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与建构: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检视
董静
摘要情感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大学生情感的启蒙和发展,将大学生情感、态度、情绪、意志、信仰的培养与控制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尊重大学生主观的情感表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塑造大学生人文情感品质,帮助大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教育,在良好教育中培养情感。当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建构需从教育认知全面升华、教育内容丰富具体、教育手段改进创新、教育表达多维推进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建构检视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1671-4741(2015)03-010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建构”(2013C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青岛滨海学院思政部讲师,女)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情感也被运用到了高校教育领域,通过情感内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塑造大学生优雅的人文品质。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大学生情感的启蒙和发展,将大学生情感、态度、情绪、意志、信仰的培养与控制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尊重大学生主观的情感表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塑造大学生人文情感品质,帮助大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教育,在良好教育中培养情感。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情感教育深化了传统情感教育中道德评判、理性选择、情绪审美的社会化情感,还包括情感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情感的表达、情感的控制等内容。
(一)情感的认知教育。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内在的情感升华有相互关联的内在机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自省、认知水平的发展都与情感的萌发、情绪的反应有密切联系,而大学生情感的流露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情感教育一旦离开了认知,便会变得模糊不清,而认知能力只有在情感的支配下才会不断丰富。人在具体生活语境下,情感可以内分为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真情等,这些情感因素与人的生活相伴相随,共同汇聚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宽广的亲情,高远深邃;纯真的友情,千金难求;唯美的爱情,超越凡尘;厚重的恩情,情深似海;质朴的真情,通达人心。在纷繁世界,这些多元的情感交错复杂,演绎百态人生。
(二)情感的体验教育。
情感的养成除了先天的性格干预外,后天的直接情绪影响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情绪的波动、情感的生成是随着实践和阅历而不断改变、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基本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大学生的情感塑造与道德观塑造是相互伴随的,情感认知与价值意旨发生共鸣,萌生基本的社会认识和广泛观念。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规范是通过情感的体验实现的,在情感体验中,通过与人、自然、社会等群体的互动,加深体验认识,形成普遍的思想认识。因此,大学生情感教育要注重情感的体验,特别是大学生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对其情感培养加强引导,鼓励其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三)情感的表达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会带给大学生不同的情感认知,多梦多幻的青春时期增加了大学生的情感感知。在以大学为单位的场域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友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频繁密切,大学生构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同学、朋友为表达对象的多维交际模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自然流露出对所交往人,抑或是接触物的价值表达,如被表扬后的欣喜、被批评后的羞愧等,这些情感都不自觉地在心底蒙生。倘若这些情感不能正确、合理地表达和宣泄,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行为、精神等都会产生负面干扰。高校情感教育要注重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体验与感受,以分享他人,或取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同。
(四)情感的控制教育。
情感的控制教育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情感的控制教育主要以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规约、自我激励为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分析渠道,帮助大学生对自人的性格特征、情感反应有全面、深刻的认知了解,加深自我认识。指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同类型的情感反应,特别培养应对现实中无意识状态下的极端遭遇的情感表达,建立情感反应和防御能力。高校情感教育在日常的知识灌输、行为实践、组织参与过程中依据大学生自我情感认知有针对性地对其性格和情感加以引导,增强其克服困难、抵御挫折的意识,培养其情绪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发挥情感教育的激励控制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与完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不少大学生情感容易失衡。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情感教育不够重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情感教育存在着教育认知的错位、教育内容的曲解、教育方式的守旧、教育表达的堵塞等诸多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一)教育认知的错位。
正确的情感教育认知,可以促进大学生对高校情感教育的认同,加深大学生对高校情感教育的体验,增进大学生与教师教育的互动,实现自我情感价值的认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体与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下,大学生在情感教育认知上错位,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一味地追求教育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文件中的口号,“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成为了一纸空文。重物质、轻精神意识的教育价值错位,容易把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引入歧途。
(二)教育内容的曲解。
