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路径

2015-02-25 12:47:32王益仁关斯玥
学术交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二十世纪异化

王益仁,关斯玥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路径

王益仁1,关斯玥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以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得到许多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与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大化、适用范围的微观化、表现形式的隐性化和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凸显其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异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理解异化理论是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一步。即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与“异化”这一概念保持距离,甚至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持有某种批判性的态度,这也并非意味着马克思否定了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相反,异化的思维模式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属于我们的时代充斥着太多需要重新审视和亟待解决的新情势与新问题。如何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异化的思维模式来审视我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是许多现当代哲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兴趣点,而这一过程便体现为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现当代的发展。事实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物化意识”开始,异化理论便因时而异,逐渐跃出原有的理论视野和理论架构,以不同的理论外貌彰显着自身的理论品格。这一过程不但体现着马克思异化理论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也时刻警醒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于我们而言并未远离,相反,它以更为隐蔽的形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内化成一种既定的生活方式而被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可以说,只要人们一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就一天没有被真正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现当代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能够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异化的思维模式在现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我们对现当代社会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的高度重视。

从总体上来看,在现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得以充分地发展,即:影响范围的扩大化、适用范围的微观化、表现形式的隐性化和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

一、影响范围的扩大化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于十九世纪社会的诸多特点和发展道路。基于这些新的社会发展特征和发展道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范围也逐渐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异化理论的影响范围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扩展,还表现为异化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向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扩展。

第一,异化理论自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扩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十九世纪。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借“异化劳动”概念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导致劳动的异化,而且这种异化不仅仅发生在处于赤贫状态的无产阶级身上,占有绝大多数财产的资产阶级也处于异化状态。于是,在马克思看来,消除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才是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后诸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也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范围内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可见,虽然马克思和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并未明确说明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理论指向皆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

与他们相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则跳出资本主义范围,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拓展至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看来,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也并非一劳永逸地消除了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他们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只是其表现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兰尼茨基得出如下结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作为异化的社会才能存在。异化成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克服和抛弃异化才能存在与发展。”[1]而波兰哲学家沙夫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异化》一文中也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异化现象的可能性。由于自我异化根植于人的存在结构之中,因此,“实践派”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异化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被彻底消除。就像考拉奇所说的那样:“人在不断的自我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着和创造出自身的肯定力量,也创造着否定的特征,故,在其结构中,人不但拥有创造性因素,也拥有破坏性因素。在人的活动中,除了理性,也活跃着本能。因此,在人的结构中不但有趋善的东西,也有行恶的东西”[2]。以马尔库什为代表的布达佩斯学派成员们也异常看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们的许多著作及后期对现代性的多维批判,其理论根基皆源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尔库什深刻地意识到,如今,异化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它已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之中。另外,异化的深化还表现在,“它不仅仅体现在被剥削阶级身上,而是涵盖和影响社会的所有阶级,当然它对不同阶级发生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3]与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捷克的科西克虽然很少使用“异化”这一概念,也没有就“异化”概念本身作过多的阐释,但他所批判的伪具体性世界就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具体辩证法”就是一种特殊化了的异化理论。可见,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这里,异化理论早已突破原有的社会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二,理论视野的扩大化,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扩展到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

如果查看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现当代社会的整个发展与演化过程,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内进行的。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它们都隶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大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内结合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进行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都将自己视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在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也不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之内,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虽不承认或并未明确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从不同的侧面积极汲取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对以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文化困境进行反思与批判。尼采在《权力意志》一书中以“权力意志”直击理性文明的虚伪性,用“重估一切价值”来反抗技术理性对人的操纵与压抑。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韦伯发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并以此揭示了工具理性极端化所带来的现代文化的深刻危机。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指出,虽然货币有促使人类获得独立性与自由的合理性一面,但它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异化现象。现象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把目光转向生活世界,对西方文化和现代人的危机与困境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在谈到人的沉沦和异化问题时认为,沉沦的特性之一就是异化。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的人们,为了寻求安宁,总是喜欢逃离自己本真的存在,而投入到常人之中,这种“此在的沉沦”就是异化的表现。在海德格尔这里,“异化”固然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所谓的“劳动的异化”,但异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植于思想中。

二、适用范围的微观化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建立于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上,从经济领域进入政治领域,进而阐释了人类解放理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使劳动发生异化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进而形成了异化理论。虽然马克思在对异化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时,着重强调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异化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而消除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政治范围内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所以,在马克思这里,异化理论最终指向的还是、抑或首要是宏观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

与十九世纪不同,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经不只是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等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由于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对人的异己统治所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和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弘扬了异化理论的文化批判精神,从阶级意识、大众文化、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彻底的批判。可见,在二十世纪的现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已经从宏观的政治、经济领域借科学技术的异化而深入到微观的文化、意识形态、人的性格心理和日常生活领域之中。其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和乌托邦精神等,都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具体发展成果。此外,在二十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也不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它们也开始借助于技术理性而向更为微观的文化领域蔓延。其中,以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布达佩斯学派的激进哲学、科拉科夫斯基的意识形态批判、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等为主要代表。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一些哲学家吸收了后现代主义要素,从“影像”角度揭示和批判了当代社会由电子传媒技术带来的影像异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以及七十年代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这些理论的产生都证明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

三、表现形式的隐性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劳动与其产品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而这些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皆以极为显著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处的异化状态时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4]51在这种状态下,劳动本身对于工人而言成为一种为了维持生活而不得不从事的具有强制性的活动,而绝非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于是,“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4]55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后果则表现为:“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4]55

