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丹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谍战剧的“偶像化”倾向
——《伪装者》在谍战剧发展历程中的新突破
黄丹丹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视剧《伪装者》以扎实的情节设计,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具有家国情怀的感情线索为其正剧主题打下基础,又成功吸纳了偶像剧的元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服化道的挑选、情感段落的书写上都各具特色,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偶像谍战剧风格,给谍战剧类型化的丰富和细致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突破。同时,也为各类型剧之间的融合,探索新的电视剧类型做出了重要尝试。
谍战剧;伪装者;偶像元素
与《潜伏》当中以孙红雷等实力派为主的演员阵容不同,《伪装者》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坚持以往谍战剧常见的硬汉、英雄的选拔标准,而是使用了胡歌、靳东、王凯三位颇具偶像气质的男演员,作为剧中主演“明家三兄弟”的扮演者。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明楼”这一角色的五重设定,对演员演技要求极高,靳东的表演张弛有度,较好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由王凯扮演的明诚绝对忠诚,外表俊美,戏外曝光度也不断提升;而胡歌首次尝试谍战剧的表演,更是为本剧早在播出以前就攒足了话题点。
前期宣传时,《伪装者》早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中制造了一批营销爆点,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楼诚”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话题,而胡歌复出后的转型之作也引来了粉丝的追捧。三位年轻偶像演员的加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正剧的艺术效果,但由其带来的铁粉关注,为本剧在收视率上博得了傲人的战绩。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明台”这一角色的成长几乎是天才式的,剧中刻意削弱了对明台从一个军事菜鸟到军事天才成长过程的描绘,几乎仅用几个简单的蒙太奇镜头就交待了这一过程,而“富人家庭”“军事奇才”等偶像剧男主光环式的标签,都将“明台”这一角色的设定极度的偶像化。
“明楼”和“明诚”的塑造亦是如此,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悬念和谜底的不断揭开,“明楼”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日伪、军统、中共情报组组长等多重的设定将这一人物彻底神化。“明诚”的忠诚与机智也缺少更有力的交代和铺垫,偶像化、完美化的主角人格,这样的塑造方式在其他经典谍战剧中是难得一见的,这也成为了本剧偶像化的鲜明特征。
在服化道的设计上,西装、礼服和旗袍等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军装本身,虽然在叙事类型上定义为谍战剧,但演员妆容、服装中的时尚元素被大大强调,于曼丽、汪曼春和明镜的精致洋妆,明家三兄弟的西装、风衣,比部分正统偶像剧还要精致,对比同类型的谍战剧,本剧的服化道的确是“好看”极了。
这些时尚元素的添加虽然也给本剧在人物逻辑、情节设置上制造了阻碍,但其华丽、精致的包装,却形成了《伪装者》特有的时尚谍战的标签。
在抒情段落的处理上,升格镜头的使用,叠化的剪辑方式,梅花、雪景等意象叠加,都将本片的感情色彩渲染的极度艳丽。谍战剧中对于感情线索的描写通常是作为英雄故事的一个性格补充,在本剧中的功能同样也是如此,但《伪装者》中抒情段落的表达相对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除夕夜,明台和程锦云在雪里摘梅的情景意味浓烈。
而英雄男主和多女主的搭配,同样在剧中有所表现,不管是程锦云对明台的单纯守护,还是于曼丽对明台的热烈等待,抑或是汪曼春对明楼的爱之生恨,这些感情线索都进一步为本片的偶像化风格筑建基底。
长久以来,谍战剧中悬念、英雄情结、枪战等元素的存在,始终将谍战剧的主要收视群定位在男性观众身上,这几乎牢牢限制了谍战类型剧的发展,而在《伪装者》中,一系列偶像元素的添加,为谍战剧这一类型俘获了女性群体的青睐。
《伪装者》中符合女性想象的完美男主角及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都极大地满足了女性群体的收视喜好;对爱情细节的放大和渲染,抒情段落的刻画和描绘也弥足了女性审美对本剧在戏剧冲突和情节叙事上不够严谨的苛求。
《伪装者》在强调谍战元素本体的同时,对于女性话语的表达,同样给予了大篇幅的书写,相比女主角程锦云,于曼丽和汪曼春对于爱情的守望则显得更加动人,于曼丽明知明台心有所属,依然守候一旁,最后为明台而死令人唏嘘;而汪曼春对于明楼的爱不计代价,她在面对特务工作时表现出的残忍与她面对明楼时的顺从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男性观众,女性观众的思维方式更加感性,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表达是《伪装者》在“男色”审美之外,为女性观众奉上的另一份诚意。
以上一系列偶像化元素的使用,为本剧带来了超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同时,《伪装者》的首播是在湖南卫视,其收视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和年轻女性观众,平均破2的收视率稳居当月电视剧收视率的榜首毫无悬念。偶像元素在谍战剧中的使用是本剧的一大新突破,这一尝试也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偶像和谍战并非绝缘,二者的平衡与交织同样可以在满足谍战剧主旋律诉求的同时,为谍战剧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带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