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卉昕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外国哲学研究
·俄罗斯哲学专题·
从道德概念演化看苏俄社会道德价值观变迁
武卉昕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苏俄百科全书视域中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反映了苏俄社会道德现实的历史演化,包括:道德史观转向唯心主义、道德选择转向功利主义、道德信仰转向虚无主义、道德评价转向庸俗主义以及道德价值转向抽象主义。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历史和现实的系统化表达,是伦理认识的起点。从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的背后探索到道德观念变迁的规律和线索,能为我们提供分析社会制度变迁原因的视角。这是看待社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的基点。
道德概念;演变;道德价值观;变迁
大百科全书作为权威的国家学术认证,在理论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国家将编纂百科全书作为国家事业、全民工程和历史成就来实施,可见它的学术权威地位。不同时期,大百科词典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价值导向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以概念形式呈现出来的百科词典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概念界定的变化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样。
苏俄的百科辞典在1952年到1997年的40多年间几易其名。1952年名为《大苏联百科辞典》,1953—1955年更名为《大百科辞典》,1987年再易其名为《苏联大百科辞典》,1997年应社会变迁之需更名为《大百科辞典》。随名字变迁的还有内部的概念解读,其中便包括道德概念。而道德概念内涵的演化背后则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变迁。
道德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精神-实践方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式,但如果离开了社会历史和现实,确切地说,离开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生产方式的道德,在行动上便是无力的。它必然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应。基于此点,道德天然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的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面貌和道德图景,相应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也是这样,道德概念是对与道德观念、道德行动等相关的道德范畴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术提炼,它虽以语言形式在字典中呈现出来,但却是映射社会道德现实变迁的镜子。
“义务”“荣誉”“良心”“幸福”“道德”“责任”“伦理”等概念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从核心概念的演化能显露出社会变迁,包括道德变迁的端倪。苏俄的情况概莫能外。
“义务”概念的变迁路径: “义务是人对社会、祖国、国家、阶级、党的责任”(1952年); “捍卫祖国是每个苏联公民最神圣的义务”(1953年); “社会对个体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通过个人对社会、集体和自己所负的责任表现出来”(1976年); “唤醒良心的人的道德责任和伦理范畴”(1987年); “唤醒良心的人的责任”(1997年)。
“良心”概念的变迁: “良心是人对社会和群体承担道德责任的意识和情感,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自我道德评价”(1952年); “良心是人对周围人和社会承担道德责任的情感”(1955年); “是个体自我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性和社会性特征,是对社会历史必然的主观表达,同时反映主观与客观的现实统一”(1976年); “良心是有关善恶的道德意识概念,是对自己行为负道德责任的意识”(1987年); “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内心的道德信念”(1997年)。
“满足”概念的变迁路径: “满足是以个人情感呈现出来的自己对个体的社会意义的幸福感”(1952年); 在重复1952年概念的同时,附上了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人!是一个痛苦的词语”(1953年); 没有“满足”这一概念(1987年); 也没有“满足”概念(1997年)。
