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究

2015-02-25 10:18林岩徐艳玲
学术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乡动力农民

林岩,徐艳玲

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究

林岩,徐艳玲

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并使其获取持续发展活力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等要素的总和。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构成可分为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来源于农村内部的、由城乡统筹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带来的能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能将文化发展包含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内生优势;外源性动力指外在于农村发展主体的,包括政府行为、市场、外部资源等在内的外在推动力量,能够推动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外部优势并与内源性动力结合形成联动机制。深入探究和合理构筑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有利于为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新模式,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城乡统筹;农村文化;动力机制

一、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内涵与价值

一般而言,文化进步是许多不同文化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村文化①这里的农村文化指称的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以乡村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居住在乡村这一特定区域的居民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定的观念形态及文化实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创造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发展动力多样性是文化本身结构系统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使农村文化动力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更迭交替之际,在农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条件以及在网络信息技术与科技进步的多重作用与影响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因素增多,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动力机制更加复杂多样。

所谓“动力机制”,一般指的是“在一个事物中处于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构造、功能和条件,或是指一个事物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1](P9-10)。由此推之,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是把文化发展的要素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通过提升文化要素整合能力,有效促进文化整合,形成文化发展优势与特色,促进文化健康发展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等要素的总和。城乡统筹给农村文化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与资源条件,如何结合农村文化发展内在要素,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把握其提供的制度空间和发展机遇,形成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优势,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中共十六大关于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到十八大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发展是将城乡两个不同区域发展主体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虑、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由于原有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并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文化差距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中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动城乡文化共生共荣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的重要目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目标则是满足农民主体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培育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由于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进程,探究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对于农村文化发展就具有长远性、根本性战略价值,有利于科学规划,合理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推动城乡统筹目标实现。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凸现,文化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同时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文化流于形式化,文化发展效益低下。鉴于此,研究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对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提高文化发展效益,保障农村文化进步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框架分析:要素构成及其关系

分析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是研究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更为多样,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在此,笔者将农村文化发展动力分为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由此,城乡统筹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由城乡统筹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联动机制。见图1:

(一)内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是指来自农村内部的,由城乡统筹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带来的、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

1.农村生产力。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跨越式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和与这种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2](P524-525)任何时代的文化进步和文化创新都是在生产力许可的范围内,受制于其历史的、现实的、与社会结构联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因此,当代农村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手段和方式,同时农村物质生产发展又激发了人们创造的精神需求并为其设定了发展条件,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农民文化需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在新旧价值观交替嬗变下,农民精神失落和信仰迷茫现象较为突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缺失,有的甚而走入信仰的歧途。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文明的渗透、挤压和城乡文化的反差,引发了农民内心深处的由文化冲突与价值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产生文化认同危机和价值归属危机。而文化精神价值的失落和文化认同的尴尬,生发了农民更为强烈的文化归属意识和需求意识,构成了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农村不少地区宗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盛行,这也从反面表明农村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空间,但由于缺乏文化发展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导致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引导和培养农民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意识,推动农民由自在的文化活动主体向自觉的文化活动主体转变,是城乡统筹下发挥农村文化发展主体性动力作用的基本要求。

3.农民文化能力。农民文化能力是指从事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进步和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本素质、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资源资金投入和使用、文化创新能力等。文化主体的文化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发展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条件和基本动力。现阶段,由于历史因素和体制机制影响,农民文化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虽有所发展,但是仍难以适应和满足文化发展需要。要推进农村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文化主体的文化能力。特别是,城乡统筹下教育资源的共享,现代科技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给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和空间。

4.农民实践活动。“文化是实践的历史积淀和对象化;文化又构成实践活动的内在机理和方式。”[3](P30)农民实践活动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农村文化是农民实践活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方式。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转型期农民面临着精神危机和文化选择。农民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物质生活,激发了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动力,在衣食足之余产生了归属感与荣辱感的追求,诱发了其创造激情,成为文化发展的元动力。另一方面,农民经济、政治、社会等实践活动的丰富化、多样化又推动了农民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二)外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指的是来自于农村外部的,由城乡统筹带来的、能带动文化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量。主要包括:

1.政府推动力。我国农村文化发展长期滞后,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造成的城乡文化资源不均等分配和流通不畅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因此,仅靠农村自身力量发展农村文化,难以实现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文化一体化。没有政府推动和扶助,许多问题积弊难返,难有成效。政府只有明确定位,从财政、政策、制度、法律、环境各方面提供推动力,才能切实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政府推动力主要体现为:一是思想观念上的舆论引导,要求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作为解决问题的思想先导;二是要求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思路,制订城乡文化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乡文化功能布局,做好农村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三是要求政府推动规划实施并做好指导监督工作,不断健全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2.文化发展支撑力。文化发展支撑力是指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需要依托一定形式,借助一定的方式和载体才能进行,因此文化发展支撑力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发展支撑力包括:一是物质支撑。主要指满足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文化基础设施,要求着力于从基础设施入手,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多种配套要素。二是载体支撑。文化发展载体支撑包括农村文化活动的多种载体形式和渠道。城乡统筹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文化载体形式,以此为契机,在统筹城乡文化载体中不断拓展城乡文化互动载体和拓新农村文化的载体支撑,如推动文化“下乡”和“进城”互补,形成双向互动,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制度支撑。制度支撑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文化互动,文化活动常规化、制度化,为文化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四是文化支撑。文化支撑主要是指农村社会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提供的精神文化支撑。现阶段,以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采用现代化和传统手段的结合,不断寻求合适的载体和形式,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中增强农村文化的自信力和活力,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根脉文化支撑。

