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

2015-02-26 11:46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受众机器人

冉明仙刘然然邓利武

(1长江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重庆 408000;2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生存空间分析

冉明仙1刘然然2邓利武1

(1长江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重庆 408000;2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近年来美国开始用机器人进行财经新闻的采写和突发事件短消息报道,同时世界各地频现的报社裁员事件,导致“记者消失论”出现在很多微信微博和网络文章中,[1,2]一时舆论混沌不清。笔者认为,新闻事件的调查与核实,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排序,新闻评论与舆论指引,与受众的关联与互动,是机器人无法灵活完成的,也是记者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记者不会被机器人取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笔者认为记者会更多地成为大型新闻报道的策划者、组织者,新闻事件的核实者、解读者,新闻评论和舆论引导者,也是和受众互动关联的对话者,成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灵活操控者,而简单的新闻写作会有机器人记者来完成。

机器人写作;新闻记者;数据新闻;记者转型

美联社在2014年7月开始运用机器人进行财经新闻的采写,主要是突发事件短消息和公司业绩报道。而Yahoo、体育机构NFL也在使用机器人撰写简单的新闻。加之世界各地新闻机构近几年频繁出现的裁员现象,不免让人担心记者这一行业未来会被机器人所代替。

其实,所谓“机器人”实际是一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撰写新闻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它能把记者们研读财报并在电脑上敲打出一篇文章的时间缩短为几秒钟,并自动生成一条150至300字的新闻报道。[3]机器人记者的产生是基于日益庞大的数据信息库,自动抓取一些数据信息,按照既定的程序编写出新闻稿件,是数据新闻理念的应用。

一、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记者不会消失”

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记者不会消失”,更不会被机器人记者所取代,但对记者的要求会有相应变化。“记者消失论”的兴起,更多是因数据新闻和机器人写作。

所谓“数据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洁认为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报道方式”。[4]学者赵江峰认为,“数据新闻,是利用特殊的软件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提纯、分析,寻找其中的关联,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并将最终结果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帮助公众理解数据背后蕴含的深意,及数据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新闻形式。”[5]但基于数据理念而存在的机器人记者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不可避免的缺陷,故机器人写作背景下记者不会消失。

(一)调查与核实:记者无法被机器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因“数据新闻”是“对已存在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及加工成文字的过程”。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记者对当事人的采访,即记者没有亲临事件现场,更没有明确的采访对象可以让记者对事件或者数据进行核实。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新闻的数据资源多依赖于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资源,社交媒体作为个人信息发布的平台,由于大部分自媒体人士没有像专业记者那样经过专门的训练,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和专业记者相比会有一些缺陷,数据的真伪性有待核实,致使传播的信息存在不准确甚至是假消息的情况。在浩大数据库中,不同身份和角度的人有意或无意提供一些虚假信息,有的甚至是别有用心者误导舆论的烟幕弹,而一般公民记者没有作为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无法顺畅进入很多部门进行核实,无法辨别事实的真假,如果软件正好抓取了这些虚假信息的话。那么,新闻的真实性便得不到保证,更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机器人记者只能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编辑,但是在涉及新闻的真实性方面便出现其劣势。在记者、网民以及监管部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假新闻事件还是频繁发生,并且传播迅速。例如,《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最先就是在一个微博账号发出的,然后被某报用一整版刊登该信息。这一事件先是被受众广泛讨论,后被证实是假新闻,但是造成的各种影响却是不能挽回的。作为专业记者面对海量的信息都有把关不严的时候,对于毫无判断行为的智能软件,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在调查性事件报道的时候,机器人记者更是显现出它的短板;它需要记者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机器人记者仅仅是一种人工智能的软件,它没有人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可能完成调查性事件的报道。而需要进行调查性报道的事件,一般都是关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的事件,需要记者进入采访,还原事实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因此,新闻记者必不可少,假如新闻记者这一行业完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受众接收到的就只能是简单的消息,对社会的了解将变得片面,受众影响也是支离破碎。

(二)策划与排序:机器人无法灵活履行把关职责

因每个人时间、精力限制,每个受者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在信息过载语境下,大型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排序,使机器人无法灵活履行把关职责,尤其是信息的检索、整理、搜索、排序,进行传媒议题设置,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重要性和紧要性排序,也要按照相关语境进行排序。

