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陈芳
鱼鲞虽好,原味改之
——以《槐乡五月》为例还原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之我见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陈芳
时下许多教师的课堂“对学生过于关注,或者过于追求喧哗的课堂,或者用多媒体课件替代走进文本”。这难道就是新课改的产物吗?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该积极地投身于新课改地浪潮中,提升自身素质,跟上时代节拍。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满语文味,要原生态,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情感;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让学生爱学、乐学。
课堂氛围原生态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实行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创新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过于追求那种很喧哗的课堂或用多媒体课件替代走进文本的方式其实都是要不得的。
人文性、文学性应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感的丰富,拓展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的特色,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综合素质和学科整合,提倡多媒体教学,但我们语文课还是要讲出语文课所独具的语言美、文字美,不能让现代多媒体手段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应该适时地使用,要多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去更深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涵义。此外,语文课中要求学生所具有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要求我们更不能丢。现以《槐乡五月》为例阐述笔者的基本观点如下。
语文课堂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从何处来?首先要紧扣文本内容,使教学不游离于文本之外,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几个来回。《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整篇课文展现了槐花盛开的美丽,香气的迷人,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淳朴可爱。
文中有两处句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密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孩子们跑来了,蓝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前一句:采走——酿出,香的粉——甜的蜜;后一句:蓝儿——心里,挎——装,白生生——喜盈盈,槐花——满足。句式是多么的工整,真可谓诗一样的语言。
文中还巧用了拟声词,使文章的语言更富形象性。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啪啪啪”是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什么吸引蜜蜂?当然是花香。“啪啪啪”,孩子们的脚步声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一种喜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花和孩子,产生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如此行云流水的诗化语言,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槐乡五月》的确值得学生诵读。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槐乡五月》也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语文味”从何处来?“读”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阅读阅读,当然离不开读。但是不能死读、呆读,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而勿“牵”,“放”而勿“纵”。孩子在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品味的过程中,就能闻到文字散发出来的阵阵槐花香,那就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槐乡五月》描绘了五月槐乡的“景美、人美”。开得满山遍野的槐花、浸在香海中的槐乡、生长在槐乡的淳朴的孩子,对于都市的孩子是多么遥远。如何能够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意,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一段中带有“香”字的词语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从这六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让孩子反复吟诵,仔细揣摩。紧扣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从“清、香、浓”中我们能够感悟到香气越来越浓。指导读好这三个词语,读出香气浓郁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读懂省略号的含义。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姑娘很漂亮,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像小仙女一样,步子轻轻的,活泼可爱,所以说“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眼非常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放宽自己的视野,搞活自己的教学,大胆地走出去,带领学生到跟广阔的空间中去学习语文。“语文味”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来。
《槐乡五月》中的训练点也很多。
当学生欣赏完课文中描写的槐花“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其实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引导他们观察槐花开放的远景和特写镜头,并让他们学着作者的样子说说:有的槐花(),有的槐花像()。孩子们有的说像一只美丽的玉镯,有的说像大雪覆盖的柳条,有的说像一只只玉蝴蝶,有的说像冰刻的小铃铛……孩子们充满诗意的想象,是对槐花之美的再创造,是对课文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也是学生个性的展露。
此外,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堂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场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当然,教师语言功底、文学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会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我们的语文课也才会真的“语文味”十足。
新课程改革仍在实施,它要求教师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融入到新课改的浪潮中,去体味小学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同仁们,你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