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春红
(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107 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与分析
龚春红1,2
(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摘要:目的 对咸宁市中心医院近3年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查找其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咸宁市中心医院2012—2014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2014年咸宁市中心医院输血共12248 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107例,发生率为0.87%。在各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发生的不良反应41例,发生率为0.91% ,输注血浆发生不良反应45例,发生率为0.85%;输注浓缩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4.17%;输注冷沉淀发生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为0.13%。输注冰冻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85%,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血(P<0.05)。不同输血反应类型情况分别为:过敏反应85例,发生率为79.44% ;发热反应20例,为18.69%;其他2例,发生率为1.87%;无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加强临床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原因分析
输血是临床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但输血存在潜在风险,因为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及血型系统的多样性,常常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本院近年十分重视输血安全,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收集整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2—2014 年发生的输血总人次为12248例,输注悬浮红细胞4482 例,冰冻血浆5304例, 浓缩血小板144例,冷沉淀 2303 例,洗涤红细胞15 例。临床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为107例。
1.2资料收集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我们制订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血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由经治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送达输血科, 输血科员工随即将回报单信息录入电脑系统保存,输血科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医务部上报相关数据。
1.3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发热反应判断标准: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 h内体温升高 ≥1℃,并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患者除发热外,可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出汗、皮肤潮红等症状;过敏反应的判断标准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多个样本率比较,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比较2012—2014 年本院输血共12248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107例,发生率为0.87%。主要为变态过敏反应85例(79.44%);发热反应20例(18.69% );其他2例(1.87%),包括输血后紫癜、循环负荷过重、输注无效等。10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曾经有过输血史患者为35例,输注悬浮红细胞41例不良反应中有过输血史患者为12例,输注冰冻血浆45例不良反应中有过输血史为18例,输注冷沉淀1例不良反应和输注血小板4例不良反应的患者都曾经有过输血史。具体情况见表1。
2.2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比较在12248例中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4482 例,不良反应41 例,发生率0.91%;输注冰冻血浆5304例,不良反应45例,发生率0.85%;输注血小板144例,不良反应6 例,发生率4.17%;冷沉淀输注2303 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0.13%;输注洗涤红细胞未发现不良输血反应回报。输注冰冻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85%,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血(P<0.05)。
2.3输血不良反应相关临床用血科室比较外科输血4891例,不良反应78例;内科输血4276例,不良反应23例;妇产科输血1054,不良反应4例;儿科输血1709例,不良反应1例;其他科输血318例,不良反应1例。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2012~2014年不同类型输血反应比较n(%)
表2 2012~2014年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血科室分布情况
3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新的无法用原有疾病来解释,而是因为输血引起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免疫性输血反应是因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合引起的,不同个体的输血及血型不合会导致免疫性输血反应,不能达到血型完全配合性的输血是导致临床免疫性输血反应严重的主要原因,包括:ABO血型不容、Rh血型不相容、其他血型系统不相容引起的溶血等。开展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特异性鉴定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反应阴性的即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血液成分输注,可显著提高输血疗效。采用抗体筛选与交叉配合试验可提高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血型相容性的输血水平,可显著降低免疫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指因输入低渗液体、输入经过低温或高温或机械操作等原因破坏的红细胞而引起的反应。包括:因血制品污染导致的高热、感染性休克、皮肤黏膜充血;循环超负荷导致突然呼吸困难、头痛、血压升高,甚至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因理化因素破坏而发生的溶血反应;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钠中毒,输血相关传染病等。
通过对本院近3年的不良反应情况调查与回顾性分析,本院整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87%,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 2014年出现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2012年存在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的情况较严重,由于有些临床医护人员将一些较轻输血不良反应与原发疾病混淆, 导致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被忽略未回报;②2013年由于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认识遂渐提高,同时临床医护人员也提高了对较轻的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回报率明显增多。201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合理用血和输血指征掌握较好,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输注, 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②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减少了由于技术原因或工作失误造成的输血不良事件。
本研究显示,不同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也有差异,主要类型为过敏反应(77.9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9.12%),其他反应(包括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2.94%),与国内文献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基本吻合,均显示过敏反应在输血不良反应比例中最高。当多次或反复输血时,刺激受血者的抗-IgA 抗体,再次输血时产生血浆蛋白质免疫反应,就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新鲜冰冻血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会产生输血后不良反应,特别是在败血症或外伤患者中。在制备与贮存过程中,白细胞活化将产生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还有些过敏体质患者遇到过敏原时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新鲜冰冻血浆在输注前应该询问患者输血史与过敏史。除过敏反应外,发热反应发生率也是较高。发热反应主要由血液中的粒细胞引起,与输血史、妊娠史密切相关。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发热反应是较常见的一种反应,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多发生于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的妇女,以及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的患者。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能明显减少输血发生的不良反应,导致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减少。
本次研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17%),其次为去白悬浮红细胞(占0.91%),再次为冰冻血浆(占0.85%)。血小板输血反应一般表现为寒战、发热、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更为严重的可以表现为输血后紫癜。当输注血小板后出现输血反应时,应在辨别是否存在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同时迅速检测HLA与HPA抗体,以区分是否为免疫性抗体导致。也要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择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两者均能相配合的供体血小板进行输注,能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血小板疗效。去白悬浮红细胞临床输注量最大,但其所占输血反应的比例却较高,值得重点关注,可能是由于输注的去白悬浮红细胞中去白细胞成分不彻底所致,应该提高红细胞中去白技术。血浆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接受供血者为过敏体质血液的患者,也易发生输血反应,所以应该尽量减少血浆的输注,采用血浆代替品。
经统计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以外科居多占72.89%(78/107)。 手术科室与输血量教大及输注成分种类多有关;而非手术科室由于多选择少白及辐照的血液成分,所以虽然用血量多但是输血反应较少。儿科发生输血反应率低,并且已发生的输血反应很少是严重的,没有1例有致命危险,原因是新生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不成熟。
为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应加强临床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把输血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输血安全监控的主要内容,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同时大力提倡自体输血是今后输血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尽量使用血液替代品,从总体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输血是一项行之有效且具有较高风险的治疗措施,输血科员工应严格遵守有关输血管理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 努力提高输血前的检测能力, 同时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合作,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号
[2]蔡听,杜跃耀,陈勤奋.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5):576
[3]徐文皓,李志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中国输血杂志,2002,15(5):368
[4]李新建.2009~2012年安阳市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状况[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149
[5]钟月华.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输血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8):863
[6]鲁晓茸,陈乐幸.自体与异体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92
(收稿日期:2015-08-23)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5.06.0512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5)06-0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