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 程 蕾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合肥 230601)
2015年春节期间,尤其是除夕夜,以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平台推出的“抢红包”大战依旧让人们流连,再次成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抢红包”大战的背后,实际上也是互联网时代,人际传播潜变的一个缩影。
从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以互联网、手机等第四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再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媒介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随着新传播革命的影响,各种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技术发展迅速,大众生活开始进入一种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传受双方的身份不再确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每个人手中都握有“麦克风”,自媒体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参与社会化互动的平台。
近年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代表,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网民的不断壮大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又在同时不断扩大着网民的规模。自媒体在改变这个社会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上的人们,改变着人们的人际传播和社会交往。自媒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际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丰富了网络人际传播的内容,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人际传播,继而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交往习惯。
自媒体发展丰富了人际传播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人际传播的发展。人际传播在与时俱进,传统人际传播研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际传播的现状,更加不能适合网络人际传播发展的现状,所以,必须要对新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自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各种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不仅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更将整个社会带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传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各种传播活动也在这种情境之下发生着变化。研究时代背景是研究其它传播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只有分析社会发展现状,认清新的社会环境的利弊,才能够全面透彻地分析一切传播活动。
周晓虹认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产生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存在于普通的受众群。她在阐述了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之后,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之中,从传播理念、价值、路径、时效等角度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转变的优势。技术发展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她认为自媒体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学者们都尝试从不认同的角度解读网络人际传播。唐英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出发认为,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导致网络人际传播与直接性人际传播产生很大的不同。她认为,在情感层面的传播效果上,网络人际传播的间接性不如直接的人际传播,原因在于非语言系统里存在着很多场域信息,而非语言媒介化的能力又很弱。而这个正如石磊所言,出于传播主体动机的需要,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会被逐渐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也会慢慢的显示出来。
网络人际传播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播形式,它具有广泛性、偶然性、匿名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以往传统人际传播。通过比较传统人际传播和网络人际传播,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网络人际传播。茅丽娜在文章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行列,成为“虚拟社区”的“网民”。所以,她参照传统人际传播理论,就CMC人际传播的定义、基础、动机、性质、手段、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及对它的评价等做一定的研究。
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伴随着自媒体的推进,特别是近几年,自媒体在多样性、普遍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部分学者基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应用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探究人际传播的新变化,探究自媒体对人际传播各方面的影响。詹恂、严星在文章中对近年来流行的微信进行了功能、人际传播特征等进行了数据性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传播学理论,探讨微信作为一款定位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社交软件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范围、频率、效率、方式的影响。通过与微信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做对比,作者认为微信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要比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明显。■
[1]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带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04)
[2]唐英.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J].当代传播.2009(02)
[3]石磊.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01)
[4]茅丽娜.从传统人际传播角度观瞻CMC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0(03)
[5]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