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瑶+长清
进入隆冬季节,雾霾又开始频繁地大范围笼罩各地天空,PM2.5成为大家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人们见面寒暄的时候,在谈到永远的谈资天气时,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恶劣的空气。在市井里、网络上,有关雾霾的段子也层出不穷。
然而,除了调侃、吐槽之外,你有没有想过,是否可能在小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呢?除了政府采取的汽车限行等措施之外,是否可以给家里的抽油烟机装一个过滤器,从而减少厨房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除了为自己的小家安装空气净化机,是否可能在室外建造一排净化空气的巨型“大风车”,竖起一座人工的隔离带呢?
这些听起来有些“离奇”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行动了。
孙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面对“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空气质量,他和自己的两位同学一起,一直琢磨着有没有办法做点什么。经过反复研究和尝试,他们设计了“基于云的PM2.5监控处理预测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多节点快速传输、云端大数据采集、公式预测处理等方法,可以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电脑上。
按照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他们的项目如果经过改进、推广,可用于高速公路两侧、居民住宅区、经济商业区等对能见度要求高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大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对雾霾进行监测、净化及预测。
在孙罡看来,不管是室内的空气净化器还是针对PM2.5的口罩,已有的雾霾治理方式都无法实现短时间、大范围的空气净化,所以都是“不作为”。他们设想,一台机器可净化周边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大气环境,如果能够将这一设计普及到路灯等公共交通设施中,将大大改善雾霾污染的现状。
“我们想到的是多节点处理的方法,因为毕竟每一个仪器可以处理和净化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考虑治理雾霾时就想到了这一问题。这就像是路灯,为什么路灯可以把整个城市照亮?原因就在于路灯的数量很多,按照这样的原理,我们想到了多节点的方式,在每一个路灯杆上固定净化雾霾的仪器,用以治理周围的空气,就可以起到类似路灯的效果。”孙罡说。
2014年年底,孙罡面对各方面的专家解释了他们的这个设计,这是他们在参加“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时的参赛作品。这一比赛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及黑龙江、上海等各省市科技馆协办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这一盛事,其中就有不少作品都是针对空气污染的。在观看了孙罡他们在总决赛现场的展示以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官员蒋南青说,“哈工大的这几位同学用了云计算,有一些数据的监测还有运用计算机大数据原理,而且这个方法还能做一些空气的处理。也就是说,不但能监测,还能减少PM2.5的浓度。专业性和思路都很好。”
但是蒋南青又说,国家对大气空气污染监测是有规定的,做科学试验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做公众的APP的话,在法律上不一定可行。以后可以不注重做硬件的东西,根据空气质量监测,能够收集大范围数据,分析数据趋势,做一些公众提醒、宣传教育。他们这样的做法立意很好。
由“油过滤网”“活性炭过滤层”“细微颗粒物过滤网”三层组成的抽油烟机过滤净化器,是上海曹杨二中环保3C队在此次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净化器的原理和装置都并不复杂,但曹杨二中的几位同学在设计作品的同时,还联系了国家环保部和某著名油烟机生产厂家,直接探索将作品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蒋南青对这件作品赞不绝口,她说:“我觉得想法很好,他们关注的是室内空气污染,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好的创意,而且特别具有可行性。”
参赛选手表示,虽然空气污染被很多人认为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但他们觉得家庭空气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们还写了信给国家环保局,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对这方面的标准进行弥补。
“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团队应大赛独家赞助商——三星电子邀请飞赴美国进行为期7天科技交流之旅。此次科技之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探知未来”的冠军成员被邀请作为三星电子特派校园观察员,前往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展——CES展会,共同见证科技畅想,感受未来智能生活。摄影/梅龙
蒋南青赞同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她说,对于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国际上有很多关注,但是国内关注得还比较少。世卫组织、联合国环境署都有资料表明,室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室外污染其实更直接一些。因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像煤气灶这类低效、污染大的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鼓励、推动用高效清洁炉灶进行更新换代。这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虽然远在西部,可是青海省西宁的雾霾现在也比较严重。为此,青海师大二附中的参赛作品是吸附式除雾霾机。这一设备通过把吸附网安装在吸附单元中,呈波浪状叠加起来,使气流呈“S”状,通过吸附网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这个方法主要是用在室外,其原理和洒水机差不多。
不过,蒋南青认为这件作品还有待改进,“PM2.5是非常小的,可以进入到人肺的毛细血管,不是简单的粉尘,它即使吸附了,也是可以渗透进去的,这就像现在戴口罩,实际上也不一定有用。”
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的创新,蒋南青认为,他们不仅思路好,而且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非常强。“我觉得对PM2.5,除了要想办法进行监测之外,还应该对排放源多进行分析研究。比如,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直接针对的是厨房,就是从源头上入手的。”实际上,在监测方面,已经有供个人使用的监测工具,像远大做的“生命手机”,它可以时刻给你汇报室内外空气中二氧化碳、PM2.5等指标的监测数据。
看到此次“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上出现那么多关注环境问题的学生作品,蒋南青表示很高兴。她评价说,在创新性上,对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印象最深,而且设计思路比较巧妙,也很实用;哈工大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而青海西宁的除雾霾机还需要改进,对于如何吸附,还需要再多了解一些文献资料。
蒋南青说,“雾霾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青年人更多地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中国到这个发展阶段了,要保持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发挥前景的。”
据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郑浩俊介绍,今年的“SOLVE FOR TOMORROW”比赛以“节能、环保、健康”为主题,除了直接针对雾霾监测与治理的作品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参赛作品,它们针对大到航空探索、农业新技术、大气污染等科研领域,小至输液器、汽车保险杠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参赛者来自全国720所高中、大学的5576支团队。
由于评判专家各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因而评判标准会因人而异,据介绍,大体可参照如下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在选题方面,主要看社会效应是否具有普遍性;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其技术含量如何,可操作性是否强;第三,同时还要考察选手在比赛现场的表现能力、协同能力及展现力等。
三星电子独家赞助了这项全国性、面向青年开展的科普创新主题公益活动。三星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王彤对青少年们的参赛作品颇有兴趣。他表示,从科普创新的思想,到成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对于参赛的作品,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其进展。大赛本身以公益为目标,重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态度。同时,三星愿意为有科普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赛的作品虽然参差不齐,但可贵的是青少年们的责任感、想象力和行动力。“对于空气污染、雾霾这样广受关注的问题,只是一味抱怨,坐等别人来改变是不对的,”上海选手曹杨二中的崔倩倩说,“我们是大家口中的下一代,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希望的一代。空气污染问题是上一代人在发展中造成的过失,需要我们这一代尽快去弥补,而不是让它一直往后拖,成为下下一代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