发音部位偏前,但是却没有发成前鼻韵尾-n。
(3)ian、uan中a的发音开口度偏大或偏小:例如,在普通话测试中,部分广播主持人将ian和uan分别读成了“ian”和“yan”,舌位偏低,开口度过大;也有人将其读成了“ien”和“yen”,舌位偏高,开口度过小。
(4)阴平与阳平的调值不准:主要表现为阴平、阳平调值偏低,在朗读和说话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在一些播音主持中,不仅存在着语音问题,还存在一些口语表达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意义表达不顺畅。这类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中扣分较少,但是其直接反映出了应试人员在普通话运用能力方面的欠缺,影响了播音主持的质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词语使用不当。主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于词语的认识不够准确,不能合理使用,但是使用的词语基本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例如:虽然已经长大,但儿时的梦想仍深深的在我的心底扎固(扎下根来)。
(2)语法病句型。所谓的语法病句,是指句子的结构不符合相应的语法规则,影响了句意的准确表达。例如:他所犯下的错误也使得家人把生活陷入了困境。(将使动结构与“把”字结构重叠套用)。
(3)语义病句型。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或者语序存在问题。例如:考试才刚刚进行30分钟,就有人陆续交卷了。这里的“有人陆续交卷”指一会儿交一张试卷,明显不合情理,应该改为“陆续有人交卷”。
(4)语用病句型。指不符合语用表达习惯的句子,其常见类型包括成分赘余,例如:不难看出,这起非常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祟(成分赘余)。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词汇不断得到创造和应用,但是与10年前相比,在针对广播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在语言规范方面并没有相对明显的变化,问题仍然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普通话语音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造成的。例如,之前提到的各类语音问题,多数情况下,是在广播主持人自身的职业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般并不会影响句意的准确表达,不会产生相应的音位对立,其语句的音系结构也不会出现变化。
作为内地广播电台所使用的基本工作语言,普通话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已经成为了广播主持人参与岗位竞争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相关规范中明确指出,对于广播主持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而言,其普通话等级应该达到相应的职业认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主持人在测试中力求发音标准,也就使得其语音面貌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
最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也就表明了新媒体与语言规范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不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语言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导致口语表达欠缺等语言规范问题。这表明语言是人们思想的直观反映,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也客观地反映出了人们的某些思想意识形态和思维倾向。因此,针对当前新媒体下广播主持人存在的语言规范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对普通话的应用进行规范。
针对上述问题,探究其深层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伴随着人们思想的活跃,各种新的名词不断涌现,语言规范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语言规范方面的宽松意识导致了口语表达缺欠的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对于广播主持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部分培训机构在对播音主持人员进行选择和考核时,放宽了要求。
为了保证广播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减少广播节目中出现的病句和表述不清等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从根源出发,对广播主持人的语言规范问题进行解决。
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范问题,加强对于广播主持人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对于语音、语法理论知识的了解,对于在岗播音员,应该定期进行普通话考核,为其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广播主持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应该强化规范意识,提高广播主持人的入门要求。在对广播主持人进行选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其业务素质和普通话水平,更应该将语言规范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广播电台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有效期制度,加强对于广播主持人语言规范的监督管理,将语言规范要求作为该行业的一项业务考核标准,确保其长期有效。
然后,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应该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当前新媒体环境出发,增加一些传媒语言的动态跟踪,在课程设置中,适当添加一些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语用内容训练,结合情景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确保教材与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规范水平。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不断提升广播主持人的普通话语言规范水平,解决以往播音主持中存在的语言规范问题,确保其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
[1]孟晖.对新媒体下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17-20
[2]姚喜双,李桃.试析网络视频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2,(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