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前程
辽宁省种子管理局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都有病虫害发生,是病虫害较多的蔬菜作物之一。掌握好病虫害防治原则可以预防病虫害发生,提高防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栽培茬口不同,选择适宜该茬口的品种中较抗病的品种。 首先品种要适合栽培茬口要求,冬春季保护地栽培要选择耐低温弱光能力强、抗病性好的品种,如:津优35、中农26、博美69-2 等;夏秋季节露地栽培要选择抗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病害的高抗、多抗品种,如:绿园4 号、中农16 号、津优48 等。
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延迟、减少或防止病害的发生。如:栽培场所的消毒、种子的消毒;培育壮苗;嫁接育苗;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单行栽培加强通风透光;创造适温低湿的条件;及时去除病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以通顶风为主,禁止通地角风;温室底角加设防寒沟等。
要治早、治小、治了。 病虫害要早发现,趁病害较轻时进行治疗,治疗要彻底,通过多次施药控制住病虫害。 一般温室前屋面地脚处是病害先发生的地方,农事操作时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防治。 冬春季节育苗容易发生黑星病,苗期要及时观察幼苗心叶是否发病,生长点是否正常。 春季冷棚定植后容易发生疫病,要在定植前提前喷药防治。 虫害防治要提前到苗期和定植前。 苗期要及时防治蚜虫、潜叶蝇等虫害;定植前要对栽培场所消毒杀虫。
掌握病虫害症状及治疗的药品。病虫害诊断时首先要区分是生理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一般具有普遍性、一致性等特点,无菌丝、无菌脓等。而侵染性病害一般都是点、片状发生,然后向四周扩散,多可见菌脓、菌丝等。对侵染性病害要选用合适的药剂防治;对生理性病害则要针对病因,通过温、光、水、气、肥的增减,改变环境因子条件,控制病害发生。
确定了是侵染性病害后,要进一步诊断是真菌病害、细菌性病害还是病毒病。 病毒病一般好发于夏秋季节,虫害严重时该病发展较快。 症状上病毒病一般植株生长矮小、叶片扭曲变形,形成蕨叶、花叶等。 病毒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防控好害虫。细菌性病害湿度大时可见白色菌脓,干燥后有白色痕迹。 细菌性病害有时有腐烂味。 细菌性病害防治除了降湿外,常用农药有春雷霉素及铜制剂。 真菌性病害一般可见菌核、菌丝等,防治时常用农药有:百菌清、阿米西达、多菌灵等。
生理病害应以预防为主, 控制好温室环境条件,创造适宜黄瓜生育的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及营养条件。 温度上要采用四段变温管理,防治夜温过低发生泡泡叶,夜温过高徒长、化瓜。光照管理在冬春季节要尽量增加光照,可采用反光幕、补光灯等设施;夏秋季节可在中午用遮阳网或棚膜喷用立凉适当遮光。水分管理中在蹲苗期要控制浇水、防止徒长。
掌握病虫害发病规律, 如灰霉病主要侵染花瓣,其次是柱头、小果实,防治其要提前到花期喷药,重点喷花瓣和幼瓜;霜霉、白粉等病,叶片正反面都可发病,喷药时叶正背面都要打药;黑星病苗期就易发生,可侵染幼苗生长点,防治时要提前到子叶期;病毒病是系统侵染病害,以蚜虫、白粉虱传播为主,防治时要注意防治苗期虫害;菌核病在秋冬季栽培,高湿低温条件下容易发病, 秋季栽培要在温度转低后提前防治;疫病在春冷棚定植后容易发生,可在定植前提前喷施氟吗锰锌防治; 靶斑病病原孢子飘散全棚空间,最好采用弥雾或烟熏来防治。
科学混用农药可提高药效, 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但混用不当,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药害。混用农药时要掌握以下原则:同类性质(在水中酸碱性) 的农药才能混用, 中性农药与酸性的可混用,一些农药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喷药时雾滴要小、植株的重点部位要喷到,以叶片布满细小药滴、不聚集形成药液流为原则。 不要总用一种农药,要选用不同成分农药交替使用。 注意有些农药虽然名称不同,但成分相同,如:百菌清和达科宁。 一般病害每6~7 天喷药1 次,连用3 次;虫害每10~15 天喷1 次,连用3~4 次。喷药时要选晴天进行,一般应在植株露水散去后用药。温度高时药液浓度应适当低些,小苗、开花期喷药量要小一些,以免产生药害。
要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防治方法。物理防治中常用的有张挂黄蓝板诱杀害虫,通风口覆盖防虫网防止外界害虫进入,高温闷棚,干热种子灭菌等;生物防治方法有采用生物农药, 放养害虫天敌等方法;生态防治有调整植株微生态环境,喷施2%小苏打500 倍液制造偏碱性环境,抑止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药品,不能选用限用、禁用、“三无”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原则和标准。产品采收上市要严格按照相关农药安全隔离期采摘。 保障产品安全。
同时还要保证施药人员安全。施药过程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塑料手套、风镜等保护裸露部位,避免皮肤、眼睛等接触药液,如果打药过程出现恶心、头晕等现象,应立刻停止打药,如果症状较重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