“职责”概念变迁的路径: “责任”概念被解释成具体的责任,对国家负责的军人的战斗责任、公民责任、工作人员的职责、团结责任以及纪律责任等(1952年); “责任”被单纯地阐述为法律职责,仅在与公民责任有关的四个范畴内被提出——纪律责任、生产责任、纳税责任以及法律责任(1997年)。
“道德”概念本身的变化路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式,道德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标准和原则的综合体”(1952年); “道德是规范性的、非制度性的调节手段”(1973年); “道德是把握世界的精神-实践方式”(1976年); “‘道德金科玉律’是道德调节的特殊表达”(1979年);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和意识的特殊形式”(1997年)。
与“道德”概念密切相关概念的变迁路径: 1987年前,对与“道德”相关概念的解释,基于一致的价值立场,呈现出内容上的相关性。*见“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ция(БСЭ)”; изд.1952г.;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ЭС) изд.1953—1955гг.; Совет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СЭС) изд.1987г; 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БЭС).изд.1997г.如将“道德情感”解释成“反应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道德情感形式”,是基于 “苏联社会的道德政治统一”存在的,这种统一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共同目的和观点的统一”; 用“调节、教育、认识、评价-命令、指导、激励、沟通(保证人们的交往)、预测”等积极向度指标来解释道德的功能,尤其注意道德的教育规范功能;基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和个体的需要”,将“道德价值”解释为“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手段”,同时也阐述了道德价值的规范作用与理想形式。总之,这一系列道德概念都基于社会现实性,呈现出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反映出道德概念内容的具体和真实性特点。
但是,到苏联解体前后,道德概念的现实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特征不见了,对道德观念的解释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抽象性、主观性和意识优先性的特点,以“不切实际的应然”代替实际需要的“实然”的同时,又主观忽略迫在眉睫的“应然”。社会制度的改弦更张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道德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社会道德观念模式。
(一)道德史观转向唯心主义
上述道德概念变迁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道德概念的总结抽离了其本身的社会性特征,放弃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考察,更多地呈现出将道德概念囚禁在意识和感受层面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伦理学的研究呈现出泛化的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当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提出之后,伦理学在学术阐释上进行积极配合,因为“新思维”召唤人类理性。这里的“理性”不是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作出的判断,而是以“生命越来越成为意识活动的产物,越来越成为道德选择的对象”[1]17为前提作出来的科学论断。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再关注它本国本民族的成员的具体、现实的需求,而是离开了社会现实来关注所谓“全人类的生命权”“最高的人性”“普世的道德” 的时候,这个国家民族的伦理探索就彻底转向了伦理虚妄。为了避免诸如“地球覆灭”之类的杞人忧天的悲剧,“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价值观的重新评价——即实现从小集团的、民族、阶级的固有思维向全人类思维、从仇恨和暴力伦理向信任和忍耐伦理的转变”[1]18,——这是当时苏联伦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可是当时苏联的情况是石油价格下跌、外汇贮备锐减、政府裁员致失业剧增、“加速发展战略”几近崩溃……自己国家的困难尚且沟壑难填,那么所谓的“全人类利益的优先权”“人性”“信任和忍耐”都只能流于空谈。没有了现实根基,道德观念的选择便在历史观上堕落了。