新闻记者以及编辑被称为是“把关人”,其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修正稿件中存在的错误,确保所报道的事实无限接近事情的真相。二是根据现实状况对社会舆论进行议程设置,确定头版头条。这些工作编辑可以完成,但是机器人记者却不行。在内容版面的编辑方面,新闻编辑需要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渠道传达给受众。如果新闻的报道中没有了把关人的存在,而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来进行新闻的排版的话,那新闻的发布便仅仅只是信息的告知功能。

人工智能软件是不具备人的思考能力的软件,只能依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信息的采编和发布。因此,在遇到重大的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的情况下,新闻编辑会及时地安排版面甚至是头版头条,对事件进行报道;但是机器人记者可能仅仅是发布这个消息,至于消息在版面的位置,却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安排。同时,机器人编辑进行新闻推送是基于用户的一些阅读偏好,但没有办法解决新闻的发布时间和推送是否重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在使用“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时候出现的推送内容重复、推送信息陈旧、甚至编辑信息图不对文的问题。

(三)评论与引导:机器人无法灵活进行舆论引导

新闻评论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内容,是区别于其他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志。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个人观点的抒发,是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读,也是受众最关心的部分。当今社会,人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事件信息的把握,还企图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诸多信息,决定自己的态度。[6]这些都需要具有经验丰富的记者才能完成新闻的评论工作,以此引导新闻舆论的导向。舆论的导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社会需要专业人士对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引导民众理性地看待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避免集体事件的发生。

根据对话理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沟通,必须双方进行真诚沟通。据悉,美联社等一些新闻媒体仅仅利用机器人记者进行体育赛事、财经新闻以及公司财务报告的写作,并没有把其他的新闻领域交予机器人记者去完成。因此,新闻媒体仅仅是在利用一些智能软件完成一些简单的数据新闻的撰写,并没有让其成为新闻采编的主题。仅仅依据这一事实就断言新闻记者在未来会被机器人记者所取代还为时尚早。

(四)关联与互动:机器人无法灵活开展针对性反馈

目前机器人记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以及财务报告的处理上,主要是依托其快速、准确的数据分析能力。但是在理性思维及与受众互动方面,显得非常困难。

(1)受众反馈信息的分析需要专业记者完成。当今社会的受众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便携式设备接收信息,同时也更喜欢对社会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论,与社会大众进行互动。面对受众的评论,记者会阅读、分析以及对受众进行反馈。这是收集受众对事件看法的重要方式,这种信息的收集方式不是简单的分析受众对于某件事情支持或者反对的数量统计,还要分析受众的观点以及一些好的处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每件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无法开发一套万能的程序软件,使其准确的分析和归纳海量的受众对事件看法,并有针对性地与受众进行互动。由于新闻记者与受众的互动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没有反馈的新闻传播是不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存活的。试想一下,如果新闻媒体的信息采编都有机器人记者完成,那么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反馈等到的就只能是程序式、机械式的回答,更多的是没有回应。那大众传媒存在的意义又何在?仅仅是为了信息传播吗?问题是,信息传播也只能对已经存在的碎片化的数据的一种整理和加工,人们打开电视、手机终端等看到的永远是一个模式的新闻消息,获取信息或许将成为一件最枯燥的事情。

(2)与受众的关联需要专业记者完成。传媒作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机构,在兼顾社会利益的同时也是需要进行盈利。但大众传媒的盈利模式和其他机构具有一定的区别,大众传媒生产的商品更多注重具有“二次售卖”,注重“注意力经济”,注重吸引庞大的受众群。因此,成功运营的大众传媒,应与受众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经常与目标受众进行交流,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都需要与受众进行感情的交流和投入,而机器人记者作为一个没有感情和思维的智能软件,是没有办法完成与受众情感的交流的。因此,传媒要盈利并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完全由机器人记者掌握新闻的采编工作。

