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奎(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广东珠海 519041)
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效果研究①
李冬奎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传统武术在训练中包含着丰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式目前仍未被认识与开发。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进行分类与实验研究,以验证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实际效果。实验后的数据分析表明,本实验研究选取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是科学的。同时,实施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验组在训练后其核心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说明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效果
①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一般项目(WSH2011Q017)
传统武术在训练中包含着丰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式。但是,当前对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内涵的研究目前仍未见到。该文将尝试探讨与分析传统武术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将其系统分类并验证其科学性、有效性,以期为发展和完善竞技体育核心稳定性训练提供具有中国元素的独特的训练手段提供有益的参考。
1.1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共计24人。实验对象情况见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检索CNKI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库、体育期刊及互联网,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座谈、电话访谈的形式,就课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问题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
1.2.3实验法
(1)实验前准备阶段控制。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实验对象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四肢或腰部的损伤和手术,无其他伤病及服药等影响身体平衡性等影响因素。经过筛选的学生经随机抽签被分配到两个组中。
为便于实验中的控制,本研究在实验前对两个小组进行了干扰变量的控制,对两组的核心稳定性情况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指标进行统计(见表4),经t检验(P>0.05)表明无显著性差异,完全符合本课题的实验要求。
(2)测试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本课题通过对核心稳定性(8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指标的测试对人体核心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
(3)训练方案。
设立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对照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除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外还要采用经筛选后分级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训练方案,对照组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实验时间定为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50 min。结束后,比较核心稳定性能力各项指标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讨论各项指标变化,初步认识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量训练方法对人体核心稳定性发展产生的影响。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表2 测试指标与方法
表3 第一级难度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
表4 第二级难度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
(4)训练内容。
实验组采用经筛选后分级的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训练方案。为了确保实验条件的等同性,根据实验设计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组难度的分级标准,在广泛征询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从传统武术中遴选出来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进行分级归类。第一级为: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及无负荷动作;第二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练习。
第一级的训练方式中的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主要是让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并能提高对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无负荷动作主要是减少支撑点,并将解放出来的肢体进行一定的活动。
第二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练习。此阶段训练需要借助一些传统武术器材来制造不稳定的状态,例如梅花桩、长凳。通过这一级的训练可以更直接的调动深层肌肉和神经的参与度。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主要采取均值比较中的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均在95℅置信区间进行检验及处理。
表5 实验前星形偏移平衡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表6 实验后实验组星形偏移平衡指标变化比较
表7 实验后对照组星形偏移平衡指标变化比较
表8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星形偏移平衡指标变化比较
2.1实验前两组队员核心稳定性数据测试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核心稳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此测试是运用8点星形偏移来检测和评价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测试时,受试者单腿站立于8点星形图的中央,用非支撑腿分别向8个方向(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尽可能远的伸出,用伸出的远度与下肢长度之间的比值作为评价稳定能力的指标,比值高的队员平衡稳定性更好。实验中的数据仅选取左腿支撑时右腿内前方向,其他数据统计结果与本数据结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
从表5可看出,对照组伸远/下肢长为68.82±5.41。实验组伸远/下肢长为67.88±6.04。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在核心稳定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随机分组符合实验要求。
2.2实验后两组队员核心稳定性数据测试结果与分析
对核心稳定性采用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实验中的数据仅选取左腿支撑时右腿内前方向,其他数据统计结果与本数据结果一致,故未全部列出。实验组为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组。
(P<0.05代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始终按照专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通过12周的训练,核心稳定性由实验前的68.82±5.41提升到实验后的71.97± 6.05,前后显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过12周的按原专业训练计划所进行的训练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是由积极的作用的,这是因为专业计划的内容中已经包含了诸多的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可以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表7可看出,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数据指标有较显著的差异(P<0.01)。核心稳定性指标有实验前的67.88±6.04提升到96.91 ±9.76。表明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加入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性提高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对核心稳定性较差的队员更具提升的效益。但由于实验组在训练中仍在进行专业训练。因此,这一提升后的效果应是两种训练的综合作用使然。
从表8可见,实验组核心稳定性比对照组测试的数据提升了26.14(P<0.01),呈现出非常著性的差异。两组实验后的对比分析表明了专业训练对核心稳定性提高的局限,显示出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在剔除原专业训练计划的影响后,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在实验后要比对照组有巨大的提升,这一差异是由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所产生的。
(1)本研究选取的传统武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有效的。
(2)实施传统武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验组在训练后其核心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表明传统武术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具有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黎涌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28):19-29.
[2]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4):218-220.
[3]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9).
[4]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1).
[5]彭云钊.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院学报,2009,3(25):62-65.
[6]栗胜夫.少林拳珍诀秘要[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01.
[7]少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8]王菊蓉.王子平拳术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
作者简介:李冬奎(1974-),男,汉,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