3.市场拉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精神需求、消费需求多样化出现,乡村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的文化价值凸显,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机逐步成熟。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必然推动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乡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市场拉动下乡村文化层次将不断提升。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悄然兴起,形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巨大产业带动,对于农村文化传承与弘扬无疑起到了巨大助推作用。从更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在农村,乡村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有民族意识和战略意识,要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承担起搭建和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也给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

4.供给力。文化建设属于软性投入,文化发展特别是深层次文化如精神、价值的塑造是见于无形但久见其功,需要长期投入才能保证其成效,因而充分持久的供给力也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供给层次来看,不仅包括物质供给,还包括制度供给和精神供给;从供给内容来看,包括资金投入、设施供给、制度保障、产品供给等;从供给主体看,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体。文化建设不能单方面依靠政府,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投入才能形成充足的供给力。但政府在供给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政府是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基本供给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政府作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供给有着千村一面的程式化和格式化局限,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但不能保证供给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这就要求鼓励引导社会、企业、个体有重点、有选择地进入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文化供给的思路,积极拓展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丰富文化产品供应,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满足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文化需求。

(三)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的生成优势及其关系

1.农村文化发展动力要素的核心是人。不管文化发展的动力有多复杂,这些因素都要通过人及其活动来实现,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当人意识到某种文化不能满足自己需要时,文化变革与发展将不可避免。在文化发展动力系统内部,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社会实践的价值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文化发展的元动力。在农村文化发展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农民意向,即农民发展自己文化的主观愿望;二是农民文化发展能力。就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而言,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物质上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精神上相对滞后,农民有文化需求但处于较低层次,改变这种需求现状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其需求层次加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农民自身文化发展能力的提升,这是农村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2.内源性动力是推动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及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4](P547)社会的任何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生产力水平,其根本动因都在于生产力,文化变迁与发展亦是如此。同时,文化发展是一种主体性行为,只有引导人们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成为一种能为社会大多数人真正意识到并投身其中的社会历史活动,文化进步与发展才有可能发生。文化发展最终都表现为人的活动,表现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文化创造、选择及价值追求活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发展问题,要求不断提升人的文化需求、文化意识与文化能力,形成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社会支撑力和供给力等外力是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现阶段农村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自身发展状况所限等原因,仅靠自身难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因此,政府推动力作为外源性动力是当代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动力,是当前城乡统筹下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外源性动力通过给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源、制度、市场与监管等要素,规范、制约着农民观念与行为,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

4.文化发展动力系统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特点。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在变动的不同阶段,文化发展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各要素功能、地位及交互作用都有强弱高下之分。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在农村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是在内外动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共同推进的。只有注重内、外动力结合,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动态地把握农村文化发展动力要素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建构

由于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建构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构路径也必然是多维的。

(一)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动,农村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动力。但是,农业整体落后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和农业生产低产出率,一些农民宁愿让土地荒芜而外出打工,农业生产陷入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中,影响了农村发展后劲与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数经更迭,农村逐步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为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需求和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生产力对文化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完善农村市场体制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加强观念引导,激发农民主体文化需求,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原动力。如前所述,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文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有着更广泛与更迫切的需求。但是,在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文化发展被边缘化,或对农民文化主体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造成文化供给与实际需求的脱节,难以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归属功用。事实上,只有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自觉追求、积极参与和自主行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有持久力和活力,才能实现文化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为此,要加强观念引导,培育农民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要建立健全农民的文化需求表达和回应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话语权,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的良性互动模式;要打造现代化农民,实现文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嵌入。同时,要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根本大计,重点发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借助于文化下乡、村社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远程教育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要创新形式,比如通过“三贴近”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基础上实现思想文化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开发,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和经营中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能力。

(三)厘清职能,提升效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推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有效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政府在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包括引导—发动者职能、充分而有效的供给—供给者职能和服务、公共服务者职能。首先,政府作为发动者的职能。政府要积极引导、规划和参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下,制订和部署城乡文化发展整体规划。其次,政府作为供给者的职能。政府要保证适度财政投入和充足的基础设施供应,为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法律法规、公共服务等基本保障和服务。最后,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者的职能。政府要明确定位,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地位和作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作为主管农村文化的文化行政部门,要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己任,开展多形式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多种措施齐头并进,扶持、繁荣、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同时,政府文化事业部门要及时总结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和教训,以开放意识吸纳国外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文化为民服务能力,推动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有效进行。

(四)建立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建立文化发展长效机制是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社会文化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建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必须常抓不懈,政府部门要成立各级党委分管领导、负责落实的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将城乡统筹下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二是建立投入长效机制。根据各地农村文化资源分布与整合实际情况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同时实施多举措筹资,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多渠道投入体系。三是建立产品供给长效机制。根据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配套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供给和均衡配置。四是建立、健全文化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家农村文化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和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及反馈监控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有效提高农村文化发展效率。五是建立、健全人才保证机制。农村文化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人才已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吸引大量高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胡彩芬]

林岩,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山东青岛266109,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徐艳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C91

A

1004-4434(2015)05-0137-05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1cksz0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研究”(12CSH;05)

猜你喜欢
城乡动力农民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