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宜兴农行“三农”业务发展路径分析

2015-02-26 01:50:05潘丽云
现代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宜兴市宜兴三农

□潘丽云

新常态下宜兴农行“三农”业务发展路径分析

□潘丽云

本文以宜兴地区为例,分析农行“三农”业务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提出相应措施。

一、区域情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无锡市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地区之一,现有市域面积1966.6平方公里,至2014年末,宜兴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3个镇,5个街道,213个行政村,97个社区。到2014年底户籍人口108.19万,常住人口约125.16万。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9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43.15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535.79亿元,增长10.3%。农业产业占比4.5%,比上年增长0.1%。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8元,同比增长10.4%。

(二)农业发展状况。

宜兴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8.45亿元,增长5.8%。其中:农业49.56亿元,增长9.2%;林业5.32亿元,增长2.1%;畜牧业8.24亿元,下降2%;渔业18.08亿元,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7.25亿元,增长7.9%。

宜兴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落实支农惠农政策,集聚现代农业要素,推进高效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宜兴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业基本现代化6大类21项核心指标达标率超过90%。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强劲。七大重点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工作量15.02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总额6.7亿元。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无锡市级农业示范区6个,宜兴市级农业示范园44个,园区面积比重达42%,成功引进并启动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农业项目——宜兴苏宁现代产业园。二是现代农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63.0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89%和65.7%。农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完成生物农业销售额21.5亿元,位居无锡市首位。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成为全国典型,宜兴市成为全国水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三是农业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65.36万亩,占比达到83%。四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宜兴市辖内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无锡市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家庭农场2家,无锡市级家庭农场36家,粮食局下属粮油企业19家,各色农民专业合作社1422家。2014年,全市14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达3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广大农户的“增收俱乐部”。

(三)农业特色产业。

1.茶叶产业:宜兴古称阳羡,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以“阳羡茶”入贡而闻名。宜兴有茶园7.5万亩,年产茶6500吨,产值3亿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是江苏最大的商品茶生产基地,宜兴茶业区域特色鲜明,茶产业是全市重点培育发展的三个优势农产品产业之一。通过创新茶业生产,深入挖掘并弘扬茶文化等一系列手段,“阳羡茶”品牌深入人心。“阳羡茶”包括“阳羡雪牙”、“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产品,“阳羡雪牙”更为茶中极品,在2010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至2014年末,全市使用“阳羡茶”品牌商标的茶业企业达16个。

2.水产养殖业:水产业围绕“渔业现代化建设”主体,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0.7万亩,其中池塘17.7万亩,围网1.35万亩。主要品种养殖面积:成蟹12.26万亩、常规鱼主养面积7.91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8.06万吨,其中捕捞0.83万吨,养殖7.23万吨,渔业产值17.86亿元,并且宜兴市大闸蟹在2013年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宜兴市现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农家乐”特色村5个、全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个、无锡市级以上“美丽乡村”3个、无锡市农业旅游特色镇(村、点)24个、星级“农家乐”124个、其他各类休闲农业点(含农家乐)共400多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大人数800万人次,收入22亿元。

4.宜兴市太华竹制品加工产业:太华镇太华竹制品加工产业园占地900亩,包括竹地板加工集中区、竹窗帘加工集中区、竹地毯加工集中区、竹模板加工集中区四大核心区,并配套物流中心和研发中心。为了凸显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优质毛竹加工企业落户,该镇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园区设置管委会,与多个涉及竹制品加工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积极打造产业平台,为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专业配套市场的不断完善,太华镇的竹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凸显,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太华规模以上竹制品企业约24家,销售收入达8亿元,目前,太华竹产业已形成了由原竹加工到生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产业循环利用率高达100%,并基本形成了由竹质结构材料、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等多个系列的100多种主导产品所组成的竹产业产品格局。其中,博大和森大竹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竹地板、竹线条远销欧美诸多国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华美竹木工艺厂在原平纹竹帘的基础上开发了提花印花竹帘,图像逼真,色泽鲜艳,有效提高了产品档次,适应了海外高端市场的需求。保洁俪竹木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竹地毯加工技术,以环保天然的“另类”竹制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成为许多宾馆、娱乐场所等首选的绿色新型高级装饰材料。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壮大了园区内的众多竹制品加工企业,还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产销两旺的竹制品企业不仅争相与竹户、合作社签订长期采供协议,让毛竹价格节节攀升,还积极对接科研院校,向农户宣传高效竹林管理技术,带动周边近9万亩竹林生产管理的提档升级。目前,太华镇的竹农从毛竹产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5%,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达千万元,竹产业总产值已占该镇工业总产值的1/4。

