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高职教育需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2015-02-26 14:35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李 菲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2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快速发展,现在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阶段,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当前的高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千校一面,生源危机,不良竞争,质量不高,服务乏力等等,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避免高职教育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加法:加强职业性定位

在多年的办学中,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强调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但在办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重高等性,轻职业性”的角色错位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存在本科教育倾向。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与本科教育没有形成明晰的区别,没有形成自身办学类型上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传统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有些学校在办学追求上也不甘于专科层次的现状,极力向本科层次靠近。二是专业建设存在学术性倾向。在专业设置上,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一些学术性、甚至研究性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学术导向相当明显,导致所设置的专业缺少技术性、职业性特色。三是课程建设存在学科性倾向。许多高职院校按学术性人才的标准设定教学目标,按照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和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岗位(群)针对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存在理论性倾向。许多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学术理论的传授,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轻视甚至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离了“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轨道。

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分类、职业规范、职业要求以及职业发展变迁对职业教育的目标、性质、内容和方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职业教育概念中“教育”是共性特征,“职业”是个性特征,职业需求产生了职业教育。[1]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从“职业”出发的,而不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如果只强调层次上的“高等性”而忽视类型上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它应有的特色,就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加强职业性,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高职院校要树立个性发展、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努力把高职教育建成一种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新的教育类型。二是要加强专业的职业针对性。要根据产业、企业对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适度超前,同步服务,增强专业的针对性。三是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设计对应的课程体系。四是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学内容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加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做好减法:减少同质化风险

高职教育在一路高歌、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模式上进行着简单复制,较少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较少考虑学校自身办学实际,简单模仿和复制行为相当普遍,形成了千校一面的现象。当前,高职教育同质化的问题和消极影响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质化发展明显。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没有个性,缺少特色。办学规模求大,专业设置求全,专业开设上跟风,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人才紧缺专业和热门专业,弱化甚至放弃了农、林、牧、副、渔等国家战略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近,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二是同质化竞争加剧。输出同质化的人才“产品”,不可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导致的结果是结构性就业难和生源危机。为了生存,高职院校竞相加大投入,争夺有限的办学资源和生源,努力维持着办学规模,同质化竞争在加剧中进入恶性循环。三是同质化风险倍增。在激烈的竞争中,重复建设增多,办学投入加大,办学成本攀升,高职院校人力、财力和物力负担日益加重,办学质量和办学活力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办学的风险越来越大。

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不可能是共赢,只会是大家都受伤。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一是要个性化定位。个性化定位是对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综合办学历史、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和社会声誉等因素,重点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是个性化定位的延续。要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准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机会,加快学校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努力实现错位发展,有效避免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三是要特色化立足。要强化特色发展意识,找准和凝练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及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加强特色培育。要凝聚师生力量,努力推进办学特色建设,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特色,以特色立足发展,靠特色赢得社会认可。

三、做好乘法:乘势聚力谋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开始迈向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过去拥有的优势地位正在迅速失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高职院校弱势心态显现出来。一是产生了抱怨情绪。认为发展环境不好、政策支持不够、社会理解缺少等等,发展士气受到了影响。二是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做事等政策、靠上级、要支持,过分依靠客观条件,缺少主观努力,事业发展受到了影响。三是产生了攀比心理。总是拿别人的优势来比较,喜欢与本科教育比政策,与发达地区比条件,越比越觉得不公平,越比越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

其实,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要开阔视野,善于乘势、借机和聚力,发挥聚合效应,加快发展,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以作为求地位。2014年以来,国家加快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高职院校要做好“乘、借、聚”的大文章。一是乘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之东风,促进高职教育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还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优化了路径。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和工作新部署上来,把力量和行动落实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上来。二是借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之机会,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当前,教育改革已涉及到关键领域、进入了深水区,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大在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形成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让高职教育真正成长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独特作用,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赢得社会、行业、企业和家长、学生的尊重。三是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力量,打造高职教育应有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明确要求,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靠“人情”和“关系”在维持,许多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参与积极性,还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带给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校企双方需要在相互的合作中找到利益平衡点,在实现双赢上下功夫。利益产生动力。高职院校应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从人力资源、企业职工的在岗培训、科技研发、优惠政策等方面寻找企业的利益关切点,多形式地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协议,从而打开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3]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校企利益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共赢发展。

四、做好除法:除去自卑性心理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弱势地位导致了高职院校的自卑性心理。首先,把高职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而且上下缺少衔接,误导了一种认识,“教育层次”优先于“教育类型”,形成了用“教育层次”来确定“教育类型”的倾向,“专科不如本科”、“职教不如普教”的认识形成了社会思维惯性。其次,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和现实生活中“重文凭、轻能力”、“重白领、轻蓝领”等用人评价标准的错位,严重影响了社会择业价值取向,使本来缺少吸引力的高职教育更加边缘化。第三,目前的高校招生录取政策,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低端,使高职教育始终给人“三流教育”的印象。

其实,高职教育应该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不可或缺,大有可为。首先,高职教育同样能够成为优质的教育。职业教育不是层次教育,而是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成为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代名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涵盖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一定知识体系、岗位技术与技能的正规教育,它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既承载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也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种“接地气”的教育类型。同时,国家正在开展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试点,在各类教育之间架设桥梁,实现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这将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习者开发灵活的终身学习提供平台支持。[4]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整体偏低,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着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他们掌握了新技术、擅长技能操作,通常被称为“灰领”,他们在“白领”和“蓝领”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既能解读“白领”的设计和要求,又能组织带领“蓝领”去实现设计和要求。“灰领”新上岗时可以像“蓝领”一样工作,成熟之后也可以像“白领”一样有作为,“灰领”已成为行业企业最为欢迎的人才类型。我国今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目标,开启了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征程,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背景,能直接促进工业基础能力、工艺水平、工业互联网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强使命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贡献。第三,高职教育是事关民生改善的教育。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对终身教育、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经济社会中,80%的工作同高职教育密切相关,解决诸如贫困、失业、劳动力转移、环保等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都离不开高职教育。[5]办好高职教育可以使无业者有业,可以使有业者乐业。因此,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质,努力把高职教育办成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不断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为改善民生和打造经济升级版而发挥重要作用。

[1]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06(10).

[2]唐永泽,傅瑞林.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5(26):4-6.

[3]叶继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30-32.

[4]高洁.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2013(6):9-11.

[5]余秀兰.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7(1):6-8.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