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容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卫视,福建 厦门 361012)
铁打的新闻 “娱乐”的灵魂
郭彩容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卫视,福建 厦门 361012)
新闻,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不满足于曾经的“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样的定义。一条新闻犹如一道菜,除了原料新鲜,还必须色香味俱全,方能吸引众人,引人入胜。现阶段如何将一条新闻如名菜般细细熬煮,悉心烹饪,一系列“娱乐”性包装,自然必不可少。
新闻;包装;娱乐;故事;乡村
新闻从业人员了然于心的一句话,自然是:新闻是指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把新闻最核心也最原始的属性清楚表述。但现如今,一条新闻是否能有效传播,让更多需要该新闻资讯的受众们看到或听到,包装很重要,灵魂很重要,如何打造出新闻的性格与灵魂,如何在众多新闻资讯中体现你所做的那条新闻的个性与特色,每一条新闻都需要像一道美味一般,悉心打造。
大量的现场同期声,是一条新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现场,没有当事人发声,任凭配音员多字正腔圆,主持人多“煽风点火”,也无法让人用内心去直击现场最原始的新闻素材,听不到当事人怎么说,看不到当事人什么样的表情,自然就无法去联想,去认同,去讨厌或者去同情。这些相信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养里就都能学习到这一点。而我真正想说的是,现场的这些原材料,如何去把它翻炒,如何让它更有味道,味道更好?这就需要对现场原始的素材进行一定的符合新闻道德及原则的加工。例如,一个瞬间发生的爆炸,可能爆炸时间仅仅1秒,而这一秒对这条新闻而言,却是至关重要,那么,重复几遍,甚至在特殊情况下通篇新闻重复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对于一些关键的细节或者画面,需要放慢或者放大,都需要记者用心去掂量。在与台湾同业的交流中,曾看到他们报道一架失事飞机的新闻,就一张失事飞机的照片,覆盖了整条新闻近一分钟。在最新情况只有这一张照片的情况下,有几家媒体敢于整条新闻就用这张照片作为素材,将照片进行无数重的解剖,用飞机的一个个画面细节进行分析报道,而竟然整条新闻不会干巴巴,显得很专业,也很吸引眼球。抓住了重点,而不去顾左右,对于现场,对于原材料的处理,能保持原味的新闻包装手法,显得特别重要。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过:“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隐含在新闻中的故事性,唤醒的将是受众的兴奋感。
“新闻有故事”,成为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都说以情动人,要在一分钟的短新闻里加入一个故事,尤其考验记者的功力。以一个民生政策为例,如果只是将政策一五一十地表述清楚,老百姓听着常有“头都大了”的错觉,好像跟我有关,又好像我也没怎么搞懂。但是,如果以一个市民为实例,政策实施前后他可能有什么样的受益或者变化,这样类故事化的处理,就显得深入浅出;而这,也仅仅是第一层的故事化。如今的故事化,还有更多的处理方法,一个表情的特写,一句话的表达,一个动作的暗示,一种穿着打扮等等,都具备故事化语言,这一点就好像文艺电影的效果,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却有将一些故事化的情绪表达处理在新闻的字里行间。我一直觉得电影里的灯光语言很是厉害,一个从下往上打的光和一个从上往下打的光,所表达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境,而对于一条新闻,同样的一个人,假设同样的全景镜头,如果镜头前有一圈颓败的蜘蛛丝,或者镜头前是一盆鲜艳的吉祥结,所表达出来的故事和情节,完全是不一样的,虽然新闻镜头我们讲究快和准,但在这之余,如果能注入一些细节的表达情节或故事的镜头语言,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显然比没有这些细节的新闻来的有人情味,有故事性,也更有可读性,并且更加耐心追寻。似乎给了新闻一种故事的生命。
所谓“硬新闻软着陆”,说的正是新闻的娱乐化。这一点,台湾的同行走在大陆媒体前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台湾的政治新闻。一条有关连胜文选战的新闻,竟然可以不规规矩矩的做,而是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扯出来,可是一点都没有违和的感觉。一条有关台湾政坛丑闻的新闻,更是相当恶搞,大爷吐槽、明星MV插播、还“唱歌给你听”,用尽各种娱乐手段让政治新闻娱乐化,看起来很有趣,也很“解恨”,总觉得,有些新闻就是得这么“恶搞”才能有灵魂,有性格,一看就爱不释手,非得一口气看完才痛快。都说“演戏的疯、看戏的傻”,其实在众多过于严肃的新闻报道方式千篇一律背后,有这样一种看似“疯傻”的报道方式,更显得它的与众不同和灵魂差异。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尝试着用比较活泼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也正在慢慢地摸索这条道路。举个例子,厦门卫视报道的2014年青奥会开幕,用“三个都教授”这个话题来炒作,应该算是新闻娱乐化的新尝试。青奥会请来了真正的韩国当红男星金秀贤,因为扮演都教授而红遍亚洲;彭丽媛也曾说过年轻的习近平主席很像“都敏俊”,再加上原本就活泼有趣的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自称现在像“都教授”,三大都教授聚会青奥会PK,瞬间让大家觉得距离亲近了起来,政治人物也显得更加亲民和有趣,有一些原本不知道潘基文为何人的受众,瞬间也熟悉了潘基文。这就是新闻娱乐化的魅力。有些时候,这是编辑记者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的一种“自我娱乐”,但恰恰是这样的归纳和娱乐,感染了大众,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指出,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而我们当前所说的贴近性,也不再满足于最原始的这种贴近性。乡村的和草根的,越来越成为新闻接地气的重点和杀手锏。新闻拍出来,就是给大众看的,在众多的大众中,社会精英阶层与普通大众的比例是远远失衡的,而即使是社会精英阶层,绝大多数也是来源于普通大众,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习惯、心理等等因素,就显得很重要。纵观如今大陆的综艺节目,90%以上是草根相关的题材,目前最红火的《爸爸去哪儿》,用真人秀的形式让观众了解明星们私底下非常生活化的一面;还有《中国好声音》,选手们无不出自草根,而每一位草根背后,总有一个动人的,草根的故事,让选手的形象瞬间丰满,甚至有时候盖过了选手的歌声。综艺节目已经从“自己玩”自己乐,走到了“玩自己”让大家乐的道路,而深入民间和草根,成为这些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新闻,为什么不可以好好借鉴呢?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可能汇集了众多过人之处。例如,题材重大、画面表现有张力、整体结构布局精巧、善于捕捉细节等等,其实在这表象之下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新闻视角,新闻视角左右着各要素的组合,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如何从一个与百姓更贴近的视觉去组织语言,去组合新闻,做出让百姓更愿意接受,也更吸引他们的新闻,最最草根的思路可能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与“新闻角度”不同,“新闻视角”更强调观察事物时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选择时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今新闻媒体已经慢慢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传播者在主体意识中强化了“受众视角”,新闻视角的贴近性和多样性让新闻更“可爱”。
最后还是要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一条新闻最根本的根本,但如今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用各种“娱乐”的方式去打造一条新闻的个性和“灵魂”,将可能带来的是全新的新闻观感。而在这其中,有一点不能放弃,任何方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方式去处理,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G210
A
1674-8883(2015)1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