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雅 朱晓彤(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中的语态演变
张文雅 朱晓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技术进步引发了传播链条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者和受者的关系,促使新闻语态产生演变。“电视新闻语态”是当下乃至未来电视媒体及媒体人关注和革新的一个关键要素,贯穿于电视新闻主动表达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新闻语态演变路径的分析,初步探索了全媒体时代新闻语态的构建。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语态;语态构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动,所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共生,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传播视角进入了转型状态,信息传播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改变着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语态的构建。电视新闻节目语态的转变历程表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语态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电视新闻语态不仅是对语言的一种符号表达,更是声音、文字和图像构建新闻事实的综合表现,并且用这种声音、文字以及图像所代表的特定的意义,向受众传送内容。
中国电视诞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语态表述较为单一、严肃、僵化,这种语态方式被称为“新华语态”,这种传播方式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特别是20个世纪90年代初起电视产业迅猛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语态转型的重要时期,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语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传播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降低了自己的语态,以平等的互相交流取代了之前上传下达的播放局面。
伴随着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冲击,荧屏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客观上需要传播语态的多样化。电视媒体主动改造现有的制播上的局限,在合理利用现有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全媒体时代新的合作渠道。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望,新闻语态需要更符合当下的多元媒介环境,让语态彰显平民化、生活化和地域化,直播时的语态往往更加平实、生动,更加自然、亲切,更加贴近生活。
2.1电视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本我”意识的苏醒,电视观众的需求已然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媒介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通过传播信息与构建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维护社会的安定,确保其统治。电视在传播媒介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基于其影响力的需要,电视新闻必须而且已经开始在取材视角、叙事模式、主持人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创新,改变高高在上的语态,采用更加有效的传播策略,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2电视新闻语态的网络化
新媒体为新闻语态提供了新兴网络语言,网络平台本身也为新闻语态建构了多元的语态立场。通过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百度贴吧等网络互动方式,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获得远超以往的节目覆盖率和影响力。
2.3电视新闻语态的生活化
“新闻让生活更美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语态要向生活化转变。新闻语态“生活化”转变必须要体现出人情味,并且语态转变必须要有常态化的直播,因为直播时的语态往往更加平实、生动,更加自然、亲切,更加贴近生活。随着媒体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出发,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理念与模式,以及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心理、习惯以及渠道,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电视节目通过新的拍摄手法、新的语言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这种新的新闻创作模式不断推出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新的作品衍生了新鲜的感觉,让电视工作者和观众更加契合,担负起信息传播、舆论导向以及建构和谐社会的责任。
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使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全媒体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传媒生态正在进行着深刻、快速的调整。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变化就是在电视人的主动选择和媒体技术的日益广泛的影响力和挤压之下,逐渐呈现出种种新的变化。在语态表现上,电视新闻对社会基层普通劳动大众的“仰望”语态及对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们的“平视”语态,媒体更应该在新闻节目中表现出了“平民语态”中的最高境界:“替民请命”“为民谋益”。而且新的新闻语态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旧的新闻语态,这种变迁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取长补短,是在原有的语态基础上进行好的叠加,好的调整。随着“媒介大融合”时代到来转型成功,整合媒介资源,建立最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媒体,这也是电视媒体最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主格.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高红波.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J].电视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