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

2015-02-26 13:01傅慧敏姬香春孟祥苹徐丽敏李若刚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社交

傅慧敏 姬香春 孟祥苹 徐丽敏 李若刚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试析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

傅慧敏 姬香春 孟祥苹 徐丽敏 李若刚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移动即时通信社交工具微信自2011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大众的热捧,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也是微信用户的主力军,其基于线下强关系的特性可以维系大学生现实的人际关系,基于线上弱关系的特性则帮助他们拓展他们的交际圈。微信正广泛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本文将从亲合、沟通、自我印象、自我价值、情绪控制以及利他等六个效能感方面考察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特征,探讨大学生使用微信提升人际效能的策略和建议。

微信;人际交往效能

一、前言

在《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1]提到,过去半年,89.3%的用户使用过即时通信工具,微信排名第二。另据腾讯发布的《2015中期报告》中显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达6亿用户。[2]

学者郑晓娜[3]在2014年对28个省(区、市)的208所高校2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4.7%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听说过没有使用的为13.4%,仅1.9%没有听说过。微信的出现为大学生带来社交移动网络的新体验,正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微信关系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Wang and Guo,2014;Ma,2015;Liu,2015)和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Zhai,2013;Wen,2014;Wang and Li,2014)方面的影响,但对大学生心理方面探讨的影响不多。微信作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交媒介,不仅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有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他们对其人际交往的心理判断。

二、人际交往效能概念的阐释

微信的普及与功能的不断更新,增加了大学生对其的依赖性,长时间使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信虽能满足大学生渴望交流的一定内心需求,但也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4]带来快餐式社交及“虚拟社交依赖症”等问题;[5]同时网络社交也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6]由此可见,微信环境下大学生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判断和预期都产生了影响,即微信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产生影响。

人际交往效能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概念,最早见于谢晶[7]在2004年发表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文中提出,人际交往效能即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换言之,人际交往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达到交往目标与活动的主观判断与预期。它主要包括六个维度: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自我价值感。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特征

(一)微信多元化的交流功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亲合效能

亲合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同他人接近或在集体中能力与存在感的自我评估。每个个体都有与他人交往的动机与欲望,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得到的反馈是决定个体亲合效能的关键。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在同一时空下进行,交往个体双方相貌、身高、口语等生理方面的特点以及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特点是影响个体亲合效能的主要因素。微信的多元化交流功能则会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亲合效能。首先,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如语音、文字、表情等,能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在交流氛围略许尴尬时,一个搞笑的gif动图或动画,会更为自然地打破僵局。其次,微信跨时空及其带来的便利性,互动双方同时在线的程度高,应答及时,一般来说,微信作为主要的交际平台,在网络载入的同时会自动后台运行,软件本身流量的低使用率与WLAN的高普及性已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连接上网。再次,微信创造的虚拟交流环境使得对亲合效能的评估也不能依赖于语气、表情等可视化的外在,而通过回答的反应时间、语言措辞、对对方语言行为所做的反馈来衡量个人在微信中的亲合效能。亲合效能低的个体,在微信环境中,也可暂时摆脱外在条件和个人性格的局限,采用虚构身份与陌生人对话,面对屏幕,没有他人眼光的投射,交流仅限于自身与交流对象两者之间,想法、话语的表达较为自由,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大学生的亲合效能。

(二)微信的交流方式,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沟通效能

沟通效能,同样是从主观层面上个体对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时的评估。微信交流双方的平等性、所使用符号的浅显性以及交流对象的匿名性等特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沟通效能。微信交流双方的平等性促使学生增加互相沟通的意愿。

微信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本身是虚拟的,但人际交流本身对人际交往个体的感知确是真实的。大学生的微信交流大多以朋友、同学为主,身份之间的平等性增加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意愿。微信环境中使用的交流符号的浅显性,利于提升他们的沟通效能。在传统交流情境下,双方都要进行文字、表情眼神、语气等符号代码的解释,交流方式类似于施拉姆和奥斯古德的循环模式,双方都要担任译码者、释码者以及编码者的角色,[8]而双方的共通意义空间存在交叉,则易导致传播隔阂。微信环境下则更多依赖于图像、动画、漫画、小视频等微信使用者所通用的“热媒介”符号进行交流,“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思维活动。”[8]

微信交流具有匿名性,陌生人之间交流仅仅通过屏幕。对于沟通效能较低的大学生来说,在虚拟中,无现实形象的捆绑,可以重塑自我,微信中灵活简易的互动技巧也能帮助个人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即使沟通不畅也无现实交友负担,但虚拟环境的复杂化使得有时的交往前提动机令人唏嘘。

(三)微信朋友圈的开放性,可扩展大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

自我印象效能是个人对自我在他人脑海中的印象的主观评判。自我印象高的个体更加自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则更积极,反之则表现较为消极。

正如欧文·戈夫曼所认为,“生活的各个情景就是舞台,人则是在舞台演出以求控制观众印象形成的演员。在人际交流时更多的是在扮演角色或者说‘表演’”。[9]对于个体来说,内心都会有一个“完美”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特别是当个人体验到平时难以体会的感受时,或欣喜或忧伤或骄傲,往往产生一种“想让他人看到”的冲动。

