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康 田 壮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中国电视剧创作及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安 康 田 壮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亚洲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联系日趋密切。就我国广电行业应当如何从创作角度进行改变,更好地推进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文化传播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中国电视剧的未来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中国电视剧;海外市场;文化传播与融合
在当今世界,电视文化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其他文化形态,其中电视剧正是电视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电视文化市场面临韩、日等国电视剧大量涌入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早在1980年,中国大陆曾与日本合拍电视剧《望乡之星》,该剧先后赴日本和中国进行取景拍摄,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演员高飞担任男一号,日本影星栗原小卷担任女一号,在日本取得了一定成功。中国大陆独立摄制的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也成为东亚地区最受观众欢迎的经典电视剧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的出口对象转向东南亚,《渴望》《年轮》《北京人在纽约》等剧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受到越南观众的极大追捧。作为一部轰动全国、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的里程碑意义更在于其摸索出了一条适用于那个时代的全新制作方法。多机位拍摄、摄录棚制作、同期录音、“三镜头法”式剪辑等电视工业制作模式及相应于多机位拍摄的光影处理规律,促使了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繁荣,从而摆脱电视剧电影式制作的局限性,加快了拍摄周期及资本运转,开创了电视剧创作基地化的先河。
1997年,香港回归,两地影视剧的联合制作愈发密切。制片方式、摄制技巧和演职人员的互通增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精细化。该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如《水浒传》《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值得一提的是《还珠格格》曾被译为英、俄、韩、日及法等多国语言在国际上进行发行,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引起轰动,是亚洲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仅2005年,中国大陆共拍摄近500部电视剧作品,生产总量超过12 000集,成为世界上电视剧产量最高的国家,电视剧创作与传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景。
但是,在《还珠格格》席卷东亚的同时,韩国三大电视台共同实施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并积极借鉴好莱坞影视制作模式,改良本国电视剧的画面感及音乐制作,诞生了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韩剧,如《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大长今》等,大举进军东亚市场。反观中国电视剧,虽产量众多,但在《渴望》开创的工业化制作模式下,其制作水平远不及韩剧精致,加之中国并未对韩国文化实行政策性抵御,自2005年起,中国电视剧在东亚的辉煌不复存在,形成了市场层面的滞后。
面对“韩流”来势汹汹,2007年开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扶持政策,电视剧创作机构开始从影像质量等方面进行改善,并着重突出传统文化,中国电视剧逐步在东亚市场收复失地。《三国》《甄嬛传》等历史剧均成功登陆日本、韩国主流电视台。《士兵突击》也成为首部角逐艾美奖的中国电视剧。特别是2009年起,井喷式创作发展的后宫剧,由于其蕴含着东亚国家共有的时代特色文明,加之用心精良的制作及大手笔的宣发,在东亚乃至全球电视剧市场,均受到相当数量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井喷”,并不代表着繁荣。后宫剧、谍战剧及家庭伦理剧等众多相同题材的电视剧同期拍摄并几乎同时上映,内容千篇一律,风格模板化。如此“任性”的创作方式,着实挑战了观众的胃口。不合理的制片资金配比,演员酬金的虚高,迫使摄制费用一减再减,最终出品的电视剧质量自然大打折扣。部分后宫剧、战争剧打着弘扬中国文化的旗号,实则对史实进行篡改,引来骂声一片。这一系列消极现象,是中国电视剧无法遮掩的现状。面对韩国电视剧创作体系的日趋完美,面对日本电视剧引领受众对生活及人生意义的深层次的探索,中国电视剧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同样存在着文化传播的能力。中国电视剧发展至今,却始终未能摆脱出口的贸易逆差。以2008年为例,该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不足7 600万元,这个数字,仅仅是同年韩国电视剧出口中国的贸易额。近几年,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并于2011年突破2 000万美元的大关。“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崛起”。
2.1自身质量的完善
