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哲学意蕴

2015-02-25 12:47:32刘丽娟李楠明
学术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手稿分工异化

刘丽娟,李楠明

(1.黑龙江省中瑞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青年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哲学意蕴

刘丽娟1,李楠明2

(1.黑龙江省中瑞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90;2.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无产阶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后成为马克思理论建构的基本概念,是辩证法运作的中间环节,是创造性的否定。无产阶级作为创造性的否定一方面是经济学概念,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失去财富;另一方面是一个哲学概念,在普遍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同时使自身抽象化。传统的见解过于强调其经济学维度。通过辩证法运作的方式梳理出马克思早期作品中无产阶级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阐释逻辑脉络,呈现出无产阶级概念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逻辑地位与哲学维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后保持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所必需的,也是更全面地进入《资本论》语境的必要之路。

马克思;无产阶级;劳动辩证法;辩证否定

无产阶级一词是马克思概念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在《资本论》的语境中,无产阶级作为工人阶级的基本规定在经济学批判中承担了重要功能。工人阶级是为资产阶级创造财富的同时仅能维持自身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无产阶级,它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发挥与其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最终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在这里,财富创造能力的发达与经济支付能力的缺乏同时构成了工人阶级的无产阶级规定,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着力点所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往往在《资本论》的背景下阐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通过商品资本的庞大堆积与无产阶级购买力之间的经济性矛盾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另辟蹊径,在回避经济学的前提下成功将无产阶级纳入到自己的哲学框架之中,既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素,又能够延续批判的锋芒,提出了一条现代性批判的新思路。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充分发掘了马克思青年时期文本中的思想,将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哲学背景突显出来。这一思路是有启发意义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是同他的哲学批判统一在一起的。本文的任务就在于呈现青年马克思文本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哲学底蕴,从而开辟出一条理解《资本论》的新路。

一、人本学私有财产逻辑下无产阶级概念的出场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马克思早期自我意识的异化与复归的路线被人的异化与复归的人本学路线所代替,国家制衡私有财产的思路也因为私有财产对国家的优先性而废止了。人的解放被理解为人通过政治解放(本质上是市民社会自我解放)这一中间环节,通往社会性生存状态的过程。在这一异化与复归的路线图的中间阶段,一方面,人的无限规定表现为完成了的政治,另一方面,人的特殊规定也就表现为完成了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现代斗争是否能够造成一种经济灾难,这还不构成马克思此时批判的着力点。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作为经营私有财产的场所,作为执着于特殊利益的所在,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充分发展构成了障碍,只这一点就足以提供消灭市民社会的理由。而市民社会的消灭是以市民社会的解放为中介的,或者说,市民社会的解放是以市民社会的消灭为结果的。至于市民社会的解放如何能够导向自己的反面,这是马克思引入无产阶级概念的逻辑根据。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系统地论述无产阶级概念的最初文本,这一概念的引入有两个背景:一般背景是现代市民社会批判,特殊背景是德国的市民社会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英法两国的市民社会是现代市民社会,是通过政治革命确立起来的,其特点在于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政治权利,因此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特殊领域,其直接规定不是由政治而是由经济性质来确定的。按照概念来说,无产阶级就是私有财产的否定,而私有财产是市民社会的本质,因此无产阶级首先是市民社会的简单否定。但是,无产阶级作为私有财产的否定,实质上折射出了政治平等与自由的虚幻性,从而证明了私有财产对于政治的优先性,证明了政治不过是私有财产为了发展自己而设定的手段。无产阶级作为这种自我否定,首先是一种消极否定,即它是私有财产的缺乏,但是反过来,它又能成为一种积极否定,将私有财产的否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推广到社会全部领域,即不是将整个社会领域全部变成无产阶级,而是实现整个社会对财富的占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1]17

相对于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德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英法两国在通过政治解放斗争清除封建等级制度、完成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之后,现时代的任务在于通过社会解放运动实现整个社会对财富的占有。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历史发展节奏是正常的、合理的,在这种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作为“理想主义者”在特定时间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扮演革命者的角色,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德国的情况则不同,德国舞台上演的不是“戏剧”,而是“史诗”,按照正常节奏应该在不同时代依次登场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同一时间齐聚德国历史舞台。结果,资产阶级还未能够对封建等级制度表现出革命态度,就必须在无产阶级面前退变为保守力量;而无产阶级由于缺乏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前提,不但在经济方面没有权利,在政治方面也是如此。这构成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基调,德国无产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经济方面的要求,必须超出政治解放直接完成社会解放,要将一切领域不但从政治压迫而且从市民社会斗争中解放出来,从而将自身存在的前提彻底清除。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革命,它不需要经过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解放,不需要经过市民社会的完成,而是在市民社会还处于自己的封建形态时就消灭它,从而一举消灭不平等、不自由的根源。