反映在道德概念的变迁上,历史性、现实性不再作为概念界定的前提和主要指向,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特点被泯灭了。最高的公民义务转化成“完成良心呼唤”的范畴,公民在国家层面上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被抽离了。“良心”是个体良心,个体道德完善的目的有多种,有人单纯为自己的健康和精神感受;个体道德完善的途径多样,宗教忏悔也是唤醒良心的重要方式, “良心”的社会道德内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狭窄的个人情绪体验;“义务”概念从“对社会、祖国、国家、阶级、党的责任和捍卫祖国的最神圣职责”蜕化为“唤醒良心个体任务”,从前道德引领社会风尚的“义务” 指向范围到“从国家到个人”的变化弱化了作为道德原则的“义务”的功能 ,其变迁使“义务”负载的道德行动意义的范围大幅缩减,概念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历史功能被极大弱化。道德概念的界定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社会道德生活对历史唯物主义抛弃的反应。
(二)道德选择转向功利主义
在苏联的主体时期,作为社会问题的失业现象是不存在的。人们接受了相应的职业技术或专业教育,立刻就能就业,然后就会得到政府分配的免费住房,之后会顺理成章地组建家庭、生育孩子。在这种条件下,不用考虑生计问题。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非国有化”浪潮汹涌而至,“休克疗法”四面楚歌,社会财富被野蛮分割并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物价扶摇直上,失业激增,民众一夜致贫。失业的职工在物资匮乏和通胀严重的情况下,不得不自谋生路。
苏联的解体虽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可它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最重要的是,苏联解体改变了从前的社会保障模式,工作没了,房子没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计,首先得找到能工作赚钱的出路。当问题只表现为一碗粥和一种理论的时候,人们一定首先会选择那碗粥,毕竟人活着要满足需要,而需要的满足是有层次性的。当“果腹”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其他需要,这样,审美体验、道德慰藉等精神层次的要求就通通隐遁了。社会主义苏联的也好,资本主义俄罗斯的也罢,道德终归是建立在现实上,而不是建立在意志上。在困难严峻时,偷盗、吸毒、酗酒、伤害的情形会多发,1990年到2007年俄罗斯持续走高的犯罪率和社会其他调查结果是例证。后来,经过内部的休养生息和政府对经济的务实发展,情形开始向好,但是道德选择的功利主义转向却完成了:道德教育整体缺失、体力劳动被藐视、拜金羡富成为主流思想,相应地,人们讨论的都是与“经济”“法律” 等能带来物质利益的话题,什么赚钱多,就对什么趋之若鹜,反之,则门可罗雀,显示出价值行为选择的工具性。
反映在道德概念的变迁上,义务、良心、荣誉、道德本身及相关范畴都转向了对个体的关注:“义务”变成了“唤醒人良心的责任”,成了做坏事之后向上帝忏悔的单纯自我救赎的“责任”;“良心”的崇高性丧失;“责任”简化为“法律责任”和“纳税责任”;“道德”及相关概念单纯地成为“意识的特殊形式”。而谁都知道,“满足”不但是物质满足,还包括精神满足,更多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表达出来。苏俄百科大辞典50年代对“满足”的解释包含了情绪上的幸福体验,这体验跟当时苏联蒸蒸日上的国力、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富足稳定的生活条件以及和谐高尚的道德图景是密切相关的。依据这样的事实逻辑,可不可以推测,百科全书里抹掉了“满足”一词,其肇始就在于苏联社会末期和苏联解体之后,苏俄国家一落千丈的国际地位、举步维艰的物质生活境况及混乱多元的价值争论呢?毕竟,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会给人提供物质保障,人的安全感、自我认同随之而来,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格局,反之呈现恶性循环。以目的代替义务,以功利代替崇高的社会道德关嬗变也清晰地反映在了道德概念的内涵变化中。
(三)道德信仰转向虚无主义