电视剧传播能力的强大与否,与自身的品质和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电视剧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电视剧在亚洲市场上的整体形象。纵观中国电视剧,雷同题材、雷同剧本的作品数不胜数。画面粗制滥造,人物造型、台词戏谑,故事情节不甚考究,这些问题都是明星效应和市场宣发所无法解决的。也正是这些低质量作品的存在,削弱了中国电视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甄嬛传》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后宫剧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自身高质量的制作水平。该剧逻辑缜密,语言上也尽可能避免使用低俗的“包袱”。在服装、化妆、道具的使用和场景美术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在该剧中,大到宫门庭院,小到人物的发饰,或精美纤巧,或雍容大气。即使文化差异上存在一定的传播障碍,但精雕细琢而成的古装电视剧,足以使有着相似文化积淀的东亚观众产生共鸣。
2.2特色文化的展现
中国电视剧踏出国门,准确地展现自身传统文化正是重中之重。作为传播载体,无论归属何种题材,中国电视剧都是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缩影。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文化都是同根同源的儒家文化,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中国电视剧应当更多地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包容性,这是东亚跨文化之间传播的通行证。
2.3艺术沟通的提高
要提高中国电视剧在东亚的传播能力,还需要增强其艺术层面的沟通。中国电视剧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沟通,需要图像、声音和文字多个方面,而语言的沟通是最为直观的一点。中国电视文化需要与中国的社会及历史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走出国门之前,如何正确地表述思想,减少不同文化间的歧义,是我们在创作中所需要思索的。
因此,在跨境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正是中国电视剧所面临的一大障碍,必须面对的挑战。综上所述,自身质量的完善,特色文化的展现和艺术沟通的提高,影响着中国电视剧在东亚的传播能力。实现跨文化传播,就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跨文化的视野,既能看到东亚各国间文化差异,又能准确抓住各国间文化汇聚的焦点。重视电视剧传播能力,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同时,正确地描绘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精湛的艺术沟通,终能得到自我施展的平台。
我国电视剧市场虽然已在整体上形成,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规范的体制。韩国电视剧市场的成功,对于当今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方向,有着不少值得借鉴和启发之处。
韩国电视剧被其政府定位为大众文化产业,获取经济效益也自然变得“名正言顺”了。面对开放的市场,创作方的创新性得到提高;同时,良性刺激也反作用于文化市场。没有政策上的限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剧情创作得到了解放,影视制作的完善性不断被市场所支持。另外,韩剧采用和美剧相同的制作方式,即“制播分离”。韩国三大电视台中,仅一家是由政府主办的电视台,更多电视剧创作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卖方手中。电视台内部自主制定的审查制度,让韩剧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题材的甄选。从剧本的编写开始,电视台与制作方共同对当下市场进行调研,积极获得观众反馈,明确受众群体,通过整体宣发,一举打入市场。相较于中国电视剧,韩剧更符合当下市场竞争的需求,保证资金的良好运转。
韩国电视剧在文化表现层面,有着强烈的本土特色。在各类题材的韩剧中,随时随地可以看到韩国的特色文化,如餐饮文化、医药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在绝大多数韩剧中,都充斥着泡菜这种食品。点滴的文化渗透,加强了整体的文化塑造,既让受众有着下意识的心理定位,也让韩国的泡菜文化名扬世界。其次,韩国虽然经济发达,以西医为主,但是来源于中医文化的针灸被韩国“如获至宝”,冠以“韩医”的名头,并在《大长今》《洪吉童》《千年之爱》等多部韩剧中着重刻画。不得不说,韩剧的“侵略式”文化传播,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韩国传统服饰在韩剧里也都有体现,宫廷剧中,简短的上衣和膨大的裙摆极具民族特色,配以特色的头饰,别有一番风味。即便是在现代剧的传统节日中,仍然经常可以看到韩国的民族服饰的出现。
事实上,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在饮食文化上,要比韩国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除去《舌尖上的中国》这类专题片,在一般中国电视剧中鲜有体现。衣着方面,传统的汉服在现代近乎绝迹,现代人的穿着多与西方国家接轨,不再拥有固定的民族服饰。中国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渐渐失去了自身固定的文化符号。
以上方面正是韩剧得以在东亚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关键所在。韩剧和中国电视剧同属于亚洲文化,由于不断改进和完善,韩剧已然成为亚洲的一种典范,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知其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电视文化发展程度。
面对逐渐开放的市场,提升自身传播能力,正确认知自身不足。通过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优化自身电视制作水平,在管理体制和制作机制上的改革,充分挖掘中国电视剧的特色文化,相信我国电视产业能够不断扩大市场,提升自身软实力,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