二、宜兴农行业务经营情况

宜兴市作为县级市,目前有农行、中行、工行、建行,宜兴农商行等26家银行金融机构,“三农”业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宜兴农行三农业务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当地同业特别是宜兴农商行政策制定、经营决策等相比农行更加灵活,效率较高;产品创新力度大,资金汇集渠道宽广。另一方面,农行自身存在一些局限,一是客户定位不明。在前几年的发展中,注重对制造业、房地产业、地方龙头企业的扶持,而对于小微企业、农户未有切实的关注。二是对三农政策及三农产品未能做到细致研究,未能真正吃透要领,不能更好对产品进行推广。三是畏难情绪严重,受当前农户不良贷款的严峻形势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周期长、现金流差、抗风险能力弱、收益低、寻找担保难等问题困扰,网点客户经理对农户信贷业务拓展缺乏热情。

三、新常态下“三农”业务的发展方向及措施

服务三农是农行的使命,也是农行上市前夕对国家的承诺,因此必须明确县域一级支行三农业务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应措施。

(一)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引入外部力量开拓农村市场。

积极与宜兴市农办、宜兴市农林局等农经部门保持定期沟通联系,将从上级行、相关农经部门取得的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名单,作为目标客户,做好对接营销工作。持续推进网点村级账户以及地方农业带头企业客户拓展营销,促进村级账户、农业企业的扩面工作。同时突出支农信贷投放重点,利用农行现有的“金农贷”、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业务品种,优化支农信贷资金配置,推动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动产质押、供应链融资等,继续完善和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住房、存货、保单抵质押贷款,加大力度发展林权抵质押贷款,激活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销售链等各个环节的闲置资产,努力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资金需求。

从一级支行角度出发,可具体落实相关方案和措施:一是对宜兴市区域农业龙头企业如宜兴瑞德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宜兴广新食品有限公司、宜兴万昌食品有限公司等进行账户结算、代发工资、金农贷等产品的推广营销。二是对家庭农场可以选择5家左右营销农户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如对宜兴市学琴蓝莓果业家庭农场、宜兴市丰润家庭农场、宜兴市竹海湾家庭农场等在区域内知名度较广、营收情况较好的优质农场进行拓展营销。三是对粮食局下属粮油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3~5家由宜兴市金穗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介入信贷业务。

(二)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推动多维城镇化业务进程。

加大对城镇道路改造、供水供气、物流通讯网络等基本建设的金融支持。对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能在未来产生收益的公共服务类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BOT等商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城镇供水、供热、供气、仓储、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多种融资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及综合服务功能。

目前宜兴辖区内多个乡镇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例如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升级改造、宜兴市山林村地块开发整理、宜兴西氿及滆湖水源地保护工程、宜兴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可在重点项目的推进中提供金融支持和多样的融资模式。

(三)加大对惠农工程的金融支持。

强化“进村进乡”的总体思路,通过新兴渠道在农村地区进行布局布点。继续加强与政府、村委开展三级联动,实施“惠农通”工程整村推进,增设助农取款服务点和智能支付终端、POS机等电子机具,提高自助设备使用率,大力推介惠农卡、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推进惠农工程在村级的普及率。以惠农卡为载体,以惠农服务点为依托,以惠农通以及电子渠道为平台积极构建惠农服务。

(四)加快发展与普及农村移动金融。

由于宜兴农村地区区域面积较广,同时农业产业、家庭农场经营较分散,因此无法通过网点、惠农服务点进行全覆盖,而移动金融对于农行金融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广过程中,移动金融具有成本低,固定投入少的优势,同时目前农行掌银、K码等产品设计模块全面,安全性高,已能满足大部分金融需求,为农村地区普及移动金融提供了众多支撑功能。在加快移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主动下乡推广及营销移动金融业务,积极宣传农行掌银、K码等产品,先入为主,抢先布局农村移动金融。其次要做到移动金融产品的有效利用,创新移动金融的宣传方式,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客户能用、善用、乐用农行的移动金融产品,让农民能切实感受到农行移动金融业务的方便、快捷。最后要紧跟电信部门设施配套布局的步伐,根据全市电信基站布局,结合农行重点跟踪的营销区域开展移动金融下乡,同时积极与电信企业合作,探讨“用农行掌银免流量”的可行性,降低移动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利用移动终端办理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五)积极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普及农民群众现代金融理念。

送金融知识下乡在增强农民群体金融、理财、风险及征信意识的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进而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首先,要保证下乡普及的覆盖面和频率,定期组织青年业务骨干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每个网点负责该辖区内的下乡宣传工作,并且保证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其次,布置有效的宣传途径,进行知识普及滚动。各网点可在网点内或者所在区域公共宣传区域开辟专项宣传活动专区,定期更新基础金融知识、理财知识、个人征信知识等,通过摆放宣传栏、利用电子滚动屏、网点内液晶电视、广告灯箱等循环播放宣传内容。最后,要充分利用金融知识下乡的宣传契机,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理论素质与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网点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农业银行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宜兴市支行)

猜你喜欢
宜兴市宜兴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点赞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宜兴釉陶
江苏陶瓷(2020年6期)2021-01-12 07:01:42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4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50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2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