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菁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中文系,上海 200444)
鄱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彭泽县和安徽东至县交界;南同余干、万年接壤;东与景德镇、乐平市为邻;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鄱阳话属于赣方言的鹰弋片。鄱阳话是笔者的母语,本文材料由笔者收集。
鄱阳县辖14 个建制镇,各镇之间方言彼此在语音系统和词汇上都有一些差别,又由于镇乡方言间的混杂和普通话的影响,鄱阳方言在近几十年里有很大的变化,内部不少分歧。因此本文所说的鄱阳话,指的是较老一派的鄱阳镇话。
鄱阳话“子”尾的读音是[·tsɿ],总是读轻声。鄱阳话的“子”尾,可以做名词词尾;可以加在一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轻;可以构成名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可以加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小;可以和“不”组成“X 不X 子”格式,表示数量小。下面分这五方面做一些介绍。
“子”尾可以做名词词尾。带“子”尾的名词,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 类:a 虫子、刀子、盆子、板子、梗子植物的茎状物、细伢子、顶针子、外甥子、牙刷子、新娘子、甑箅子竹制蒸器、耳环子、戒珠子戒指、鸡冠子、豆泡子油炸豆腐
b 票子、崽子、心子、腰子、麻子
B 类:荠子、荸荠、橘子、豆子、棍子、绳子、罐子、帘子、桌子、屋子、袄子、鞋子、丸子
C 类:拍子、刷子、夹子、盖子、垫子、锤子、铲子、套子、骗子
D 类:败子、胖子、矮子、瘦子、老子
A 类去掉“子”尾仍然是一个名词。B 类去掉“子”尾不能独立成词,是一个名词性词素。C 类去掉“子”尾是一个动词。D 类去掉“子”尾是一个形容词。
A 类中又可分为a、b 两小类。a 类名词有“子”没“子”基本词义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加“子”尾并不改变词的基本意义。b 类名词有“子”没“子”基本词义不一样,也就是说,加“子”尾能改变词的基本意义。如b 类中的“票子”一般是指人民币,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钱,而“票”指的是发票、门票等凭证,同普通话一样;“崽子”一般指的是猪狗鸡鸭的幼子,而“崽”一般是指儿子,也可以是长辈对小孩的称呼,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喜爱,同“宝贝”的意思。
我们说B 类名词去掉“子”后是一个名词性词素,是根据这个词素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单独使用这一性质确定的,如:“荠”、“橘”、“豆”这一类语素,必须加上“子”,才表示食物;“棍”、“绳”、“帘”、“桌”、“屋”、“袄”、“鞋”、“丸”这一类词,不能单独使用,要么要加上“子”,要么和其他构词语素结合表示事物:
棍——长棍、竹棍 绳——短绳、绳索
帘——窗帘、珠帘 桌——圆桌、八仙桌
屋——房屋、屋檐 袄——棉袄、夹袄
鞋——套鞋、拖鞋
除了轻声的“子”尾外,还有一个读上声的“子”,如:棋子、瓜子、长子,“子”是偏正结构的中心词,不是词尾,因此,不在此论述。
有些形容词加上“子”尾仍表示的是形容词,形容词可以受下面三个词修饰:这、那、几。
“这、那、几”在这里做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么、这样;那样、那么;多么”。一部分形容词前面有“这、那、几”做修饰语的时候,在后面可以加“子”尾:
高深胖热聋重这ko53这高 这深 这胖 这热 这聋 这重那ȵi53那高 那深 那胖 那热 那聋 那重几ʨi53几高 几深 几胖 几热 几聋 几重
后面加“子尾”这高子那高子几高子这深子那深子几深子这胖子那胖子几胖子这热子那热子几热子这聋子那聋子几聋子这重子那重子几重子
这种“子”尾不改变形容词的基本词义,只是表示说话人认为程度轻。说话人认为程度的轻重同加“子”和不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见下表:
?
下面举几组对比的例子。“子”放在括号里表示可加可不加。
1.A 这重( 子) 个的桌子还搬不起? B 这重个桌子还搬得
起啊?
2.A 渠他力气小,挑得起那重( 子) 。B 渠他挑得起那重个担子。
3.A 这里其实冒几热( 子) 。B 你晓得这里有几热。
在句1A 中,说话人认为桌子没有多重,句1B 中则认为桌子很重;在句2A 中,说话人认为东西不是很重,句2B 中则认为东西很重;在句3A 中,说话人认为这里不是很热,句3B中则认为这里非常热。通过例句我们可以看到,这类加“子”的形容词大部分情况出现在否定句中,在肯定句中出现,也只是表示数量少,程度轻。
在前一节中我们曾说到有的形容词可以加上“子”尾变成子尾,但是这里的形容词加上“子”呈现不一样的特征:
1A 这个胖子 2A 那个聋子
B 这胖子 B 那聋子
1A、2A 指的是人,“胖子”是“长得胖的人”,“聋子”是“”耳朵不好使得人;1B、2B 表示的是程度,“这胖子”是形容人身体的胖瘦程度,如“你也就这胖子(你也就有这么胖)”,“那聋子”是形容耳朵不好使的程度,如“渠他那聋子还听不得清楚(他耳朵不太聋可以听得清楚)”。本节说的形容词加“子”尾,形容词前都有“这、那、几”;而前一节形容词加“子”尾构成名词,不能直接受这三个形容词修饰,中间必须要有一个量词或有一个“多”字:
这个胖子 那个胖子 几个胖子
这多胖子( 这多:这么多) 那多胖子( 那多:那么多) 几多胖子( 几多:①多少;②很多)
鄱阳话中单音名词或名词性词素重叠加“子”尾可以构成一种“NN 子”式的名词词重叠式,单音的形容词重叠加上“子”尾可以构成一种“AA 子”式的形容词重叠式。
“NN 子”式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具体例子见下表:
?
