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陈蕾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是一种经由网络形成社会热点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急速扩散性、公众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网络信息传播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网民群体对网络事件的心理传染机制,使得此类事件频发,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格局变动和信任危机等也成为其形成的现实根源。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特征;成因
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利益再分配,社会发展愈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态势,各种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其中,有一类突发事件是经由网络传播形成社会热点,我们称之为网络诱致突发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遵循一个规律:本体事件在现实或网络发生,由网络诱致扩散,其间受到各种舆论影响,进而广泛传播甚至演变出变体事件,引起相关领域讨论,最后得以解决或平息。
(一)突发性
主要强调时间维度内的瞬时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输一般采取点对面甚至点对点模式,但互联网是高效的面对面网状传输模式,能够使信息传输时间差无限缩小,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信息可以瞬时传送到网络的任一角落。而网络媒体的迅速跟风、即时评论,使得一个事件能迅速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事件,瞬时由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网络诱致的突发事件。
(二)急速扩散性
急速扩散性指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易于扩散。这类事件可大可小,无法准确界定扩散边界,在其初期爆发和中期传播过程中,往往是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一部分人成为事件传播的主体,推动事件进程和发展,但基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围观心理”,事件的急速扩散则成必然。
(三)公众性
包括涉及议题的公众性和涉及范围的公众性。就事件本身而言,网络诱致突发事件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官员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这些领域触及公众的敏感线,一旦发生很容易引发关注。就事件参与者而言,他们来源多样,立场各异,一方面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网络对本体事件进行关注、发表评论;另一方面参与者跨越地域身份,其看待事件的角度和立场都不尽相同。
(四)不确定性
一是时间爆发的不确定性。普通突发事件一般只有一个时间爆发点,即主体事件的爆发;而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本体事件、网络诱致过程、变体事件都可能存在爆发点,事件的进程和爆发充满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的不确定性。就未来发展而言,任何本体事件都有演变成变体事件的潜在可能。但即使经过网络的诱致过程,是否能够发展成变体事件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至于演变出何种变体事件也是一个未知数。
网络诱致突发事件作为现实因素与网络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产物,不可能脱离二者的任一单独存在。
(一)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矛盾冲突加剧
(1)制度缺陷。首先,缺乏理性的沟通机制,公民的发言权在现实中受到限制从而诉诸网络。当群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表达利益要求,政府也不能适时根据群众意见做出政策调整,社会张力得不到释放,社会难免脆性崩塌。其次,缺乏完善的社会监控和预警机制,特别是针对公权力的监管机制,以至于公权力不断扩大,个人在面对公权力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最后,缺少制度化的渠道和措施,长期积累的民愤只能通过非制度化的网络得以宣泄,这就提高了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和影响广度。
(2)信息的不对称。在社会整体结构中,优势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往往掌握更多有利信息,他们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远超弱势群体的额外利益,进一步拉大社会差距,这使得弱势群体在面对优势群体时极易失去判断能力,并在心里对其产生不满或积怨,引发冲突。
(3)信任危机。当前中国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民众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市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及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网络时代多渠道的传播使得信息难以被掌握。因此,政府对信息任何的试图推迟、隐瞒、欺骗等手段,都会加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引发声势浩大的网络诱致突发事件。“7·23甬温线特大高铁事故”就是典型的案例。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既包括不同阶层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包括家庭公司单位和社会普通成员间的信任危机。从“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这句口号中,贫富阶层中的信任关系不言自明;而“专家”变“砖家”,“教授”成“叫兽”更是说明当代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的信任鸿沟。
(二)流动网络给网络诱致突发事件提供了平台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准入审查的弱化使得对内容的限制相对宽松,由此众多舆论能够流动起来,并随着流动的扩散性传播愈发繁荣。网络上的流动舆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不同舆论之间的流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能成为舆论制造者,巨大的舆论数据造成网民的选择性关注,不断更新的舆论“爆点”使得上一条舆论变得无人问津(在相似舆论发生后或许会重新得到关注),如此循环反复,正是网络流动舆论的真实写照。二是舆论本身的流动。网络的交互性使反馈及时丰富,个人的观点容易得到回应。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得信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快速的搜索反馈不断吸引着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任何人进入,这种涟漪效应般的合力推动着舆论事件的进展。
(三)网民群体作为主要参与者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为虚拟社群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保证了虚拟社群中每个人发表意见的平等权利。网络诱致突发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权性的虚拟社群平台,自由的话语表达推动了主体事件的网络诱致过程;另一方面,网民大多通过网络围观参与事件,网络围观可能包含一定的利益诉求,但更多的是看客角度下的好奇心理和娱乐心理。网络围观极易形成非理性的表达,甚至引发网络暴动。但不可否认,它同样有积极的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提供更多平等表达的机会,用爱心围观的力量帮助他人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主流,自媒体更加深入人心,网络诱致突发事件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如何运用这样一把双刃剑去引导和控制舆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G206
A
1674-8883(2015)15-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