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芳
(赤壁市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赤壁 437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白斑的效果观察
魏芳
(赤壁市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赤壁 437300)
摘要: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白斑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8例口腔白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仅使用西医常规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2.3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口腔白斑,安全、快速且效果好,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白斑;中西医结合;联合疗法
口腔疾病是外界病原侵入口腔、牙颌面发育不正常或者全身疾病等因素所导致的病理现象,患者主要为中老年男性,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大多数发生于口腔黏膜上,并多呈灰白色或白色的斑块状,从而导致角化性病变的损害[1,2]。口腔内部各部黏膜都有可能发生口腔白斑病,其中颊、舌部为主要患病部位。我院对口腔白斑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口腔白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20岁,平均(37.89±9.13)岁;超过5年吸烟史的患者12例;其中口腔黏膜白斑病状呈斑块状的患者9例,颗粒状7例,皱纹纸状8例,溃疡状5例,疣状5例;白斑患处分布在舌背16例,舌缘8例,脸颊部位5例,唇附近部位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最大为74岁,最小22岁,平均(36.39±8.96)岁;其中口腔黏膜白斑病呈斑块状的患者为10例,颗粒状5例,皱纹纸状7例,溃疡状8例,疣状4例;白斑患处分布在舌背的有15例,舌缘6例,脸颊部位7例,唇附近部位6例。两组患者在90天内均未进行其它治疗,且无药物过敏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药物疗法。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转移因子胶囊(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4)。平均每次服用剂量为6mg,每天服用3次。整个治疗过程持续3个月,并于治疗后对患者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疗法。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63)。平均每次服用剂量为10ml,每天服用3次。治疗持续3个月,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病况。
另外,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吸烟、不喝酒、不食用辛辣食品,保证充足睡眠,防止任何对治疗产生消极影响的刺激因素。
1.3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指标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指口腔白斑消退超过50%;有效指口腔白斑消退20%~50%;无效指口腔白斑仅消退20%以下或无消退。
2结果
经过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2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口腔白斑的产生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叶酸缺乏;②缺铁性贫血;③缺乏维生素A导致上皮过度角化;④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⑤吸烟,烟产生的热以及尼古丁刺激黏膜。国内外虽然已经对白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多项研究,但其具体病因仍不明确。主要概括为外来的因素以及机体内在的素质。有些人发病为外在的刺激因素导致,有些人发病与自身机体的素质因素有关。因此,治疗口腔白斑需考虑各方面因素。目前,治疗口腔白斑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服用疗法、药物外敷疗法、饮食疗法以及手术疗法等。其中,以药物服用疗法最为常见。
转移因子胶囊属于消化系统药物,同时也是免疫增强剂,其主要由多肽、多核苷酸以及氨基酸等构成,具有抵抗病毒性感染以及霉菌性细胞感染的功效,适用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带状孢疹等病症。血府逐瘀口服液为中药提炼药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以及生地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以及行气止痛的疗效,多用于治疗头痛、内热、瘀血内阻等病症。从本研究的结果可知,使用西医常规的药物疗法,即服用转移因子胶囊能改善患者口腔白斑病症。然而,在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方法,即给予患者加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其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医疗法。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联合疗法对口腔白斑病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了患者口腔白斑症状,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扬.口腔白斑治疗的研究进展术.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4):251
[2]付荣刚.口腔白斑病的临床诊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0):165
[3]邵轩,蔡锐,卢芳国.口腔非均质颗粒状白斑的中医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179
[4]申德山.口腔粘膜白斑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2,9(21):87
[5]潘彩霞,李向阳,郑忠魁.口腔黏膜白斑94例的临床探讨分析.实用诊疗,2014,4(6):41
(收稿日期:2015-06-23)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5.06.0500
中图分类号:R78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5)06-0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