道德是信仰的表达形式,崇高信仰支撑的道德行为具有正价值导向,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苏联时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勤劳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构成社会道德图景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对规范行为、鼓舞人心作用巨大,是社会主义在道德上的优长所在。这样崇高的道德信仰作为意识凝结力量,在苏联社会的文化道德建设中起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它是一种信仰导向,建构起了苏联人的精神坐标系。所以,我们才能理解苏联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取得重大胜利,才能理解在无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后来的苏联解体,其过程本身在客观上造成了道德信仰世界的真空,领土分裂、民族分化使思想道德世界支离破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被摒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群体价值世界;除了宗教,再无其他信仰。而俄罗斯的宗教除了起到个体灵魂安顿的作用外,从来没有在国家发展的决策层面起过重大引领作用;象征民族认同的统一历史教科书被废除,标志着爱国主义培养的重要载体不起作用;开辟社会主义时代及其道德风范的创始人列宁的墓碑多处损毁,一个时代及其风貌被否定了,但却没有一个更完善、更进步的时代及其精神风貌来填补;学校的传统道德教育一部分被宗教道德教育所占据,另一部分踪迹全无;媒体不顾应当承担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去道德化的娱乐精神充斥舆论空间,等等。
“问题群”背后是道德真信仰真空应由谁来填补这一更为重大的问题!社会的剧烈动荡让人产生心理上持久的不安全感。为什么不安全,因为不相信!不相信国家,因为它不给人们以安全的土地以生息;不相信社会,因为社会没有持久的安定祥和状态;不相信未来,因为未来扑朔迷离;不相信他人,因为团结协作的关系被打破;当然也不相信道德,因为道德不能凭空而建。“道德”从先前被理解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标准和原则”退化为单纯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和意识的特殊形式”,道德重要的规范价值作用不见了,道德信仰的虚无主义成型了。这一点通过调查结果即可证实[2]:俄罗斯全民舆论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小心谨慎地与人交往;在2014年对信仰目标的调查上[3],除了28%的被调查者信仰宗教,有47%的被调查者没有信仰,剩下的24%不是有明确信仰,而是“很难回答”。一个国家公民的信仰状态整体缺失,它的道德信仰状况的虚无主义可以想见。
这些是道德事实,是掩藏在道德概念内涵后面的事实。而道德概念演化过程中其内涵的去道德化就是现实中道德信仰虚无主义的证据。
(四)道德评价转向庸俗主义
苏联解体在思想上是内外施压的结果。西方在意识形态上自然采取主动渗透灌输的方式,但苏联内部和后苏联时代初期的政府也是积极配合,两者形成“合力”,在消费文化的指引下,道德评价标准越来越朝着庸俗的物质主义转化。
“去神圣化”表现在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新一代的文化价值立场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思想空虚。第二,贪婪无耻。第三,不分善恶。[4]这三者呈现逻辑接续关系。思想空虚是社会道德信仰缺失的结果。信仰上没有追求了,人的需求就只能通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表现出来,而且对精神的追求越浅薄,对物质的追求就越贪婪;当个体、群体乃至全社会均以物质追求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支点时,会不顾价值指引,失去善恶导向,良莠不辨、善恶不分是必然结果。事实上,这些新特点对俄罗斯民族固有的传统、习惯、道德、精神原则、教育原则、文化价值和思想优点构成极大的冲击。相当多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反映的就是这种无思想、无价值、善恶不分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比如2004年到2006年占据荧屏的电视系列剧《2号楼》的受众主体是13岁到25岁的青少年和青年,这部剧的情节充满暴力、流血、性和犯罪,但是没有指引价值导向,因为没有电视审查环节,市场化就是标准。电视节目的社会监督环节被免去了,随之免去的是受众的价值选择的神圣化。电影《大师与玛格丽特》(1994)、《华丽人生》(2007)等都是一些解构传统道德,主张消费主义的庸俗作品,但却获得了很大的受众市场。
道德生活的“去神圣化”客观地反映在了道德概念内涵的变化上: 崇高的责任意识缺失是道德评价转向庸俗主义的例证。“责任”从先前涵盖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的责任降到单纯的个体层面;从包纳团结责任、工作责任、纪律责任变为仅指法律责任;从伦理原则和道德义务削弱到法律概念。从“责任”概念的主体范围缩小化、内容指向单一化、价值立场偏离化等变化,看到社会现实中公民对“责任”承担的实际状况。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调节的手段,应起协同作用。法律是刚性调节,道德是柔性调节,刚柔相济,方能长治久安。一个社会的道德需要有法治来保障,可法治的发展同样需要道德的感召。很难想象,不负道德责任的人,如何能够遵守法律,没有了道德责任的约束,是很容易触碰法律底线的。这一点是否可以用来解释苏联社会后期和解体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与社会道德失范并行的犯罪率高升的现象呢?