在微信半虚拟空间中,大学生通常选择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日常生活中的感悟等对个人有益、展示个人品位的信息发布在朋友圈,完成对自己的印象管理。大学生通过朋友圈这个“舞台”上所塑造的自我印象管理,现实生活自我印象较低的个体可以有效克服现实生活中生理上的约束,展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给朋友。合理的自我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

(四)微信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效能确认提供了环境

自我价值效能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肯定的自我感受与体验,通常通过自己的表现、行为体现出来。

活跃的微信朋友圈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自我价值效能的场所。微信朋友圈经常是意见表达的场所,围绕某个社会热点,使用者选取相关的文章配以自己的见解或评论性的意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乐于关注社会焦点,对热点事件发表独到的见解,通过别人的评论和点赞数目来进行自我价值效能的判断。因此,微信环境提供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效能确认的环境。

(五)微信环境中非面对面的反馈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情绪控制

情绪一般是由外在事物的变化所引起心理和生理的一种变化状态,情绪控制效能在于个人对自身情绪的掌控力,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微信环境中非面对面的反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情绪。

大学生正值年轻气盛之期,面对面的互动时对于情绪的管理与控制往往会处理不到位,抑制不住的情绪往往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微信环境中情绪变化也主要是因聊天对话或朋友圈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外在信息所引发,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直接性,语言措辞的编制与回应,都会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情绪的直接迸发。

同时,微信“撤回”功能的发明与使用,使得现实情绪控制效能较低的个体在交流时,可以在对方尚未看到之前将冲动话语撤回,虽然留有痕迹,但并没有那么直接。

(六)转发评论的便捷性,可增进大学生的利他效能

利他效能是个体甘愿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且益于他人的自我能力的有效感。现实生活中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朋友之间利他效能的直接体现,但是需要付出体力、精力或财力。微信环境提供的转发评论的便捷性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利他效能,如微信好友或朋友圈中请求帮忙投票或转发的请求,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帮助朋友的要求,极容易提升大学生利他效能。

四、大学生使用微信提升人际交往效能的建议与策略

微信作为大学生依赖的人际社交工具,在利用过程中具有其双面性:合理使用能有效提升其人际交往效能;使用不当则会引起他们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应当遵循以下建议:

(一)优化微信交友对象

大学生通过微信的交友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跨地域、跨时空的交友模式在总体上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从交流主体、交流手段到交流情境,微信自身所创造的交流环境,不仅是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更是对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但是,微信环境下虚拟化社交的负面影响在于,缺乏现实交流的基础,仅仅通过微信头像、个性签名等外在形象难以形成一个真实的认知,彼此可信性低,因此需要大学生学会优化微信交友对象。因此,对于陌生的交友对象首先要进行试探性交谈,对于目的动机不纯的交友对象要加以剔除,留下有共同话题、谈得来朋友。

(二)避免碎片化的交往模式

零碎化的上网时间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碎片化的交往模式。特别是在基于弱关系的微信中,匿名性与虚拟性交织,往往使大学生满足于内容表面的交流、注重瞬时娱乐性,这种交往模式并不利于人际交往效能的发展。因此,合理安排微信交流时间,筛选交往信息,深化交流深度,更利于在互动中增加个人的人际交往效能。

(三)微信功能与符号的合理应用

微信功能多元化、符号的多样性,便捷了大学生线上、线下好友双重互动,不仅能增加与线下好友的密切度,又能扩展线上的交际圈。符号是主要的交流工具,简单的表情、动画不仅利于延伸话题,而且能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同时线上交流的微信社交陌生人功能,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与交友空间,相比熟人交往,与陌生人交流沟通更易锻炼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便捷、幽默的交流符号在拉近两人的距离的同时,还可衍生新话题,产生更多的交流互动,从而能够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效能。但微信交流的半虚拟带来的好玩性,易对社交软件产生依赖,导致社会化功能受损。

五、结语

微信多元化的交流功能、方式及其带来使用的方便性,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大学生的亲合、沟通、情绪控制、利他、自我价值与自我印象效能,总体提升了大学生在微信环境的人际交往效能。

但在微信环境下,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影响大多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虽论证了微信功能的多样化,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影响,但理论性不强。况且人际交往效能本身的六个方面在微信沟通中界限并不明显,现并没有实证考察大学生在微信中人际交往效能的变化,同时人际交往效能的研究也并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特别是基于不同的交际环境。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

[2] 腾讯网站. 2015中期报告[DB/OL] . http://www.iyunying. org/news/20081.html.

[3] 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02).

[4] 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4(6).

[5] 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12).

[6] 徐进.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2(5).

[7] 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绘制与分析[D].山西大学,2004.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关于大学生QQ昵称选取的心理意义的调研报告[DB/OL] . http://www.docin.com/ p-732007531.html.

G206.2

A

1674-8883(2015)19-0031-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社交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社交距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