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函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纵观2015上半年综艺节目收视情况,《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以收视率4.714%的成绩位列榜首,其他同类综艺节目收视表现也可圈可点。相比之下,影视剧的表现却较为低迷,2015上半年只有《武媚娘传奇》一部电视剧以2.959%的收视率达到了2%以上的收视率,就连2014年口碑极佳的《北平无战事》单集收视率最高也只有1.6%,远不比刘烨今年参加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单集收视。综艺节目在最近两年取得的良好收视效果背后的社会原因值得关注和分析。
节目模式的引进已经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生产的成熟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些节目曾经拥有在海外非常成功的案例,它们向中国市场的移植才更具说服力。众所周知,浙江卫视购买了韩国sbs的热门综艺《running man》并将其改造为中国化的《奔跑吧兄弟》,备受观众喜爱的撕名牌环节也是在韩国原版中实践了五年之久依然人气超高的游戏内容;《中国好声音》的灵感来自于同一模板的荷兰之声、爱尔兰之声、美国之声等;湖南卫视引进了韩国mbc《爸爸!我们去哪儿?》做成了《爸爸去哪儿》;除此之外《爸爸回来了》《我是歌手》《极限挑战》等不少时下热门综艺均是引进了外国的优秀节目从而一炮而红。成熟模式的借鉴和海外制作团队的参与,使得这些节目从一开始就拥有比较高的起点,从而为收视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综艺节目都拥有着一些相同因素,其中难以忽视的一点就是它们都展示了明星普通人的一面。明星真人秀节目嫁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在明星身上不常见而在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场面,让观众找到了认同感。例如,《爸爸回来了》就展现了大明星们“奶爸”的一面,节目基本上只是采用半记录的形式来展现明星和萌娃之间的日常生活,却备受观众喜爱。此节目更是让在影视表演领域反响平平的贾乃亮一跃成为备受大家喜爱的“神经奶爸”。看爸爸们在与孩子相处中的真实状况,观众们得以摒弃对明星一贯的仰视心理,而有了平视的姿态,自然带来良好的收视体验。
对于很多艺人来讲,参加综艺节目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也助长了自己的名气,不管是以奶爸的身份照顾萌娃,还是放弃偶像光环“滚泥潭,都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性格,让很多影视演员在荧幕上回归了本真状态。而观众看到明星的身上更多可贵可爱的特质后,也成为明星的支持者,并将自己纳入偶像消费的环节。
不过,抛开节目的成功营销和话题,单从明星自身来讲,参与综艺节目其实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明星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神秘感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的,而如今明星过度地在节目中呈现自我,消费自我,也有可能产生想负面的效果。例如,范冰冰以美貌感染观众,但这种美得力于电影中分毫不差的镜头语言,但参加真人秀《出彩中国人》坐在评委席上的范冰冰却受到了舆论的批评。再比如周冬雨在近期参加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就因为对同期嘉宾表现的傲慢无礼,在节目播出后被观众倍加诟病,曾经清纯透明的谋女郎形象仿佛一夜间荡然无存。相较于上文提到的让明星走下神坛展现普通人的一面,这也是另一种走下神坛,对偶像的神秘感的破坏,一如本雅明所说的“灵韵”的消逝,也可能对整个偶像工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选秀类综艺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综艺节目形态,刚刚开播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就以5.455%的收视稳居首。从最初的“快女”、“超男”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选秀类节目一路火爆,其原因大抵就是因为,观众得以通过节目看到普通人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虚拟的代入感与体验感。包括看到明星导师之间因为抢夺一个选手进行争辩等环节,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令观众产生心理满足。当然,选秀类综艺节目不同于明星真人秀节目或游戏竞技类的节目那样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此类综艺节目一旦形式被熟知了内容也不会有更多的悬念,这也是为什么类似的综艺节目总是不停更换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导师来吸引观众的目光,或是不断的制造话题选手、明星学员的原因了。
在节目的制作上,综艺节目时常结合自身节目特点,进行取舍。也有一些节目因为没能把握好明星化的分寸而导致收视惨败,如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我不是明星》的栏目,意在吸引“星二代”们来参加选秀节目,这些星二代有的子承父业,有的做着其他普通的职业。每一期节目展示个人特长,依据现场观众投票来进行排名。节目第一季反响颇为热烈,节目同样也是利用了观众对于明星生活的好奇心,但显然节目并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些星二代并不算明星,无法吸引固定的收视人群;并且他们的个人特长远不如选秀节目中的选手耀眼,最终节目也是草草收场。
综艺节目的互动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首先是屏幕外和屏幕内的互动,即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以选秀节目为例,普通人参赛使参赛者变成了大众的代言人,他的成功与否会直接牵动观赏者的心,他们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实现观众的梦想。节目也经常采取观众投票的形式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们也更愿意看到因为自己各种形式的支持而获得成功的选手,觉得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曾经有一段时间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了竞相比“惨”,最初总是深深的让观众为其动容,但看久了也就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综艺节目为保证节目看点而采取的叙事手段,但现在看起来未免简单粗暴。
第二种互动是电视与网络的互动。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电视带动了网络还是网络带动了电视,往往微博就是人气最直观的体现,在一部综艺节目热播之前官博会推出各种各样的预热信息,让观众对其保持一定的好奇与期待;前期不断进行话题营销,也是节目保证收视率的一种手段。并且在节目热播后网络上都会形成一定的热度,有些是观众自发的,有些是主办方发起的,总之,在节目播出后依然可以使其热度维持一段时间,以此吸引更多的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注的观众和网民。如果说过去电视节目是“制造业”,现在则是纯粹的“服务业”,往往在电视之外所留下的选择更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观众主宰了屏幕。到底是应当引导还是迎合,是文艺创作常年探讨的问题,而很明显现在的主导者是观众,迎合的是艺术。
我国综艺节目的成长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节目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呈现,如《综艺大观》等;后来出现的以“解惑”为主要功能的综艺节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旨在娱乐的过程中给人们知识,使知识趣味化,节目也更加的有价值;而现在的综艺节目可以被归结为“解渴”性质的节目,其主旨在于为观众提供纯粹的娱乐。在艺术创作中有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如果说两种思维都是如平行线般并驾齐驱永不相交,那如今的综艺节目中所秉承的便是游戏思维,而游戏思维更像是一条曲线,使节目的内容和文化自然地在感性和理性中过度,让人感觉到即不是过分的严肃,又不是过分的煽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沉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更加新颖轻松的形式,使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高。虽说游戏思维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但也正是源于这种思维,节目得以用更加刺激的视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用更加开放的行为来增加人们的兴趣。我们注意到现在的综艺节目都会或多或少的展现一些矛盾,这便是 “解渴”性使然。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的《花儿与少年》第二季,并没有依靠剪辑来规避嘉宾们的争吵,反而是依靠各种手段夸大了这种冲突性。但依靠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关注度,虽然解了观众的渴,或许是饮鸩止渴。
依靠着国内外的优秀制作团队,以及对明星制的利用,综艺节目的成功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有生命力的节目应当是艺术和文化相互依存的结果。大众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现阶段艺术欣赏的水平与能力,但任何艺术形式,包括电视综艺节目,依然需要推陈出新并拥有自己的文化品位,这才是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得以延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