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承载着提高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承载着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职责。而国民经济的建设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层次和质量。高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热衷于学历及证书教育。而职业教育远远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用工单位的要求和需要才其最终目的。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走产学合作之路,产学合作教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1]。
1 产学合作的意义
产学合作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各自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课堂上所传授的间接知识与企业现场直接获得的实践经验能力相结合,基本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要求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随着企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骨干。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若不重视技术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将难以提高其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而高等工程教育要求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果没有工程实践的锻炼,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产学合作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优势,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社会,结合经济建设。
2 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2.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虽有与企业合作的愿望,但在实际操作时,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另一方面,企业虽也早已意识到职业性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高技术人才也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从而导致其缺乏主动性。因此,双方都应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主动营造双方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合作。
学院可以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聘请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召开座谈会,通过听取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其对人才的能力和知识构架的要求,来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调整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
2.2 更新合作理念,调动积极性 [4]
企业是受益者,它应意识到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从而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产,更新其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更加生动,教法更加灵活,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则可改善其教学环境及办学条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是产学合作的主体,因此实现产学合作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乐于参加,主动参与,才能出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才交流市场也逐步完善,学生毕业后可以进行双向选择来决定去向。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现在的就业形势,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产学合作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产学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合作双赢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拓展合作渠道,展开全方位合作,从而实现校企双赢。我们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量身定做”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采用合作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社会市场及企业的需要,实现学校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的“双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及人员培训等:企
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实习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