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
忻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忻州市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截止 2013年底,蔬菜种植面积 22.6万亩,其中,设施农业种植面积 7.9万亩,设施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民增收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水节肥技术,具有省工、省地、增产、增效等优点,在我市得到积极推广应用并被农户普遍认可。
近几年来,特别是 2009年以来,忻州市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呈快速发展态势。在番茄、黄瓜、青椒、甜瓜等作物上形成规模化种植。对全市18个设施农业示范点调查统计,实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比常规技术平均亩节水86立方米,节水率为28.2%,亩节水成本为43元;亩节肥(纯养分)26.8千克/亩,节肥率为22.3%,亩节肥成本为176.6元;亩节约农药投资27.4%,亩节药成本为86元;亩节省劳动用工 2~5个/亩,节省投资200~300元;作物亩产提高315~1819千克,增产率为11.5%~23.6%,增加收入1253~4321元/亩;2013年水肥一体化技术全市推广面积10480亩,平均亩增产976千克,亩增收2440元,亩节支增效656元,合计节本增效687.5万元,增加收入2557.1万元。
过去多年,由于农民为了追求高效益,设施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比普通露地种植高,化学肥料的不科学使用,传统的漫灌、畦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已经导致土壤板结、盐分积累、盐渍化程度明显加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充分合理利用水、肥资源的同时,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得以提升,成为我市建设高产高效农业的主推技术,成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我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农业示范推广应用时间较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有一定经验积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我市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种植作物品种不统一,发展规模小,在实施集中连片时工作量较大,存在一定的困难,水肥一体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性还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一次性投入高,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没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扶持,难以大面积推广,使农业灌溉费用中水资源本身的价格偏低,甚至没有体现,低水价或零水价难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水肥一体化设备由于养护不力易导致喷头堵塞,损坏的喷头及配套配件不全,不能及时更换,影响使用效果,灌溉施肥设备精确度低,配套性差,例如在实际使用时通用毛管分布,不能适应不同作物的种植密度。
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对较复杂,在某些示范推广中,由于系统设计、设备选用等问题,造成了灌溉施肥系统效益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使技术推广中灌溉技术与施肥技术脱离,多数情况下依据人为经验进行管理,特别是施肥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农业技术人员对灌溉施肥实际应用研究少,农民在施肥灌溉时缺乏相关的知识,再加没有专业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水肥一体化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推广普及中增加了许多困难。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以水肥耦合为基础的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作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该技术推广可促进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带动多环节多产业的发展,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加大政策支持与宣传引导。各级政府重视支持这项工作的发展,加大资金整合与社会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建立节水激励、补偿等较为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
(2)注重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技术模式下作物灌溉施肥制度、技术应用综合效果评价方法等,通过技术规范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3)加强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培训。建议农业院校把水肥一体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列入教学内容,开设专门课程,培养出高端人才;加大对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和应用技术的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应用能力。
(4)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向着标准规范化生产。水肥一体化设备生产和服务提供商,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研制与开发适用性、普及性、低价位的新型器材;解决废弃器材回收再利用问题,进一步降低成本。
(5)鼓励适度的土地规模化经营。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引入市场机制,把经营分散、效益差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合作社化、家庭农场化等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