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015-02-25 10:29:18
学术交流 2015年10期
关键词:智库协同中心

何 颖

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何 颖

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决策体制的外脑和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智库的重要职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热潮在全国蓬勃掀起,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创新、传播、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是建设新型智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通过建设新型智库,发挥战略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职能,能够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使命。

黑龙江大学作为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始终重视并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推动龙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发挥对俄办学优势,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十余个中俄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牵头组建了已成为国家对俄战略高端智库为目标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对俄边境安全、能源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推动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俄战略实施上取得明显成效,该中心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首批省级“2011”中心。学校还通过发布俄罗斯高新技术成果信息和对俄科技合作新闻,促成了多项中俄科技合作项目。高度关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依托多个学科的优长和特色,每年,学校都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省市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为龙江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新形势下,黑龙江大学将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服务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协同创新,打造高端品牌智库。坚实的研究基础、突出的研究特色以及敏锐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优秀高校智库打造自身品牌的关键;走差异化路线,形成自身独特的综合研判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将整合对俄办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强化“中俄—政校—校所—校校”协同和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智库专家队伍,产出奠定中俄关系学理基础、提供前瞻预测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建议,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面向中俄合作的多类型人才,建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俄罗斯学学科群;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加快建成实际运行的中俄关系数据库,为国家和龙江对俄战略实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数据等方面服务。并且,通过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黑龙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满语与少数民族濒危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服务龙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开发传统地域文化的品牌智库。

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构建智库服务体系。服务地方发展是高校智库的职责所系。学校将紧密围绕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实施、“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和对俄开放,以及哈尔滨打造对俄中心城市等发展需求,推动现有科研机构向问题导向转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面向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城镇化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法学理论与法治发展、文化理论等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研究基地、文化事业研究基地、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生产力研究中心、法学理论与法治研究中心、文化发展战略高等研究院、黑龙江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对俄地方合作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多层次、富有地域特色的政策咨询机构。同时,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建设等科技智库建设,为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和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决策咨询建议,是智库建设的核心任务。黑龙江大学将紧紧依托优势学科群,在发挥外语、哲学、中文、法律等基础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经济、新闻、旅游等应用研究,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产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一支方向明确、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力量凝聚的人才队伍。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建设新型智库,关键在于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科研活力。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中,创新科研资源配置模式,推进科研管理工作由以重数量为主向以重质量为主、以项目申报和管理为主向以服务学术研究为主的转变;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教育、激励、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体系,形成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智库协同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微智库
微智库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