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中模糊语与话题敏感性
——以《明镜周刊》对斯诺登事件的报道为例

2015-02-26 13:01刘静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明镜斯诺语言学

刘静静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新闻事件中模糊语与话题敏感性
——以《明镜周刊》对斯诺登事件的报道为例

刘静静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模糊语作为自热语言的基本属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敏感话题下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及其意图值得我们考量研究,与以往对模糊语的研究不同,本文旨在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审视《明镜周刊》报道中的模糊语,探究模糊语与话题敏感性的关系。

模糊语;话题敏感性;新闻

一、引言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进行了其任职以来的第一次访美之旅,双方在网络安全方面达成多项共识。信息时代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十分关心的方面,过去很多年中方在这方面受到美方的无端指责,但2013年5月爆发的斯诺登事件将美国世界范围内的监听行动浮出水面。作为美国盟友,欧洲各国对该事件表示了关切,本论文旨在从模糊语的运用方面着手,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比德国媒体对该事件报道,探究模糊语与话题敏感性是否存在关系。

二、背景介绍

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模糊语的研究在7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主要著作有Zadeh的模糊集合研究、Lakoff的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和模糊限制词、Channell的模糊语言等。国内对模糊语的研究始于1979年,伍铁平教授在《外国语》发表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第一次将模糊语言学研究介绍到了中国,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在内容上和数量上都引人注目,但关于话题敏感性与模糊语言的运用的研究还很不深入。2013年张乔和冯红变在《当代语言学》发表的题为“汉语中的模糊语言和话题的敏感性”一文研究了口语交际中话题敏感性与话语模糊间的关系,开启了汉语中话题敏感性与模糊语关系的研究,但其语料来自对学生的交谈,口语对话缺乏严谨性。本文考察的文章来源于德国《明镜周刊》对该事件的报道,考察书面问题中模糊语的使用,听过前后对比,探究德媒对该事件上的态度。

之所以选择《明镜周刊》是因为该周刊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刊物,该刊以“展示社会阴暗面”为己任,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该刊报道一贯以客观性、辩证性、批判性的风格见长。因此,该刊观点有很大的代表性以及影响力,值得我们去对比研究。之所以选择2013年10月28日第44期和2013年11月4号刊发的第45期报道来分析是因为2013年10月23号有消息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被美国监听,44期和45期报道刚好是在该事件前后刊发,分析对比两篇报道中的模糊语有利于了解德国媒体对该事件的前后态度。

三、研究分析

正如Lakoff所言,“模糊”这个词本身就是模糊的。尽管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奠基人之一的伍铁平先生不赞成将模糊语言的定义泛化,张乔教授也曾系统区分了模糊、含糊、概括、歧义,但国内许多学者却基本是基于自己对“模糊”的理解在进行语言模糊性领域的研究。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将拓宽了模糊语言的初始外延,将歧义、双关、一词多义、委婉等语言现象纳入了模糊语言研究的范畴。

对于模糊语言的分类,主要观点有将其分为:语义模糊、语用模糊,但那是考虑到语义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有了语境必定会牵扯到语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模糊语分为两大类:主观模糊、客观模糊。客观模糊指事物本身(符号所指对象)不能用数字或二值逻辑来表示;主观模糊指符号使用者对所指对象有意识地模糊处理。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客观模糊研究词汇层面的模糊语,它细分为描述性的形容词副词、模糊词语、模糊限定词;主观模糊细研究语篇层面的模糊语,它细分为被动化、名词化、分类、非互动模式、修辞。

模糊语在《明镜周刊》44期2013年10月28日刊发的标题为“令人害怕的朋友”(Der unheimliche Freund)报道中的频率统计:客观模糊:形容词/副词共计231个,其中褒义词13个,所占比重为2.9%,中性词193个,占44.4%,贬义词25个,占5.7%,模糊限定词27个,占6.3%,模糊词组64个,占14.7%;主观模糊:被动化38个,占8.7%,名词化22个,占5.2%,分类中重新词化5个,占1.1%,过分词化9个,占2%,隐喻24个占5.5%,非互动模式13个,占3%。

模糊语在《明镜周刊》45期2013年11月4号刊发的标题为“数码时代的英雄”(Held des digitalen Zeitalters)报道中的频率统计:客观模糊:形容词/副词共计164个,其中褒义词33个,所占比重为13.1%,中性词116个,占46%,贬义词15个,占6%,模糊限定词3个,占1.2%,模糊词组46个,占18.3%;主观模糊:被动化13个,占5.2%,名词化20个,占7。9%,分类中重新词化1个,占0.4%,过分词化4个,占1.6%,隐喻2个,占0.8%。

四、结论

对比这两篇报道的背景不难看出,第一篇报道中的模糊语的数量远远高于第二篇报道,可能的原因在于与第二篇报道不同,第一篇报道发生在官方报道默克尔背监听事件之前,很多信息仍未得到有效证实,属于高敏感度话题,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更多地借助于模糊语。因此,我们可以说模糊语的运用与话题的敏感性有一定的联系。

[1] 舍奈尔.模糊语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费尔克拉夫/克莱夫.批评性语篇分析[M].朗曼出版社,1995.

[3]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张乔,冯红变.汉语中的模糊语言和话题的敏感性[J].当代语言学,2013,15(1):45-6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绵阳市社科联项目“政治敏感事件中模糊语的运用——以中德媒体对斯诺登事件的报道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YS2014ZC07

G212

A

1674-8883(2015)19-0038-01

猜你喜欢
明镜斯诺语言学
《我的修养要则》:共产党人修身正己的一面明镜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社会明镜
心中要高悬法律的明镜
观书有感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