(五)道德价值转向抽象主义
道德价值是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品质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意义。这些意义来自对个体和群体道德行为和品格的评价。而道德行为和品格必然产生于现实的道德生活,同时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生活。社会道德生活的现实性是社会道德评价,即对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评估的客观性的保障。苏联时代,那些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广大人民提出的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德就是善的,反之是恶的,由此显示出道德行为和品格的道德价值。无论是道德生活中的行为,还是道德精神中的品格,都是具体、现实的。慢慢地,衡量道德价值的一些具体要求被弱化了,“全人类道德”、抽象的“人道主义”“全球伦理准则”等价值原则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些准则在外部似乎符合了全球伦理的要求,但内部的具体要求被抽离了。再没有什么客观有效的标准和价值来衡量和引导个体群体的道德行为,社会道德价值由具体转向抽象。
道德概念的演化十足地证明了这一点。以良心概念为例:“良心”在这一过程中,从对群体和社会的良心堕入到对主体道德感受的情感体验的偏狭一隅,后期更多强调了自我的感受。“良心”发现的空间从崇高的国家责任意识到普通的情感,然后是善恶概念,最后是善恶本身。在似乎“关注”概念学术性本身的过程里全然摒弃了概念发生作用的社会历史价值场。“良心”“真正”成了自我的道德救赎机器。可是,自我的良心救赎所依何物呢?世界是联系着的,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以联系为存在根基。“良心”是精神世界里的“良心”,“良心的救赎”是精神存在样态的改变,单靠一己之精神力量何以做“良心救赎”的大文章?“良心”概念在变迁的过程中,失去了生长之媒介,变成了抽象的“良心”本身,被彻底概念化了。
实际上,这期间,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百科辞典和专业哲学-伦理学教材中,还能发现“道德”概念解释的演化路径:60年代“道德是社会意识的形式和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的手段”; 70年代“道德是人的行为的特殊调节器”[5]“道德是规范性的、非制度性的调节手段”“道德是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道德金科玉律是道德调节的特殊表达”。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道德”从“社会意识形式”变成了“意识形式”,从对“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行为标准”变成“社会关系的表现”。道德概念本身所涵盖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内容被忽略掉了,道德本身的规范化作用被抽象化了。实践性是道德行为的客观内容,规范作用是道德的本质功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不再进行道德实践,换句话说,不再实施向善的道德行为,道德不发挥价值指引作用,那么社会的道德状况会是怎样的一幅面貌呢?对这一疑惑,近年来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逆转性恐怕已经用写实的手法作答了。
结语
概念是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达,是理性认识的起点。而理性认识必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材料,是感性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丰富而实际的事实材料。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历史和现实的系统化表达,是人们伦理认识的起点,是以道德社会、道德生活和个体道德活动为基础素材的,它来源于现实而清晰的道德实践。苏俄百科全书视域中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反映了苏俄社会道德现实的历史演化,道德现实演化又为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基础素材。从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的背后能够探索到道德观念变迁的规律和线索,更能看到社会道德现实变化的历程,它甚至能够为我们提供分析社会制度变迁原因的视角,社会道德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迁,而道德社会变迁决定道德意识的变迁。这是看待社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的基点,今天,它依然适用。
[1] Гусейнов А А .Новомышление и этика[J].Э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 1988,(1).
[2] МОЖНО ЛИ ДОВЕРЯТЬ ЛЮДЯМ? [EB/OL].http://wciom.ru/index.php?id=236&uid=13887.
[3] Российская молодёж:какой она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ся самой себе-и какой её видит старшее поколение[EB/OL].http://may-ekb.ru/rossiiskaya_molodezh_kakoi_ona_predstavlyaetsya_samoi_sebe_i_kakoi_e_vidit_starshee_pokolenie.htm.
[4] Александр Шипеков:Нравственный кризис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го простраства России[EB/OL].http://maponz.info/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Itemid=67&id=1501&task=view.
[5] Предмед и система этики[M]. Москва-София. Ин-т философии АН СССР: Ин-т философии БАН.М.1973:98.
〔责任编辑:余明全 杜 娟〕
2015-05-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苏俄伦理道德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13BZX08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应对方法研究”(JG2013010127);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宗教哲学视域下俄罗斯文化价值观研究”(14D058)
武卉昕(1973-),女(蒙古族),黑龙江逊克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伦理学原理、苏联史研究。
B82
A
1000-8284(2015)10-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