总之,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问题的最初论述是从属于人本学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框架的。基本来说,无产阶级是私有财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是市民社会的自我矛盾和自我瓦解。无产阶级,无论是在德国,由于私有财产的否定是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进行的,从而越过虚幻的政治解放直接承担了私有财产的否定,还是在英法两国,在获得了虚幻的平等自由之后,作为经济上的无产阶级,间接承担了私有财产的否定,都是作为私有财产运动的结果被引出来的,它的存在本身是市民社会自身局限性的指示器。只有作为私有财产存在的结果,作为市民社会局限性的指示器,无产阶级才能够是未来社会运动的承担者,指示出未来社会的原则。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无产阶级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是比较有限的,从属于私有财产这一基本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以辩证法的运作方式作为视域,重新考察一下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一点:无产阶级在这一文本中才真正是辩证法运动的中间概念或否定环节。这实际上才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逻辑上的重大推进。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辩证法的具体运作表现为社会解放通过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解放来完成,完成了的政治和完成了的市民社会是辩证法运动的中间概念,它们作为否定环节,是社会生活的异化形态。而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尽管马克思还在阐述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连续性,但是从马克思的表述来看,辩证法的中间位置实际上已经由无产阶级的否定性取代了,无产阶级成为辩证运动的否定阶段——尤其是关于德国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指出“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1]17,这个“人的完全丧失”是辩证法否定位置的明显标志,在后期文本中我们会再次遇到,不过那时马克思所指的已经不是德国的无产阶级,而是普遍的无产阶级了。无产阶级从作为结果的否定到作为根据的创造性否定,这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在逻辑地位上的新进展。

二、经济学批判背景下无产阶级概念的提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里程碑式的文本,与马克思的前期作品相比,这一文本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文本一开篇,马克思就自信地点明:“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111毫无疑问,这里的“完全经验的分析”具有强烈的人本学色彩,并且,在马克思看来,没有批判哲学支撑的纯粹实证经济学只能是具有辩护性质的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最基本的矛盾命题就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不能占有财富,而马克思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设定了一个否定概念即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手稿》中辩证法运作的否定环节,是《手稿》概念体系运行的动力中心。正是在以异化劳动为否定环节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中,无产阶级概念的位置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单纯从表述来看,“无产阶级”这一概念并不包含在《手稿》的概念体系当中,马克思只是在讲到地产的竞争时提到有一部分租地农场主会因竞争而“沦为无产阶级”[1]154,除此以外,“无产阶级”这一概念就没有在马克思的正面表述中出现过。这倒不是说“无产阶级”在《手稿》的概念体系中没有位置,恰恰相反,相比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一概念在逻辑运作中的位置大大提前了。只不过《手稿》作为经济学批判的文本,采用了一个比“无产阶级”更多经济学色彩的术语,即“工人”。无产阶级是作为工人阶级的本质规定被嵌合在逻辑之中的。

相比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手稿》在基本逻辑上的推进就在于将私有财产的逻辑深化为劳动生产逻辑。按照这一逻辑,私有财产的根据是劳动本身的异化或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的主体是工人,工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私有财产,但是私有财产却是他人的私有财产,因此工人表现为私有财产的否定或缺乏,因而是无产阶级。因此,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在逻辑上是同一的,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将经济学材料合理地纳入辩证法的轨道,并就此获得了现代市民社会批判的钥匙。这是劳动生产逻辑相对于私有财产逻辑的第一个优势。在这里,无产阶级不再是作为私有财产运动的结果出现的,它才是私有财产运动的发源地。无产阶级作为私有财产的肯定才是私有财产的否定,它真正成为辩证法运作的否定环节,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否定环节。在私有财产的逻辑深化为劳动生产逻辑、私有财产的根据确定为异化劳动、人的本质活动确定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之后,无产阶级作为创造性的否定环节,就不只是具有创造私有财产同时又失去私有财产这样的经济规定了,它的更深刻的哲学维度呈现出来了。这也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模式仍然具有积极效用的原因,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能够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吸取到养料的原因。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工人阶级通过异化劳动不仅生产了资本家的经济富有和自己的经济贫困,而且还把人类普遍性的生命活动变成了片面性的机械操作。相比于经济上的贫困,工人劳动本身的抽象化也是一种贫困,而且是一种更严重的贫困,因为这种贫困不局限于工人阶级。由于工人的劳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所以工人劳动本身的贫困造成了现实世界的一种整体贫困,工人在创造出丰富的对象世界的同时将自己以及所有人都片面化了。

