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互动论探讨小说与电影的互动关系

2015-02-26 12:58:25侯雅瑢,王紫茵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共通符号媒介

摘 要: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以改编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归来》为研究案例,运用个案分析法,探讨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下,小说改编电影成为电影市场的常见现象,小说以其本身的热度常常会为电影的走红加添薪火。随着这种改编尝试的不断成功,越来越多的电影将热门小说作为取材来源,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

1 小说与电影文本互动的可能

单就技术层面而言,麦克卢汉在区分“热媒介”和“冷媒介”时,指出不同的媒介推动信息传达、接收和反馈的能力不同。

小说文本在叙事上,以文字为沟通符号,受众利用文字媒介所接收到的信息掺杂着个人想象。至于电影,由于时长的限制,以画面或片段叙述主题,表面上可能并不连贯,但不影响受众接收,还会产生电影特有的美学艺术,因为受众与电影之间共通意义的传与受填补了叙事中的连接空缺,让小说到电影的过程免于复制变为创新。

电影能够调动并且整合多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去转换小说中单凭文字刻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向、人物命运。各自特有的叙事技巧之间的转换,给受众以不同艺术效果的感知,相互不能替代形成的特殊差别恰好成为小说改编电影的机会空间,而二者能够相互借鉴的技巧又会成为互动的共通点。

2 电影对小说文本的解构过程

符号互动论认为,交流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实现信息交换。小说为适应电影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人物、情节、结局会被二次创作,但时代空间和所要传达的意义基本不变。为了实现通过符号的有效互动,能指即形式这一中介物可以发生变化,只要所指即内容保持不变,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也就不会改变,小说到电影的蜕变应运而生。

《归来》中,电影把原著中的所有人物关系简化,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感情线索,被完全保留后予以放大,二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容易引起共鸣,加上人物在弱化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力与挣扎,更能直击人心,达到影片与受众的良好互动。

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无异于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解构。这种解构,势必要用后者特有的方式表现前者,以最大化后者的传播效果。《归来》以陆与冯之间的感情为主题,但二人对手戏中的人物对白较为单薄。陆雨夜逃回家,冯与陆火车站偷会被追捕,以及影片最后冯和陆在火车站等陆,以上近9分钟的段落,仅靠画面的拼接,无对话、旁白、字幕,支撑起了整部影片中十分重要的三段情节。可见,电影特有的画面符号极具力量,足以感染受众。

陆归来前,雨夜逃跑,雨声的节奏也和角色行为的小心谨慎形成了一个听觉和视觉上的反差,类似一动一静的搭配在整体上较为协调。冯与陆在火车站被追捕时,背景音乐浑厚、凄婉,画面的刚与音乐的柔又一次形成反差。结尾,陆以旁人身份陪冯在火车站等“陆”的归来,情节安排交织着悲情与温情,平缓的配乐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反而让揪心的等待与陪伴变得柔软并寻常。

3 电影与小说文本的互动效果

从整体结构上讲,小说和电影在传与受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不容忽视。通常,受众会认为在影院观影的效果比其他移动终端好,受众会和荧幕产生强烈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受众观影的独立性、影像声音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带有强迫性质。因而对受众的整体感官刺激较大,容易在短时间内挑动受众的情绪,引起共鸣。受众在阅读小说时,往往身处开放的环境。由于阅读的所有要素均由受众个人把控,外力因素干预少,自我互动较强,短时的传播效果并不如电影强。

符号的表现形式区别了不同媒介,而其携带的意义通过表现形式得到转换,共通意义的让渡帮助小说改编成电影并变为电影的媒介内容。在一种新的媒介建构时,不妨将电影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符号形式看作一个框架、一副躯干,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了符合框架结构,经过有目的的再次创作,填补了框架的内容、躯干的血肉,让文字符号具象、立体、生动地搭载在电影媒介中,文字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也被融贯于新的符号组合之中。当新的符号组合与意义相对应时,也会产生更深一层的内涵。

小说与电影的互动,既是小说对电影的关系,也是电影反过来对小说的关系。如今的消费文化下,电影可作为高雅的艺术欣赏,也可作为休闲的娱乐方式,比起书本,电影更能引发社会共议的话题。在营销手段上,小说和电影的宣传噱头同样都是内容本身和创作人员,电影由于参与制作人数占明显优势,且更具话题性,宣传效果更好。而且,小说改编类电影始终会把原著作为一个重要宣传素材,因此,在电影成功上映并且反响较好时,受众会关注到电影中的小说,小说的关注度会急剧增加,其销售量也会在短时间内攀升。

4 结论

小说改编类电影作为区别于小说的媒介形式,与小说所要传递的意义相结合时,将小说的文字表现符号进行整合,会产生更强的传播效果。这种效力激发了受众对原著的兴趣,促进小说的销售,形成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小说在创作阶段,势必会考虑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第一次的受众接收习惯考虑。在电影改编阶段,会再次顾及到市场,产生第二次的受众接收习惯考虑,与受众交流的共通意义得以深化,沟通效果。

猜你喜欢
共通符号媒介
品质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轮胎品牌靠这两点俘获消费者
世界汽车(2023年3期)2023-05-18 12:27:28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歌唱艺术(2020年2期)2020-12-03 11:03:12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