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北京 100191)
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干预策略
李海燕
(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北京 100191)
列举学术不端的两则案例并重点阐述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干预策略,提出科技期刊应通过以下手段避免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如尽量缩短审核周期、在期刊醒目位置或网站发布投稿须知、多种检测手段共用、适当收取审稿费、以道德提醒和“责任书”约束作者、同类期刊联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采取合理惩罚手段等。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有效措施;干预;策略
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他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抄袭、剽窃、篡改和署名不当、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不端行为。国内外学术不端事件频发,近期网络疯传的当属日本医学界美女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事件。2014年4月,日本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4年7月正式撤回STAP细胞论文。8月,STAP细胞的中期验证实验报告宣告失败。10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此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其导师愧疚自杀,美女小保方晴子颜面尽失[1]。国内学术界也不安宁,近些年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趋势,一些科研人员、学者甚至大学教授、院士的学术不端行为被频繁报道。重庆一大学教师“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至少有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由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其中一篇未列举参考文献但内容几乎全部照搬他人文章[2]。
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严重影响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的不正之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该行为是道德缺失使然,不讲学术道德;从法律的角度而言,该行为则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有关法律条款,它侵犯了原作者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向原作者赔礼道歉,并承担经济赔偿。200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3]。科技期刊若发表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将有损期刊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声誉,因此,无论从倡导学术创新的立场,还是从维护期刊形象与声誉的立场出发,期刊社应理直气壮的反对学术不端行为[4]。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干预策略,谨与同行商榷。
科技期刊因人手有限,审核周期一般较长,导致作者中途“改嫁”现象较多。期刊编辑应通过及时向作者发送包括审核意见的邮件,提醒作者随时关注稿件的审理状态。据研究表明,造成学术不端后果的很多原因都是由于作者不能及时了解稿件的审理情况,期刊编辑又未对作者的询问及时回复[5]。期刊编辑应尽早通知作者是否录用稿件,若稿件已经通过审核准备刊发,则应及时向作者收取版面费,退修和编辑加工同时进行,避免因编辑加工过程较长,作者转投其他期刊。若作者修回的稿件实在不尽如人意或主编最终审核因种种原因未通过,则应将版面费退还给作者并表示歉意。
科技期刊审核流程受到期刊编辑、外审专家工作任务、工作性质的影响致使审核期限的延长。由于大多数期刊内部事务较多,编辑人员不足,导致影响某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如集中精力致力于组版、校对等工作时,延误初审工作的进行。外审专家由于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社会兼职等多种职务,不能及时进行审核,经常导致大量稿件积压在此阶段而不能及时送往下一阶段的审核。期刊编辑应在加快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期限上多花心思、多做工作,除了提高期刊编辑自身的审稿意识,加快内部审核进程,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外审专家的审核速度,加快稿件的审理进展。一般网络采编系统会自动发送邮件给外审专家进行催审,但长此以往,外审专家会对此类自动邮件视若不见。此时,期刊编辑就应该通过打电话问候或直接会面进行催审。另外,每年一度的外审专家交流会也是有效促进外审专家审核积极性的手段之一。
由于网络的普及,作者越来越多求助于百度等网络搜索信息,这也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建立假冒期刊网站,许多作者则被这些假冒网站所迷惑,一步步进入投稿、缴费的流程,导致经济损失。这些假冒期刊社收取作者版面费的行为虽然与期刊无关,但由此也可以提醒期刊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阻止不法分子的利用,引导作者准确的进行投稿。
首先,针对网络欺骗行为,期刊社可以购买中文域名服务,或在百度购买相关服务,注明期刊“官网”字样,可以使期刊网站出现在搜索引擎的第一位置,有效避免了其他假冒网站的干扰。
