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及引导缺陷

2015-02-26 1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视域突发事件舆情

刘 媛 陈 玮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特点及引导缺陷

刘 媛 陈 玮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上升趋势。而网络视域下的舆情引导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态势走向有举足轻重作用。本文阐述了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的内涵及特点、舆情引导存在的缺陷。

网络视域;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泛化,高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社会的复杂性带来了高校的复杂性,如今高校已经不再是象牙塔中单纯的一方净土。高校隐性矛盾交织,加之网络视域下舆情推波助澜,使得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上升趋势。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定义

国际上,公共突发事件定义为“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1]因此,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可定义为:一种紧急情景和状态下突然发生,扰乱和阻碍了决策主体正常的目标追求,然而获得的反应时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决策主体的预期与判断,严重影响高校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并对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和谐造成重大影响、冲击、危害的个体或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视域下舆情”可以理解为:个人或各种社会群体、组织,由于各种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关联的公共事务所表达的各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因此,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可定义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价值标准及情感状态的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较其它网络舆情,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活跃性及同质性。CNNIC于2015年0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117万人,网民规模达6.49亿,学生依然是全体网民中规模最大群体,约占1/3以上。”学生群体的集中关注往往成为推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心重,富于激情且参与意识强,但有时易冲动,喜欢转载、分享、评论事件,彰显出“个性”,获取赞同。然而学生对同一事件描述各异,不乏断章取义,借机宣泄对学校不满学生存在。

(2)传播扩散速度快且易产生“蝴蝶效应”。随着互联网融入国民生活,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网络舆情信息具有瞬时性、隐匿性等特点,往往难辨真伪,高校学生极易受到影响甚至被其利用,造成群体性的盲从。利用QQ、人人、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载体,及时分享、转载、评论事件,让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发生广泛影响。

(3)传播渗透作用强且时空特征效应显著。随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展,片面化负面消息不断衍生、丰富和发展,高校学生易被煽动,容易被利用从而对其口诛笔伐,更甚从网上走到网下,采取极端行为,不但扰乱高校秩序,甚至对高校甚至社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缺陷

(一)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缺乏预警性和机敏性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危机意识淡薄,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预判不足,对已出现的舆情预警性和机敏度不够,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后果估计不足都是目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在事件发生之初缺乏应对措施,导致监察的失语,谣言与小道消息在失语之际进一步在网络中广泛肆虐,加速了事态的恶化。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认为,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来自高校官方权威的声音将有助于稳定态势,安抚高校学生恐慌心理,对网络视域下舆情引导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在国内很多高校在引导公共突发事件舆情时,不做出回应,或者简单回应,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片面化言论满天飞,使事态朝向不利方向发展,最终引起社会不满情绪,使高校公信力受损。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但是心智尚未成熟,有些学生则喜欢断章取义,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如果不能够积极主动引导,有可能妨碍了事件解决。

(三)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缺乏有效性和正确定

当缺乏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极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现在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多是采用新闻发布的形式,而这种传统的官方发布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件的处理起到良好的释疑解惑的作用,却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公众对事件了解欲。更甚,高校管理部门在事件出现时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诸如强行删帖或强制关闭网站的方式,忽视了利用媒体多渠道多种手段同时并举引导方式,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抢占舆情的最高点。

(四)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缺乏反思性和持续性

所有的新闻事件一样,网络舆情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或是被后面发生的更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所替代。然而网络舆情虽然已经终结,但是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果不做相应的后续工作,这种影响将长期保留在网民心中,当前高校一些部门完全不理会后续的工作,更是缺乏对此类事件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没有消除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影响和危害。

[1] 叶国平.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J].理论与现代,2012(4):60-65.

[2]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11-15.

G206.3

A

1674-8883(2015)19-0033-01

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438

刘媛(198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玮(1976—),女,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视域突发事件舆情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