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八队 江苏 210003)
信息数量井喷增长,在满足人们信息生活需要的同时,内容、表达、形式的碎片化和接收时间的碎片化伴随而来。
“反射弧”是指从外界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其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是一种“信道”,而“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则是重要的“信息站”,拥有不同的功能。碎片化的产生,引发人体“反射弧”模式下人体“信息站”的变化,并进一步对人的认知、态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1.“感受器”:信息入口的浅层化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将媒介喻为对人官能的延伸。因此,传播学意义上的“感受器”则是人体官能和外部媒介的结合产物。当前大量的自媒体,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成为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理解外部世界的新“感受器”。然而,自媒体在延伸人对外部感受的同时,碎片化信息的大量涌入,也容易使人们陷入知其“是什么”,难以了解为什么,从而成为接受各类碎片化信息的“容器”。
为缓解“感受器”接收信息的无限性与主动选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避免海量碎片化信息涌入下的“感受器”的信息过载,基于新闻选择的APP客户端的出现,比如,人们选择APP《今日头条》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当减少碎片化内容。但这个“感受器”主要还是基于受众选择性接收、选择性记忆的需要而设置的,带有强烈的单一性指向。《今日头条》的核心功能是推荐搜索,它通过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和使用产品的信息反馈,(包括用户对某一条内容的阅读,评论,收藏,在此内容上停留时间的长短),推算出用户的偏好,从而为其推荐个性化内容。这些带有“个性化”端口的设置,一方面其精确传播方便受众,减少受众筛选信息的时间,提高个体有用信息的数量,降低无用信量的存量,提高信息接收的使用比;另一方面,其本身带有极强的功能性,无形中缩小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广度,加之很多受众的兴趣爱好仅仅是以娱乐化为评判标准,这就会让他们很容易错过真正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同样容易导致信息浅层化。
2.“神经中枢”:信息处理的平面化
在“反射弧”模式中,“神经中枢”是处理信息的中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思维等精神活动。大量碎片化信息经过“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由于碎片化信息同质化严重,导致同质信息的相对累积之后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包,并没有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等完整的信息价值链,反而增加了“神经中枢”处理的难度,降低信息处理的有效性。显然,虽然有大量碎片化信息的不断累积,但由于缺少多维度的整合,导致只有少数信息可以“归聚”,大部分信息依然是“游离”状态,这样不但没有使“神经中枢”对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反而呈现出平面化的“一维”而不是“多维”的立体化状态。
3.“效应器”:信息反馈的盲从化
“效应器”是通过外在的情绪、态度、观点、行为等形式反映“神经中枢”的处理结果,是对所接触信息的一种反馈。由于端口信息输入的浅层化、“神经中枢”信息处理的平面化,导致“效应器”认知结果盲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内容过于盲目轻信,易受外界蛊惑,容易导致情绪的极端化和行为的极端化。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面对大量未经证实的碎片化信息,如蛊惑性标题,煽动性语句、夸大的事实、PS后的图片,加之一些网络大V的有意转发以及网络水军刻意推动,更容易在社会产生“三人成虎”、“曾母投杼”的困惑与混乱。
比如说,在APEC期间,整个北京安保级别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是,有微博以此制造谣言,以“APEC期间,北京三环附近各高楼有各国安全狙击手,以不要乱开窗户”为题,吸引眼球,并在文字下方配有值班室警告通知的图片。这导致大量学生转发,引发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感受器”的多元化维度(数字媒介先进,但纸质媒介等其他媒介不可缺少,视觉信息重要,文字信息不可缺少)
“感受器”是信息的进入口,是人体的“把关部门”。当前,手机、APP、微信的广泛使用,使移动“单一化”、“浅层化”的信息充斥着“感受器”,使其作用效果日益降低,不利于“神经中枢”的进一步处理以及人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媒体和个人应该实现“感受器”的多元化维度,既运用先进的数字媒体,又不放弃对纸质媒体等其他媒体的运用,既重视视觉信息,又关注文字信息,让所接触的信息得到拓展和挖掘。
作为媒体,应该传播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对同一报道既有简介的消息简报,又有专题的深度探讨,既有主流媒体的评论,又有博客的草根观点,既有文字采写,又有视频的现场,多元的信息以多种形态向受众展现。实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媒体之间展开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作用,激励受众参与提供多元信息内容。
作为个人,应该多元地运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达到系统与碎片相结合,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
2.碎片化与厚度化的融合(碎片化并不可怕,可怕是只有碎片化)
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碎片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碎片化。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传者和受者应该从源头上,做好信息的整合工作,实现碎片化与厚度化的融合,做到立体化的传播。
立体化的传播是传播者借助超链接,对传播的信息按传播的核心内容标准分三个层次:核心信息、周边信息、辐射信息进行的传播。针对这三个层次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在信息内容页面添加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进行信息分层次的多维度整合。比如说,新闻报道单元对单一新闻稿件进行拓展,用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手段,来完成某一主题的报道,帮助读者获得对新闻事件更完整的把握,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闻互动的方式来发展新闻报道。另外,可以在新闻内容页的关键词添加链接等。在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下,碎片化信息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归聚”起来,实现对信息的创造性整合,信息间的联系也能通过整合得到展现,[]从而减少“神经中枢”的负担,扭转处理结果平面化趋势。
3.媒介反馈与社会实践反馈的融合(媒介时代的知行合一)
1947年,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将谣言传播的原因归纳为一个公式:谣言=重要性*模糊性。经过后者补充,公式增加了一项:公众批判,即常识。
在现代社会,媒体更多地参与对现实社会的构建,更大地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现实社会的构想,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在这种中介作用下,人们逐渐用媒体所宣传的对象代替面对面交流的对象,用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这增加了信息的模糊性,提高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加之,人们大部分常识不再来源于社会实践,而是更多的来源于媒体,使这些常识本身就具有了模糊性,降低了公众的批判能力,增加了“效应器”的盲从性。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人们应该主动继承知行合一的精神,实现媒介反馈与社会实践反馈的融合,做到既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又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努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体上的信息,通过社会实践论证信息,提高“效应器”的反馈能力。
总之,面对碎片化的时代,人类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碎片化信息对人类“反射弧”的负面影响,让信息的功效实现最大化,从而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1]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5)
[2]林茂.随平滑阅读风尚下的“全民阅读”文化建设探析[J]大众文艺,2013.(18)
[3]何霏.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J]青年与社会,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