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水仙
一、讨论设计学习过程,做好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学,一起讨论设计体验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前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感知课文。在布置预习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同时要把问题加入学习预案中去。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的真谛在于一个“导”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开篇导语和导读提纲。导入设计的好,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我上《春》这一课时,我先给出一系列的春天的图片给学生们欣赏,然后,请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里的万物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从春风,春花,春雨的图片中就能感受到了春的魅力,同时结合之前的预习就很快能领悟到作者笔下的几幅春景图了。
三、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无论是在预习的时候还是在课堂上,我都鼓励学生多去读文章,如果一次都没看课文,老师上课的时候讲了什么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我是这样鼓励学生的,预习的时候要做到“三读”:一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二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三读,提出自己对这篇课文不明白的地方。因为养成了多读的习惯,在考试时学生对题目和文段也会多读,答题的时候也能将平时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四、情感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
宋·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如我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通过沙漠和湖泊作者用不同的称呼来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问:作者更喜欢以前的罗布泊还是现在的罗布泊,从哪个称呼可以看出?学生就不同角度去回答自己的理解。再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时候的罗布泊,为什么?学生从景物的美丽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去作了回答。最后我总结,让学生明白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作者情感倾向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并且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五、注重拓展延伸,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地设计拓展延伸内容,既可拓展课外延伸,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我在上《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就本地过端午时有哪些风俗习惯?然后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积累相关知识,丰富写作内容
多年的农村教学经历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农村学生的知识积累太少了,所以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如上到《雪》时我布置的课外积累是搜集有关雪的诗句,同学们通过各种辅导书积累了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在一次写以“冬天”为话题的作文时,我就看到很多同学能把这些关于雪的诗句灵活地放在自己的文章中去。看,这就是课外积累所发挥的作用。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