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1月10日
1月7日巴黎《查理周刊》遭袭事件,是50多年来在法国发生的最恶劣的一起恐怖主义行为。为何法国的强大情报和监控系统,以及严厉的反恐法律没能阻止恐怖袭击的发生?官方的解释是,恐怖分子都在情报部门监控下,但百密仍有一疏。法国此前遭遇的恐怖袭击,大多是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相关,而这起最新的恐怖袭击则性质有所不同,如今引发担忧的是那些从伊拉克和叙利亚参加“圣战”后回国的法国公民。根据当局的估计,约有千名法国人加入伊斯兰国参战,他们对于自己能否影响法国对外政策并没兴趣,他们更多的是想炫耀自己的杀戮能力。作为欧洲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法國一直在保留世俗传统和满足法国穆斯林公民和平需求方面谋求平衡。而法国如今面临的紧迫难题,是如何处理此次恐怖袭击所带来的冲击。
美国《时代》1月19日
封面文章作者斯蒂文·布里尔多次撰文批评美国的医疗系统,而最近在经历了一次昂贵的心内手术后,布里尔的认识有所变化。在以病人的身份无助而担惊受怕地经历了这场手术后,他认为,民众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要远高于对医疗政策的关心。而正是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医疗系统改革举步维艰。
德国《明镜》1月12日
巴黎最近发生的恐怖枪击事件深深刺痛了法国人的心,也让这个国家的人民暂时团结起来。事件不仅仅是针对《查理周刊》的,而是对西方民主和价值观的袭击。法国现任总统软弱,法国人害怕走下坡路,使得事件雪上加霜。如同9·11事件,全世界都同情遇难者。面对危机,法国人是携手并肩,还是在恐怖主义面前畏惧?
日本《日经商务》 1月5日
制造业的霸权在不断变换中,2015年该是历史上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启之年。在这场革命中,德国已经走在了前面,开始建立“互联工厂”。印度虎视眈眈,希望能够“下克上”。美国则把重点放在了IT技术上。相比之下,自认为是产业大国的日本,依旧在原地踏步。
德国《世界报》1月11日
欧洲央行打算收购主权债券,以防止发生通缩。但成员国对此举的意义及其风险产生意见分歧。南欧国家支持,认为这是有效制止通缩的最有效手段。但德国等北欧国家反对,认为目前还没有发生真正的通缩。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12日
美元涨势主要源于其他国家经济疲软,而非美国经济强劲。最大的危险将是美元过度升值,就像20世纪90年代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样。汇率震荡的一个后果就是新兴市场将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资金外流。
德国“德国之声”1月11日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近日宣布将关闭孔子学院。该学院开办于2005年,是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在网站上说,“如今我们与中国已拥有完全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这样的合作显得多余”。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8日
亚航失事带出了飞行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印尼应整顿航空系统。从整体民航安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确实有必要在飞行安全的管理上做更好的协调,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也有必要出台新的规定。
日本共同社1月6日
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月5日在年初记者会上的发言可以看出,他有意在完善有关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制工作和拟定战后70年首相谈话等课题上发挥“安倍色彩”。安保法制工作,被安倍视作2015年上半年重心而着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