(3)与受众的互动需要专业记者完成。大众媒体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来获得受众对社会公共事件以及对媒体的态度,并且通过受众的意见及时调整自身,以此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联网时代,微博、论坛、贴吧等已成为新闻工作者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的主要渠道,记者与受众的交流,了解受众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并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沟通。受众和记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趋于平等化,受众可通过微博与记者编辑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对话。而受众活跃程度也成为衡量新闻媒体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对话,更多的是感情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但是,机器人记者除了在基于一定运行程序下的重复劳动方面有优势以外,并没有人的感情和思想。那么,机器人记者怎么实现和受众的有针对性的沟通呢,又如何通过修辞、语法甚至是语言的甄别,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呢。

二、机器人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转型路径

虽机器人记者不能完全替代记者工作,但是机器人记者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数据处理速度快、不易出错等。因此,作为专业记者需明确自身所处的境况,对自身业务能力进行相应的调整,学会扬长避短,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并学会利用机器人记者的优势,使其辅助自身完成更加出色的新闻报道。

(一)新闻记者要成为新闻报道的策划者、核实者、解读者

新闻记者要成为大型新闻报道策划者,也要成为新闻事件全方位解读者。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消息,记者已经不是第一个进行信息发布的人。机器人记者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快速和准确。但是,对于机器人记者所呈现出来的一组组数据,受众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是不能完全看懂的。因此,就需要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解释和阐述,运用通俗的话语把事实讲述给受众。

英国《卫报》在针对2011年伦敦发生的骚乱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他们分析了260万条推特数据,运用可视化手段分析推特与谣言传播的关系,驳斥舆论界与政界的错误观念,揭示了骚乱与贫穷之间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政府管理社交网络的公共政策。

(二)新闻记者应根据受众进行灵活反馈

记者要保持自身的优势条件。记者是经过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人才,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事件的真实性比任何草根记者和智能软件更加专业;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准确。记者采写的新闻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小,也更加具有可信度。记者在获取和传播某类特定信息方面,要比普通人或者计算机更有效率更有新闻敏感,记者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比普通人反应迅速,更能清楚通过采访谁才能够尽快知道事情的真相。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采写和数据的处理,记者和编辑在新闻的写作以及版面编辑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是机器人记者所没有的。

(三)新闻记者要灵活使用数据报道与分析

美联社等新闻媒体的实践结果已经表明,机器人记者是完全可以胜任简单、枯燥的新闻消息的写作,并且其写作速度远远超过人工写作。但是,智能软件对于数据的抓取和整合需要人给予其模式的设定,这就需要记者懂得相关程序操作,能够根据自身新闻稿件的需要,抓取相关的数据。这样才能使机器人记者更好地服务于记者的工作。因此,更加需要记者懂得数据学的相关知识。

但目前从事数据开发的大部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而很多传统媒体人对于数据开发和运用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如何运用大数据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做好数据开发和数据分析,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掌握一些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因此,对于传统记者而言,如何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开发、信息收集以及统计分析的能力,成为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新闻记者这个行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需要知道社会上每天都发生了什么?受众应该怎么看?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对受众的反馈进行回应?媒体应该怎样和受众进行互动沟通?而新闻事件的调查与核实、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排序、新闻评论与舆论指引,与受众的关联与互动,是机器人无法灵活完成的,也是记者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记者不会被机器人取代,但会做出相应的转型和改变。

[1] 佚名.腾讯财经用机器写稿,记者要失业了?[DB/OL].华安期货,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A xNTg3NA==&mid=208342966&idx=3&sn=16c19701e3e85 9df925814d34f259aa9&scene=23&srcid=0917axiDW7y77C J9t0BS7dud#rd . 2015-09-10.

[2] 佚名.无生命的机器真的能够替代记者写新闻吗?[J]. 22度创业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 jU3ODI2OQ==&mid=228589473&idx=1&sn=bf9a4eb0556d a95ffb1cbed50b7f5349&scene=23&srcid=091720u38YvDps 3zzYueDVM2#rd . 2015-09-14.

[3] 郭苏妍.机器人也可以写“新闻报道”?[DB/OL].第一财经周刊,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4326. html.

[4]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

[5] 赵江峰.可视化“数据新闻”:记者角色的新转换[J].新闻知识,2013(10).

[6] 严琼.从突破言论禁区开始努力[Z].

G214.2

A

1674-8883(2015)20-0011-02

本论文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新媒体背景下党报对农传播新平台传播力提升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5BXW053

冉明仙,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刘然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邓利武,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受众机器人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