其次,简单有效的方式便是在明显位置着重声明期刊的投稿方式。期刊的“投稿须知”“投稿声明”等大多注明了期刊的办刊方向、刊文性质,并附有正确的投稿方式与方法,是引领作者正确选题、准确投稿的指南。《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在纸质期刊及网络采编系统首页发出声明:“本刊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目前本刊自然来稿组稿方式仅为网络采编系统,任何代理投稿与本刊无关”,并公布了采编系统网址。此声明作为提醒方式很容易在期刊或网站看到,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再次,每期公布稿约信息,包含投稿相关信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每期公布稿约,在目录上清晰呈现并在中国知网或其他合作网站可以单独查阅下载,使作者清楚地知道投稿方式及选题方向。
3.1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
大部分期刊社都在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笔者所在期刊在初审及刊发前进行双重检测。AMLC系统检测主要筛选出那些文字重复率较高的不合格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李爱群博士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论文重合率容忍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能够接受的论文重合率控制在 30%以内,如果论文在主体部分出现文献重合率偏高的问题,即使论文选题新颖,内容有创新,也不会接受[6]。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编辑应该认真对查重结果,应将原文与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能简单地只看重复比例。初审检测后的筛选可以尽量减少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以及编辑加工的工作量。
刊发前的二次查重则可在检查重复比例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作者重复发表的现象。有的作者将稿件同时投往几个期刊,某些期刊由于投稿数量少、文章质量要求不高或版面较多等原因,能够很快安排刊登,但随后该文又获得了在其他影响力较大或在评职称时分量更重的期刊发表的机会,作者隐瞒真相,不主动向后者期刊交代已发表的事实,甚至即使在期刊社发现后质疑时,作者还抵赖说内容有不同,其实,文字的稍微调整不能改变文章内容的实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期刊数据上网的延迟性,也难免会有漏网之鱼,所以此时要辅之以查看同类期刊目录的方法,同类学术期刊及时互赠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2利用Google、Baidu、Sougou等网络搜索引擎功能
除了上述AMLC检测系统的使用,期刊还应充分利用Google、Baidu、Sougou等网络搜索引擎功能,输入“标题+姓名”可以检索出抄袭、挪用的观点是否来自未被数据库收录的网络文献,比如博客文章、论坛发帖等。各期刊一般会在网络上公布本期或下期正式(拟定)目录,通过标题和姓名的查询可以发现标题稍微改动情况下的重复发表现象。笔者在一次检索时发现一名较为熟悉的作者文章已经在其他期刊发表,对此作者的解释是,文章已发表的期刊发行量不大、影响不足且属于非专业领域,作者继续投往本刊的目的是想在发行量大、影响力大且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以扩大其文章的学术影响力,为同行的读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期刊社认为作者的想法虽好,但他没有意识到此行为是一稿多投的学术不端现象。
3.3公布拟定目录或下期目录,接受来自读者和各地通讯员的举报以及作者自身的良知反馈
为了评职称或其他功利行为,有的作者会同时将稿件投递到两个或几个期刊,而刊发时间的同步性则使得两种期刊都难以察觉重复发表现象。期刊应将拟定目录提前公布在网络上,利用公布拟定目录和进入印刷厂印刷这段时间差,接受来自通讯员、读者和其他人员的监督和举报。笔者所在期刊建立了通讯员制度,近期就有一名通讯员在看到“拟刊发目录”时,发现有一名作者已经将其文章发表在地方教育类期刊中,虽然两篇文章标题不同,但作者为同一个人、同一单位,文章主题为同一内容。经过对比分析认为,两文前后做了标题及内容的些许改动,整体来说为同一内容的重复发表,于是在期刊印刷前将此文撤下,避免了重复发表。作者的良知反馈主要出于承担后果的担心,曾经有一名作者在“拟定目录”上看到了自己的姓名,但此前他已经得知文章在其他期刊印刷发表,由于害怕承担重复发表引起的严重后果,他主动了承认一稿多投的现象,并恳请期刊撤下其稿并向期刊社赔礼道歉。
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科技期刊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学术论文是“阳春白雪”,注定不受大众青睐,办刊一般入不敷出,所以期刊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弥补审稿、排版、印刷等开支是理所应当的,所以,科技期刊在文章发表之前收取作者的论文版面费已经普遍为广大作者认可。目前许多期刊也向作者收取审稿费,大多数的做法是在作者投递稿件的同时寄出审稿费,或者只对通过初审准备送往外审的稿件收取审稿费。在作者投稿的同时收取审稿费这一举措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一稿多投及中介机构的代投现象。但是未通过初审的稿件,编辑部应提出稿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使作者获得完整的知情权,这也符合收费与服务的原则[7]。据悉,目前各期刊收取审稿费的费用在30~200元之间,远低于版面费。期刊适当收取一定的审稿费可以加强作者投稿的谨慎性。如果稿件在经过了专家外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工序即将进入印刷环节时,期刊编辑与作者核实情况时才被告知其稿件已经被其他期刊录用,这样既是对初审、编辑加工及审核专家工作的亵渎,还耽误了刊物的准时出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期刊社向作者收取一定的审稿费是很有必要的。
