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乐萍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广播电视台)
让会议新闻出彩出新
陆乐萍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广播电视台)
一直以来,会议都是我国政府传达政策、精神的主要阵地。但各地会议新闻的报道却出现了模式化的现象,在千篇一律的报道中,广大受众逐渐失去了观看的兴趣,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让会议新闻出彩出新成为当前讨论的重点。
会议新闻;新闻报道;创新
从古到今,会议都是单位组织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行政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来说,会议的信息沟通作用更是凸显。每一次会议必然会带来新信息,从这个层面上讲,每一次会议的内容和结论都应该是充满新鲜血液的,但是会议新闻报道却总是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死板印象。固定化、程式化的会议新闻报道让人们看到会议内容蕴含的价值,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受众的厌烦。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死板的报道模式,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会议是信息的集结地,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都在这里汇集。但每次会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重点,参与的人员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成为一条与会议主题相关的新闻。纵观一些著名的会议新闻报道,涉及的主题从经济、政治、军事到生活、个人,如果每次的会议新闻报道只是就事论事,那么就会形成程式化。这样即便是报道的在深入,受众也是难以接受,达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如果以一些细微的事件为会议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如战争环境下人们的和平医院等,这种宏达与细节之间的对比让会议新闻的报道变得鲜活生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希望快速从会议报道中清晰地获得自己所需求的信息,所以要树立受众意识,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来捕捉新闻。如关系到各地发展的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就是与每位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如果会议报道只是报道了会议的设置、参与人员、流程等,那么老百姓所关注的住房、就业等问题就会被掩盖,群众的兴奋点会被迅速浇灭;同时,受众会认为这些会议报道只是领导们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传播效果自然不好。若是能够在会议报道中添加百姓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如《南阳新闻联播》节目组在每年“两会”的节后都要围绕“市民最关心什么?”“市民最需要什么?”这两个方面进行连续报道,引起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因而,会议新闻要善于捕捉那些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相关点,只要这样才能让会议新闻报道变得鲜活。
会议常常是对一些政策精神的传达,类似主题的会议也是逐级召开,若是此时会议新闻报道只是依旧按照会议的主题、精神面貌的模式进行报道,那么必然陷入空洞无味的尴尬境地,受众对于这些只是场地时间的改变、内容并未改变的会议报道逐渐失去兴趣。这时,记者们需要发现会议内容的一些独特之处,如辽宁省召开的一次向钱学森学习的座谈会时,很多记者将报道的中心仍然锁定在会议的议程、会议的人员等方面,但新华社辽宁分社的记者却另辟蹊径注意到辽宁两届省委书记在讲话之前都进行了自我检讨,并截取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侧面《两节省委书记的憾事》,直接跳出了会议新闻的牢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会议召开的程序和内容都十分繁琐,一些初出茅庐的记者往往找不到重点,写出的东西也令人不知所云。除了一些程序性非常强的会议之外,记者应该跳出会议的牢笼,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会议,注意会议内外的结合,将关注的内容从会场里拉出来,这样也是一种会议新闻报道的出新方式。如在领导讲话时,可以把镜头对准现场的群众进行采访,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报道的内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主题。当然,内外结合时一定要注意自然流畅性,对于每一个画面都要精心挑选,不能随意应付。会场的气氛、主持人的面部特征、代表们的动作这些细节性的画面也要被采录进去,这样后期进行编辑的时候就有更多素材,人们最终看到的会议报道才有可能生动、鲜明。
在进行报道时,可以借鉴那些优秀的会议新闻案例,满足广大受众日益增高的精神需求。如今,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会议新闻报道就变得越发重要,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政治需求;同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能够更好地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
总之,会议新闻报道要做到提前策划、周密部署,对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都应该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张菁菁.会议新闻的写作技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2]王晓辉.论如何让会议新闻出彩出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4(8).
[3]康存辉.会议新闻要“标新立异”[J].新闻窗,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