我们可以看到上表A 组重叠式,这类重叠一般都是除了指称事物外,还表示这种事物是细小的,并且有一部分重叠式指的是人们不喜欢的事物,如:
这件衣服不好,穿不几下子就起毛毛子
这个头绳子结了球球子
B 组重叠式中的“脚子”指的是剩下不要的东西;“屑子”指的是细细碎碎的东西;“筋”指的是筋状物,如猪肉里不太好炖烂的部分,蔬菜老了后的粗纤维。这类重叠式明显表明了说话人对事物的不满意的感情色彩。如:
脚脚子菜还叫我喫,我是不喫哟。
尽是筋筋子,有什么好个?
C 组重叠式常用来表示蔬菜鱼肉等食物切成的形状,如:
豆干切丝丝子还是丁丁子?
D 组重叠式构成的是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如“在角角子上”指在最角落的地方;“在尖尖子上”指在某种物品最尖端;“放到舷舷子上”指把东西放到桌子或其他东西的最边缘的位置上;“□□子上”指东西在容器的底部。这类重叠式是由一个单音名词重叠而来,如“尖——尖尖子”,来说是用来说明特殊的位置。
“AA 子”重叠第二个字重读,但不变调,“AA 子”式,表示略具形容词所指的形状,程度不深,具有描写性。(黄伯荣1996)如:
滚滚子 湿湿子 碎碎子 细细子
慢慢子 乖乖子 饱饱子
这种重叠式相当于北京话重叠第二个字儿化并读阴平的格式,如:
慢慢儿走; 你乖乖儿的
鄱阳话中这种重叠形式可以做名词、动词的修饰语,还可以做动词的补语。做名词修饰语时在重叠式和名词之间要加上一个“个ko33”字,如:
滚滚子个水; 湿湿子个衣服
做动词修饰语时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但在做动词补语时,重叠式放在动词后面,中间一般要加上“得tε33”,如:
细细子看; 喫得饱饱子
数词和量词可以组成数量结构。如“一只(鸡)、一两(肉)、三四斤(菜)、(跑)两下”。鄱阳话中,在一部分数量结构后面可以加“子”尾,这个“子”尾没有改变词组的基本意义,只是加上了说话者对数量的判断,一般表示说话者认为数量少,达不到要求。这里同上文我们讲到的形容词加“子”尾和不加“子”尾的关系一样:
数量少 数量多加“子”+-不加“子”++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量结构后面加“子”一定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而不加“子”则会让人有两种理解,既可以说数量少,也可以说数量多。
通过搜集资料,笔者发现带“子”尾的数量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数词+量词+“子”; 量词+把+“子”
在带“子”数量结构中,量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出现,数词一般都是以约数的形式出现如:一两、两三、三四、几、两、十几、百来。但有时候以约数形式出现,却不是指约数,而是表示说话人在感知上认为数量太少。
两三岁子个的人懂什么? 就拿了十几套子衣服。百来斤子米喫得来;帮我称斤把子辣椒。
江西南昌话(熊正辉1979)和江西上犹社溪客话(刘纶鑫1991)中的“子”也很丰富,可以做名词词尾,也可以加在数量结构、形容词后面,可以构成形容词重叠式、名词重叠式,但鄱阳话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X 不X 子”格式的子尾。
点不点子;下不下子;滴不滴子;个不个子;瓶不瓶子
“X 不X 子”格式中的“X”一般是量词,这种固定形式表示事物数量少,通常显示说话人的轻视和不在意。“点不点子”指的是一点点;“下不下子”指的是一下就好;“滴不滴子酱油”指的是一两滴酱油;“个不个子苹果”指的是一两个苹果;“瓶不瓶子可乐就可以”指的是一两瓶可乐就可以,不用太多。
“X 不X 子”的语法功能与“X”这个量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一致,“X”是名量词,那么“X 不X 子”作为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若是动量词,成为补语直接位于动词后面。
你带块不块子豆腐来就行。寸不寸子布也可以。带条不条子鱼来。打下不下子就可以。
以上主要谈了鄱阳方言中“子”尾的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鄱阳话的“子”尾,可以做名词词尾;可以加在一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轻;可以构成名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可以加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小;可以和“不”组成“X 不X子”格式,表示数量小。“子”尾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甘肃天水(王廷贤2001)、江西南昌(熊正辉1979)和上犹社溪(刘纶鑫1881)、福建永定(黄雪贞1982)等地的“子”尾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讨论,我们在方言语料收集的基础上结合参考《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一书时发现:“子”尾的基本构成形式同其他地区大同小异,尤其是客赣方言区;另外“X 不X 子”格式只是在鄱阳地区才有,并在鄱阳话中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是鄱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总之,鄱阳方言丰富的“子”尾词明显有方言融合性的特点,是鄱阳方言词汇一个特点。
[1]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出版社,1996.[2]熊正辉.南昌方言子尾[J].方言,1979(3).
[3]刘纶鑫. 江西上犹社溪方言的“子”尾[J]. 中国语文,1991(2).
[4]王廷贤. 天水方言的“子”尾[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6).
[5]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J]. 方言,1982(3).
[6]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