科技期刊在纸质期刊和网络采编系统投稿界面提醒作者,其文稿不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并且保证没有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研究表明,期刊编辑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如编辑要求作者加注基金项目以及其他信息时,应让作者在文中用红色明显标注,不能随意修改内容;对作者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时,应警惕作者为了达到发表要求而对数据进行编造和篡改;对中途主动提出修改的稿件应提高警惕,避免作者为保全发表两篇论文而在标题及文字上做手脚。在这些修改过程中,编辑要对作者进行适当的道德提醒,提醒作者端正学术态度,切忌采取学术不端行为,并对其加强自律教育。科技期刊在决定录用某些稿件之前,应让作者签署“责任书”或“承诺书”,使作者自律、自警,并意识到抄袭、剽窃、侵吞他人成果的严重后果[9]。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建设的倡议书中指出,为避免或减少法律纠纷和不端行为,编辑部应与作者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如论文出版合同、版权转让协议或授权书,也可以要求作者在录用发表前签署诚信声明[10]。
互赠期刊、共享审稿专家、联合退稿、联合拒收稿件等都是同类期刊联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手段。2012年9月,在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的60家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签署了联合抵制学术不端的声明[11];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逾千种科技期刊发表联合声明,对存在署名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程东红呼吁科技期刊建立诚信档案,将稿件中出现学术不端问题的作者、频繁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单位等记入“黑名单”,并与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和基金资助单位联合协作,共享科研诚信档案,共同防治和惩处科技期刊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12]。
某些科技期刊在期刊上刊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一经查处,期刊也可以通过网络、纸质期刊对外公布学术不端人员及行为,接受社会的全面监督。有的期刊声明:“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将实行初审退稿制,并作出相应处理。”有的期刊在杂志上刊登声明,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则撤销该文发表资格,在 3年内不接受该署名作者的一切文稿,并通报署名作者所在单位,建议单位人事处取消其当年评审、晋级等各种资格。2010年11月7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建设的倡议书,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利用研究会网站对学术不端者进行内部通报”“发出撤销论文的通告,并在年度索引中予以删除。同时,将其学术不端行为通报给作者单位并上报有关部门。”[10]这些声明中的措施让作者感受到若发生学术不端后,将面临声誉和利益的双重伤害。面对期刊严厉打击学术不端、加大惩罚力度的决定,相信作者不会铤而走险,冒着背黑名声的危险做出一些学术不端的行为。
[1]《自然》杂志:日本小保方晴子论文若造假会撤回[N].中国新闻网,2014-04-24.
[2]重庆师大一教师被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N].中国青年报,2014-04-29.
[3]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R].2009-03-19.
[4]付志华.论体育院校学报编辑的学术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17-20.
[5]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5):452-455.
[6]李爱群.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对学术论文重合率容忍度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41-44.
[7]赵进春,米文广.科技期刊审稿费探讨[J].编辑之友,2009(12):50-51.
[8]王晓雪.试论高校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中的作用[J].中国报业,2012,22:22-23.
[9]严家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的审稿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38-41.
[10]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建设的倡议书[EB/OL].(2010-11-07)[2015-06-05].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889.
[11]60家核心期刊联合抵制学术不端[N].光明日报,2012-09-17.
[12]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说“不”[N].中国新闻网,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