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森(作者单位:泉州广播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心)
突发新闻报道要有新思路探讨
洪森森
(作者单位:泉州广播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心)
摘 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社会实践或社会安全事件,专家们称之为危机。由于社会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闻报道的媒体人员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必须要有一定的转变,才能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才能不断增加新闻媒体的收视效果。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思路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新闻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新闻资源的竞争就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突发新闻是新闻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做好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是新闻媒体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讲述了突发事件的特点,新闻媒体的作用,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1影响巨大
任何规模和性质的突发事件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可能给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伤害,有时候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不仅会给受灾人员带来一定的财产损失,更引发了众多的死亡,那么,这对于受难者的家属在精神层面上也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这些事件也具有很大的辐射力,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社会的关注焦点,所以,突发事件的报道涉及面较广,持续时间长,影响较大。
1.2不确定性
有些突发事件的原因、影响因素、变化方向没有一定的确定性,有些突发事件变幻莫测,难以准确把握其未来的趋势,所以有些突发事件在报道过程中难以一次性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有不断地进行追踪报道,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被逐渐报道出来,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才慢慢结束。
1.3突发事件会引发一定的连锁反应
有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在经济链条衔接紧密的背景下,一旦某一领域发生危机,就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2008年的雪灾,由于天气的突变给其他行业如农业、交通业等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对于农业的影响更是巨大。又如,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给美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连锁反映是突发新闻时间最集中的体现。
2.1满足社会知情权
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社会对于新闻媒体的最低要求,尤其是对重大时间的报道,社会更加注重新闻的及时性、准确度和真实性,通过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公众就会及时地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和手段。另外,及时、正确的新闻信息也是防止不良舆论、谣言和安抚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呼吁,动员社会大众一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社会突发事件。
2.2舆论引导监督作用
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都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发展状态较为敏感,尤其是身在事故中的当事人对于事件的发展更加关注,如果缺乏沟通的信息渠道,不能够及时掌握事件的发生动态和方向,往往会引发众多的猜忌,可能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和混乱。如果新闻媒体可以及时地将突发事件的信息准确、真实地传播出去,并准确地对社会的舆论进行引导和有效的监督,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民众的心理变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有效处置重大事件提供舆论监督和保证。
2.3创建社会和谐
重大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性,大众媒体不仅要及时发布事件的信息,还要营造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对社会民众的心理和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呼吁社会团结一致,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媒体要把握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的角度、态度和程度等,以免引发不良的社会反应,对事情报道得过多,有时不仅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反而会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同时,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和角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判断角度,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相关的新闻媒体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量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避免将太多的主观情感参与其中,避免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一定的破坏。
2.4制度深层剖析
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较高,是报道的重点也是热点,但其往往又涉及到社会的
安定和稳定,这也是新闻报道的难点。突发事件的制度剖析,就是应用辩证的方法,通过对于突发事件的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寻找事件所蕴含的制度方面的价值,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加深入地反应问题的根源。只有要求信息的发布与媒体传播达到一定程度的有序化,政府才能为危机传播进行更加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封锁消息,回避灾难。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要看到时间的表面现象,更要分析出来导致这些不良现象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制度层面的反思,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影响也是较为深刻的。
3.1传播媒介混杂,虚假新闻堪忧
在这个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社会,人们往往借助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去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主要的传播媒介有以下几种: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快、信誉高,可以以较高的效率连接整个人机和社区的网络,使时间的传播范围迅速增加;其次,新闻网站,传播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最后,大众媒体和报纸,电视,手机信息短信、论坛、博客等都是新闻传播的通道。在这个多媒体并存的时代里,各种传播媒介互不相干,一旦出现错误信息又相互影响,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现象,作为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一定到弄明白新闻的真假性,搞清楚虚假新闻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再进行新闻的报道,避免引起社会混乱。
3.2缺少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能够辨别和捕捉有用信息,并且准确衡量新闻信息价值的能力,是对新闻时间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决定着新闻事件的效率和质量。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只有足够的及时准确才能够给新闻媒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给良好的舆论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有些新闻媒体思维僵化,缺乏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一定的超前意识,总是等待上级的命令,在一个个复杂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于新闻报道的良好机会,只能成为其他新闻媒体的配角。对于突发的新闻事件,新闻媒体必须迅速果断,在新闻事件刚发生,甚至尚未发生就能够及时地辨别真假,感知新闻的价值。迅速果断是新闻敏感性的主要表现。
3.3新闻报道不及时,新闻公信力下降
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公开透明性越差,会使重要的新闻信息难以在社会公开,信息难以在社会正常传播,就会导致各种小版本新闻逐渐升温,最终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局面越来越难以控制。媒体如果不能够把握住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就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好奇心,必然导致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公信力的怀疑,使公众难以接受新闻媒体的声音。一个新闻媒体,一旦失去了社会公信力,无论其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还是多么大的规模,其所发布的新闻报道都难以引起社会的信任。
4.1社会责任至上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种集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工作,能否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不仅影响该事件的解决,而且还关系到当地政府的社会形象,因此从业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从业素质。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秉书直抒,又要顾全大局,通过全面的考虑决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与不报,简报与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守纪律和相关的规定,真正满足社会的信息需要,帮助解决社会难题。
4.2在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报道
及时准确是新闻媒体的第一抢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媒体能否及时准确地将这些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的报道,是对新闻媒体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检验。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较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事件发生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就会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由于信息量的不足,流言就会增多,只有让社会不断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才能逐渐使流言得到有效的控制。
4.3制造悬念,用标题吸引社会目光
悬念式的新闻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强烈好奇心,吸引读者跟着笔者的思路走下去。好的命题方式,可以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标题也是新闻的一大亮点,是新闻的再创作,一个好的标题凝聚着作者大量的心思,对于标题的制作需要细心的研究,才有技巧可循。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重视标题的制作,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4.4追踪报道
任何事件的发展和解决都是会有一个过程,通过追踪报道可以不断地修正报道中的错误和不足。如果一个事件是引起人们的关注的,那么这个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结果都是社会所关心的,许多有影响的报道都是在追踪报告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这些连续性追踪的报道。
4.5灾难报道要体现人文情怀
对于重大的灾难性和暴力恐怖事件,媒体和记者要如何处置这些血腥的画面是新闻媒体最有争议的话题。从新闻的审美和读者的心理来看,一味强调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容易引起反感,选择性的报道、有建设性的报道不等同于报喜不报忧,而是要不断挖掘和反映事件所包含的社会价值以及其对于社会的警示作用,使报道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问题。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巨大需求,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减少社会不良舆论,为建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孟霞. 突发新闻报道要有新思路[J].中国地市报人,2014,(11):60-61.
[2]郭耀华,胡娅莉.经济新闻报道要有新思维[J].新闻世界,2009,(8):107-108.
[3]朱静.论突发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1,(1):36-38.
[4]王有军.浅谈当前做好突发事件报道要注意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3,(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