道德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情感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是情感塑造的规范与约束。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有利于道德社会的建构,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能制约情感的异化扭曲。现实中,高校对情感教育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将道德与情感混为一谈,把情感的养成与道德培养联系在一起,过度宣传道德的概念、道德意识、道德渗透、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而忽视了道德情感,淡化了情感习惯、情感自觉、情感表露、情感体验。道德是一种社会价值规范,更重要的是道德认识表达内化为情感,由实践转化为一种情感认知,通过情感的体验增加道德的认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与情感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方式的守旧。
高校情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的积极主动地配合,才能增加情感认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当下,高校层面的情感教育形式主义严重,多数都只停留在喊口号、贴传单上,以此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情感教育方式上更是沿袭了传统的说教方式,缺乏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互动。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大学生对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情感教育举措产生排斥心理,对教师情感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内容萌生漠然心理。导致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断裂,引发学校不愿意管、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的恶性循环。
(四)教育表达的堵塞。
现在高校大学生普遍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下长大,长期形成心理依赖。来到大学,大学生远离了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独自承担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内心很容易产生落差与不适。因此,情感的表达成为了大学生最重要、最渴望、最期待的诉求,特别是那些从小被父母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低龄大学生,他们迫切希望把自己学习、生活的情感体验向周围的教师、同学及时表达和倾诉,以获得心灵的释放、情感的归宿。这种情感的表达机制如果顺畅,大学生就能在健康、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如果受阻便容易产生低落、焦躁的情绪。现阶段,高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多数以灌输式宣教方式来疏导大学生心理,而机械的教育引导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即便有教师意识到大学生强烈的情感表达,也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缺乏实质性的情感互动。
三、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建构
情感教育是教育科学化、人文化、特色化的显著标志,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促使受教育群体情感认知、习惯、表达、渗透、灌输、输出的重要手段。当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建构需从教育认知全面升华、教育内容丰富具体、教育手段改进创新、教育表达多维推进等方面进行。
(一)教育认知全面升华。
教育认知的提升是加强情感教育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情感教育本质的认识,才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实效性、应对性。首先,高校作为教育的直接管理者,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多方并举,唤醒大学生潜在的情感力量,全面推进大学生情感普及。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直接作用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将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实现人性的和谐统一。大学生作为情感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认真聆听教师的教诲,及时将外在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鼎力协作,增强情感教育的认知水平,并能在实践中一以贯之,这样的教育才具有人性的光辉。
(二)教育内容丰富具体。
教育内容贯穿整个情感教育的始终,教育内容的丰富具体,无疑会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情感也是自然性情感与社会性情感的统一体。自然性情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它主要是人内在生理器官本能反应的感性表达,它对人的行为选择、心理引导具有直接性的影响。社会性情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支柱,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情感的维系与连续。人的社会性情感包括道德、伦理、审美、情趣、修养等,它贯穿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既要注重自然性情感的流露与引导,又要关切到社会性情感的表达与规约。
(三)教育手段改进创新。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对社会的感官认识丰富具体,另一方面也为现代的教育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情感教育虽然是一种感性的灌输与引导,但如果能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人人网、QQ、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介,通过图像、文本、语音协同一体化,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感官认知,调动其内在情感。此外,教育方法上可以运用教育学中的情景创设,凸显情感过程的真实性、生动性、感知性,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丰富情感体验,以情促知,以知育情,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情感融入。
(四) 教育表达多维推进。
情感教育不单纯依靠基础知识的传教,还需要大学生内在感知的体验与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依托多元化的路径载体,通过具体的实践,激发大学生情感,培养价值品质,体会多彩人生。宏观推进上,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所在、精髓所向,是大学生精神塑造、性格培育、心理表达的重要根基。实现情感的表达,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营造和谐、宽松、自由、融洽的校园氛围,增强情感体验的生动感。微观建构上,党团、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党团组织是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协调统一的主导力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塑造的价值功能。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党团组织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的流露、融入和表达。而社团组织开展的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感兴趣、踊跃参与、身心愉悦,情感也能得以释放;辅导员是大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保证。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情感困惑、情感冲突、情感堵塞等问题,适时加以情感梳理、引导和教育,加强与情感受困、受挫、受伤大学生的交流,消解情感障碍。
〔责任编辑:贺朝霞〕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