以上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文本考究我们会发现,生活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对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的体悟还是极为深刻的。尤其是处于赤贫状态的无产阶级,由于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他们更无任何权利可言。他们为了维持肉体的存在,不得不从事强制性的劳动,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朝不保夕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真实存在状态。从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自身来看,由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是赤裸裸的,故而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与十九世纪不同,二十世纪的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逐渐开始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内化于人们的生存结构之中,使人们对其变的越来越无意识、越来越趋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弥合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距,弱化了阶级意识,淡化了阶级对立,进而消除了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指出,物化的深化与普遍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真实需求的物体之间的关系都变得隐而不现。于是,人们开始逐渐丧失了超越物化结构的意识,而将这种结构内化至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结构之中,并视之为外在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而加以绝对地遵循和服从。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也具体阐述过异化普遍化和内化问题,他写道:“我们发现19世纪的剥削和囤积倾向被20世纪的接受和市场倾向所取代。一种不断增长的‘协作’趋势取代了竞争性,一种获得稳定和可靠的收入的愿望取代了追求无止境的利润;一种共享并扩大财富,控制他人和自身的倾向取代了一味地剥削;我们看到匿名的权威——公共舆论和市场的权威——取代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公开的权威;适应和附和的需要取代了个人的意识;一种尽管主要是无意识的无力感代替了自豪和主人感。”[5]可见,在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显明的阶级对立与冲突已消失,外在的剥削与压迫的手段与方法已消失,人与人之间似乎已经趋于平等,无论是资本所有者还是劳动阶级都在吃着同样的食物、穿着同样的服装、开着同样的车。可是,代替了明显等级差别的是一种隐性的异化力量。它的支配与控制是无意识的、深层的,它已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生活中最为细末的地方也受此控制。而对这种隐性的异化力量,人们不再像十九世纪的人们那样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二十世纪处于隐性异化力量支配之下的人们早已失去批判与反抗意识,他们在异化状态中丧失个体性、趋于同一。他们被罩在庞大的物网之中,并作为“物”而进行着集体的狂欢。然而,对于这一切,他们自身却毫无察觉,甚至沉迷于这样的“狂欢”。马尔库塞将其称之为失去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

四、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

针对超越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消除私有制,用暴力革命的方式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现在看来,这种超越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的方式应该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人类解放与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它的特点便是狂风骤雨式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性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交往形式的角度阐发了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与特征。他指出,由于普遍交往,一切民族才能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共同组成阶级力量来通过革命而消除异化。然而,二十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并未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爆发大规模的社会革命,而社会的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也不再以较为明显和激烈的形式出现。然而,对于已经消除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并未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被超越。基于以上的社会现实,二十世纪在超越异化现象与异化结构方面显露出不同于十九世纪的新方式,即从暴力式向非暴力式转变。

由于二十世纪的异化现象主要集中于文化意识形态、性格和心理结构,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微观领域,因此,超越异化现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卢卡奇这里,消除物化首先要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这就要求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在布洛赫看来,摆脱物化的首要条件是唤醒人们内在所具有的反抗物化的乌托邦精神,消除主客二分的对立状态。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的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则从性格和心理结构角度主张以爱心和消遣的方式去工作,使劳动不再是一种强迫式的被动活动,而是积极实现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与马尔库塞不同,哈贝马斯不同意在技术和理性之外寻找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他认为,技术之所以发生异化是因为在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劳动的“合理化”使交往行为变得“不合理化”。因此,在消除技术异化问题上,哈贝马斯主张以交往取代具有工具性的劳动,使交往行为合理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批判,列菲伏尔认为,扬弃异化不能只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微观层面上,即在日常生活中,唤醒个体的创造性和对异化的反抗。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无论这些超越异化的途径是否具有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实性,毋庸置疑的是,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暴力革命相比,这些超越异化的途径皆可归纳为一种“非暴力式”的反抗。

综上所述,其实,马克思异化理论经过现当代一系列富有时代感的演变发展并非完全是现当代哲学家们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结果。追本溯源,这些发展路径其实早已蕴含在马克思本人对异化理论的阐释之中。只不过,由于受特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限制,这些后来日渐明晰的发展脉络在马克思这里只作为一种萌芽和一种趋势而存在。因此,与其说是现当代哲学家们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适用范围、表现形式、超越方式等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不如说是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与时俱进的结果。而这种与时俱进本身则体现出理论自身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在马克思这里,无论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还是人与人的异化,都是当时人们生存方式的客观反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它们体现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异化。共产主义本身于人而言就是一种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在社会主义中,人不再是被给定的、被限制的,人的存在是一个动态、开放和面向未来的过程。这当中彰显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它的目的是在文化层面上实现真正的人化,使人能够成为一个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些思想被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很好地吸收和发展。

其次,在异化的表现形式方面,马克思也提到过技术理性问题。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马克思已经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表现出的两面性。但由于受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技术理性问题并没有像二十世纪那样表现得更为明显。

最后,虽然马克思强调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最终得以实现,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长足发展,马克思逐渐意识到在议会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这里,虽然马克思仍然强调消除异化的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但暴力已不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这为后来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探索超越异化之可能性与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应该说,在现当代以及未来的社会中,只要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物质利益的驱使,还没有进入到物质生产的彼岸,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们就仍然处于异化的生存状态之中。那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会继续以新的方式得到阐释与发展,并在未来显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特征。这无论对于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而言,还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1]Predrag Vranicki.Socijalizam I Problem Alijenacije[J].Praxis,1964,(2):239.

[2]Veljko Kora'c,Filozofska Antropologija I Marxov Humanizam[M].Froblemi Filozofije Marksizma,Beograd:RAD,1967: 166.

[3][匈]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77.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85.

〔责任编辑:余明全程石磊〕

B17

A

1000-8284(2015)01-0033-05

2014-11-05

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项目“马尔科维奇社会批判理论研究”(QD14108)

王益仁(1980-),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价值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二十世纪异化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6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4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16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1:13:18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