在通过异化劳动将无产阶级设定为创造性的否定环节之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即共产主义革命也就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内容。共产主义革命仍然要求积极的消灭私有财产,即要求废除资本家对财产的独占,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要求废除劳动生活的抽象性质、贫困性质,使它复归普遍的、自由的、丰富的本质形态,这才是共产主义的实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9也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的这一实质,无产阶级解放包括资本家阶级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才被严格确定下来,因为劳动生活本身的改变是整个社会生活改变的基础。

从《手稿》开始,马克思以劳动生产逻辑把握历史发展的路径就开启了,虽然劳动的逻辑是以异化劳动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工人阶级因为劳动生产过程的历史形式而发生的无产阶级化,也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一个基本构件。《手稿》的基本逻辑无疑是人本学的,劳动生产逻辑只是异化与复归这一人本学逻辑的具体表现,但是《手稿》对经验材料的充分把握使得异化这一环节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现实性,这一点保证了在人本学逻辑终结之后“异化”仍然能够作为辩证法运作的构件发挥作用。这是我们进入《德意志意识形态》语境的前提。

三、唯物史观语境中的无产阶级

在《手稿》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话语风格再次改变。人本学的话语体系遭到了嘲讽,“异化”被说成是“哲学家易懂的话”,生产力、交往形式、分工这样的强实证性概念完全在逻辑运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传统见解将《形态》与《手稿》截然分离开来,例如著名的阿尔都塞的“断裂”说。可是,如果我们以《手稿》为背景继续考察《形态》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的见解,我们可以发现在生产力逻辑下,《手稿》中的劳动生产辩证法在《形态》中实际上有非常明确的延续,在对无产阶级的界定上,《形态》与《手稿》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比于《手稿》以人的自由活动为起点,以异化逻辑引出工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与其本质的矛盾以及工人劳动与其产品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出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形态》的逻辑要复杂的多。《形态》避免抽象的哲学操作的方式是将现实放置在历史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引出现实的矛盾,它的逻辑运作是跟历史学阐述结合在一起的。《形态》以历史上的自然分工和个人的自主活动为起点——这里的自主活动已经失去了先验无限性的规定,马克思以历史条件和关系规定了自主活动的界限——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历史环节同时也是逻辑环节,才推进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生存状况。马克思在对劳动生产的历史分析中将分工纳入了进来,由分工引出劳动生产过程所包含的矛盾。可是,无论这一历史过程本身如何复杂,它仍然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况的说明,因而必然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相关,因为工人阶级才是现代分工和劳动过程的主体,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现代分工作为工业分工的特点就在于:1.分工是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分工,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分工;2.劳动与劳动产品即私有财产的原初结合已经丧失无存,私有财产完全处于劳动的对立面,从属于资产阶级;3.分工产生的生产力是私有财产的力量,即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人毫无力量,自主活动完全失去了自主性的外观。以工业分工作为中枢把握现代社会,一方面,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对立保存了下来,不过这里创造私有财产的劳动被放置在工业分工之中;另一方面,劳动本身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创造的丰富的人工自然界之间的对立也保存了下来,不过也是以分工作为根据。在上文中讨论《手稿》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无产阶级的更重要的规定不是私有财产的缺乏而是劳动生活本身的贫困,在这里,既然逻辑推进路线是由分工而不是劳动的异化作为起点,两种对立中的侧重点也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形态》中的无产阶级当然还是私有财产的缺乏,同时也是私有财产的肯定,是创造性的缺乏和否定,但是,《形态》中的无产阶级以工业分工为背景,其更基本的规定是工业分工对工人劳动的机械分割,使工人的自主活动“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1]580,成为了机械劳动。对工人机械劳动的批判特别体现了《形态》的哲学而非实证风格,这通过马克思对消灭强制性固定化的分工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阐述而明确体现了出来。“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即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领域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个体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其总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1]537在这里充分表现出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分析的哲学意蕴。

从我们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文本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分析来看,马克思理论的创立是同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以及历史作用的认识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正是对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解,才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现实人的理论,才把实践同劳动生产自觉地关联在一起。而对无产阶级的认识和理解又是在哲学和经济学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即是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之路是由哲学批判引导的,而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学批判甚至是在哲学话语体系中表达的,即使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的“历史科学”文本也富含哲学话语,因此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体现着鲜明的哲学致思理路,体现着辩证否定的批判本质。保持视域向哲学的开放是进入《资本论》的前提,进而也是整合马克思前后期理论的前提,这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必须注意的。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曹金钟 曹 妍〕

A811

A

1000-8284(2015)01-0044-04

2014-10-25

刘丽娟(1981-),女,江苏邳州人,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李楠明(1954-),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手稿分工异化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