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名“接地气”的新闻记者

2015-02-26 23:26
新闻传播 2015年9期
关键词:接地气焦裕禄新闻记者

张 锐

(哈尔滨交通台 黑龙江 150040)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为大众传播做出鼓干劲、长精神的好作品。

作为城市电台大众传媒的新闻记者更应该具备“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的思想境界、业务素养,为听众服务、服好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的未来发展。

“俯身抬头”是新闻记者培养良好的从业素养、践行职业操守的基础。

“俯身”就是放低姿态、放下架子、谦虚切实、脚踏实地地做事,深入基层接地气,说白了就是跟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用新闻记者的笔、口、镜头,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用你报道的内容、你采访的对象践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最好证明。在2013年7月安徽的一次《全国城市电台联盟——述说新闻》现场会上,一位国内知名评论员对现在媒体记者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现在大部分、绝大部分”的媒体记者都是“伶人”,只会做“片段”、“讲段子”,不能深入的研究思考问题。当时听过之后心里愤愤不平,这个带有“轻视”色彩的词怎么能用来形容“无冕之王”的记者呢?愤怒之余细想,我为什么愤怒呢?是因为被人毫不留情地说到了痛处,击中了要害,还是在“无冕之王”的大帽子下面已经变得苍白见不得阳光了?尽管批评很刺耳尖刻,他的论述也基本还原了事实,说出了记者这个行业的现状。1.自恃对所跑战线行业精通了解,采访只看表面走马观花,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视而不见、懒得发现。2.新闻写作流于形式没有创新,空话多口号多有用信息少。3.自认身份地位高,脱离了普通群众生活。随着自媒体时代资讯信息的大爆炸、大发展,百姓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新闻接地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的舆论力量,弘扬正能量,充分发扬一个新闻媒体“精神上的引领”作用。现在一些记者外出采访车接车送、要么开私家车,无车不走路,乘坐公交车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生活闲适吃饭点餐基本不逛菜市场。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新闻记者“主动”脱离百姓生活、脱离了“普通市民”身份的印证。这样的记者写不出百姓关心、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更捕捉不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那些更需要关注、更有看点的细节和线索。

“接地气”是新闻记者做好新闻、做百姓喜欢有生命力新闻的最直接方法。要在“俯身抬头”间做到踏实、到位,不止停留在表面功夫。那怎样“接地气”?在网络上搜索了“接地气”是什么意思,有这样的解答:地气是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辞海》中“接地气”是指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接地气”说白了就是要广泛接触实际、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新闻记者要如何接地气?首先:新闻记者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信仰不动摇。坚持信仰郭明义能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人、做好事,并影响带动身边人。坚定不动摇的信仰是形成良好工作风气的核心和基础,好的工作风气非常重要,良好的工作风气也是一个好的团队集体智慧、集体前进的基础,更是一个频率发展的精神基础。未来交通广播的发展之路是什么?节目定位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节目整体包装品牌的创新,我认为所有的创新思路都是以“人”为前提的,有一个肯干、实干、接地气的团队,用好“人本”资源,把服务立台作为根本:放开思路办节目,依靠短信、微信支撑节目,依靠路面上的信息办节目,哈尔滨交通广播正在走一条与地域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结构、受众收听喜好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关键还在于“接地气”的团队、办“公交卡+私家车钥匙”接地气的节目。2011年开始到现在,哈尔滨交通广播连续开展了一系列“走基层、看交通”、“最美劳动者”、“我和925的故事”等主题采访活动,让新闻记者走出直播间、办公室,跳出职业习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和身份,深入到公路建设现场、走进出租车驾驶员、公交车司机的生活、工作中,采写了大量来源于最基层的新闻稿件,用质朴纯粹的劳动者、市民的感受描绘出有质感的、有生命力的哈尔滨经济事业发展现状、交通事业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变化的蓝图。

新闻记者接地气的最好方式是走基层、开拓视野提升高度,增强跟广大群众的亲近感:新闻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盲目行事。走进基层接地气尽可能延伸你的新闻触角,让采访对象、普通百姓跟你没有距离感,想跟你说他们的心里话,把你当成他们的家里人,这会让你的采访无往而不利。你不会再感到没有新闻可写可抓。新闻记者视野开阔,创作起来不会再干瘪苍白无话可说。因为来自基层真实的鲜活的新闻素材会源源不断向你涌来,激发你创作的灵感。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在创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就几次到兰考体验生活,用大量的一手素材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穆老说他的新闻稿件都是泪水打湿的痕迹”。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一定是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最火热的生活,在穆青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10几天后,兰考县的群众开始隆重纪念焦裕禄。几年前穆青就“焦裕禄”的典型形象跟网友交流时,有网友说好像最近20年再没有焦裕禄了,穆老的回答是“我看是宣传不够,没有去挖掘,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不会少的,应该深入去挖掘”①。好典型、好故事不会自动跳到你的眼前,需要新闻工作者不辞辛劳地“沉下心、耐住寂寞、动心忍性”,在基层好好地历练淬火,练就一双善于发现、能够发现、善于捕捉、有能力捕捉的本领。只有这样形成的采访报道,才能经得住听众和时间的反复考验,才有价值生命力。形成这样脚踏实地做实事风气的集体才是一个有发展空间,有公信力的媒体。

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俯下身、弯下腰,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报道好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的好新闻;只有扎根基层、真正融入群众,用记者的新闻眼关注百姓的问题,才能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的喜怒哀乐,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新闻报道才能有底蕴、有风采、有力量、有看头;说老百姓想说的话、讲老百姓能懂的道理,让新闻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然后,应该多站在听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听众的诉求,增进与听众之间的感情。党的群众立场是真心为群众着想,而媒体人服务的对象是听众,在日常的节目中,除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应该多站在听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想听众所想、急听众所急,多组织一些听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增加了解增强信任,培养忠诚度高的收听群体。

最后,应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增强新闻记者的宗旨意识,真正把人民、把听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延伸到实际工作中,做到新闻第一线。■

注释:

①新华网2001年7月新华社老社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同志与网友交流

猜你喜欢
接地气焦裕禄新闻记者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