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名刊工程”,推动社科学报品牌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名编辑是高职院校名刊的支柱性构成要素,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名刊工程”,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能汲取高职院校多年历史积淀和理论积累,也能激发高职院校学报人员的办刊智慧以及学科求索。“名刊工程”推行多年来,确实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报名刊除具备学报这一构成要素外,还具备着特殊的构成要素,如学术地位、创新性与引领性、名编辑和外界公认性等,名编辑是支柱性的构成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的更好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转变
1.1 编辑意识方面
从本质上而言,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从事信息加工工作,是协调人和信息矛盾的媒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编辑所具备的隐含社会地位。编辑利用信息化传播媒体将已然经过优化的信息“公布于众”,这是信息时代信息运动必然经历的步骤,而从信息到编辑这一流程中,有必要实现高职院校学报编辑意识的嬗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编辑的作用与社会地位,这也激励着高职院校学报编辑树立强烈的使命感。
1.2 编辑技术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作者所交稿件一般是电子方式,使得编辑方式也随着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剪刀+浆糊”方式转变为电子处理方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的编辑技术也应有所提升,除文字功底过硬外,也需具备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能熟练使用编辑软件所需的各项技术。
1.3 活动领域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职能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播上,包括策划选题、选稿组稿、编辑校对、印刷出版等几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不仅传播文化,还是信息产业的生产者。可以说,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编辑具有生产、存储、配置和传播知识的职能,显得更具丰富性和多样化特点。
2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面对编辑工作嬗变现状,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除了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外,还应具备如下优良素质。
2.1 娴熟的业务技能
现阶段,科学技术领域高度分化或综合,相互渗透或延伸派生,带来科学技术革命与信息知识创新,为高职院校学报发展带来良机。学报编辑需与时俱进,不断扩大视野,深入了解新学科、新知识、多学科、多领域,了解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文明,还要拥有广博的编辑业务知识,娴熟地运用现代编辑出版技能。
2.2 良好的信息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飞快,高职院校学报出版内容需讲求时效性,信息意识影响着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唯有具备一定信息意识的编辑才能形成高屋建瓴、创新超前的选题意向,推广发扬学科前沿动态,准确改正稿件错误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融入稿件中去,从而保障稿件信息的准确性。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报编辑应树立起信息意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选题、组稿和编辑稿件时,需及时调整报道策略,甄选最新的信息内容,发散编辑思维,拓宽编辑视野,以国际化目光来看待所遇问题。
2.3 坚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呈现出现代化趋势,编辑和出版流程实现“无纸化”管理,编辑组稿采用电脑操作与荧屏扫描方式,利用计算机完成整个文稿的编辑校对过程,编辑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编辑人员间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沟通。编辑主要从事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的工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编辑信息处理中最常用到,也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由此可知,一名优秀的学报编辑,务必具备坚实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优化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以知识信息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报办刊水准和办刊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编辑人员的支撑作用,为此,编辑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可从如下几个途径予以优化。
3.1 以学习促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讲究“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均起到导向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学报有着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学报编辑应以学习促发展,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高职院校学报具有政策性和学术性特点,编辑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有敏锐的判断力,面对组稿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难题,能够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予以判断把握,在选题和编辑上贯彻“政治性、时代性、创新性、学术性”原则,使高职院校学报能够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二是高职院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新闻出版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学报编辑应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及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把握行业法律法规内容与精神,发挥自身职能,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引导作者展现更多的科学文化优秀成果,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与学术领域的长远发展;三是高职院校学报编辑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涉及到校对文字、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诸多内容,繁琐而芜杂,相关人员应秉承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切实推动学报办刊质量的提升。
3.2 以钻研促学报编辑业务功底加深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需要相关编辑更新理念,勤于思考,努力钻研,当好多面手,为做好编辑工作奠定养成良好业务功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祛除糟粕,汲取精华,充分发挥编辑应有作用,促使更多的精品和力作出现,但也应注意,编辑在阅读稿件过程中,应认真揣摩作者创作意图,尊重作品原有风格,利用掌握的编辑知识和技能,帮助作者提高文字表达效果;二是编辑在强化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同时,也熟悉相关行业的学科知识及发展动态,使得学报既有本学院科研成果的最新报道,有本地区理论成果及发展经验的报道,也有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及科研成果的相关报道,如在遇到一些有很大难度的稿件时,可约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帮助审阅,加强交流和沟通,使得自身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3.3 以激励促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
编辑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无功无禄状态下,难免形成心态失衡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以激励促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根据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与规模,科学定编定人,促进学报编辑“人、岗、事”的合理配置,以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标;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给予学报编辑以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学报编务工作,深入开展学报编辑培训工作,关心学报编辑身心健康与职称申报问题,做到“以人为本,激发潜力”,促进学报编辑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4 结语
教育部推行的“名刊工程”带动了我国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飞跃,使学报成为促进青年良好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名刊工程”推动下,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应秉持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维护学报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