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渊
乌兰察布市种子管理站
乌兰察布市作为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几代人都为之付出了艰辛和探索。 特别是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西部地区“要把小土豆办成大产业”的指示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邻首都门户张家口,西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南倚煤都大同,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104 公里。 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距中国北方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 公里,区位十分优越。境内京包、集二、集通、丰准、集张五条铁路贯穿全市, 110、208 国道以及G6 和G55 号高速公路在集宁纵横交会,交通十分便捷。市委、政府所在地集宁区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全市辖11 个旗县市区(1 区、1 市、4 旗、5 县)和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总人口287 万,农牧业人口214万。 全市总面积5.5 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0 万亩。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为1600~2100 米;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低,年平均积温2248℃,年平均气温4℃,1 月最低,7 月最高,无霜期95~145 天,无霜期终日5 月下旬,初霜多为9 月中旬;空气干燥,全年降水少而集中,全市年降水量250~430 毫米,平均365毫米,主要集中在7、8、9 月,年蒸发量在2600 毫米;土壤多为沙壤土,土质疏松。
全市马铃薯的总播面积为378.7 万亩其中:喷灌圈总数是1004 个,41.3 万亩,滴灌面积67.5 万亩,马铃薯的总储能力是189.5 万吨,总加工能力是125 万吨。 2012 年,马铃薯的总产量是356.5 万吨,已销售132.1 万吨,实际加工58.9 万吨,储藏待销的有39.4万吨, 销售量占到总产量的50%, 自食留种占到25%,加工量占到25%,秋季的平均市场价格是0.5~0.6 元/斤,现在逐步走高至0.7~0.8 元/斤,从目前看今年的销售是不成问题(特别是彩薯4 元/斤)。
全市共有马铃薯生产温室971 亩,网室2747 亩,产微型薯30260 万粒; 产原原种3503 吨; 有原种田4.8 万亩,生产种薯9.5 万吨;有一级种薯田28 万亩,生产种薯49 万吨。 主要品种有克新一号、夏波蒂、费乌瑞特、后旗红。克新一号占80%,其它20%。全市共有15 家种薯企业,注册资本5000 万元的有3 家,500万元的2 家,其余注册资金为100 万元。 生产微型薯2.3 亿万粒,原种6.7 万吨,一级种14.5 万吨。 储藏能力17.7 万吨。 现在的情况是微型薯全部储存未销售,原种也未销,一级种销3.2 万吨。 按这个库存量,大致能种10 万亩原种田,其余能满足360 万亩种植需求。马铃薯种植已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而且效益相对比较高。 同样的旱地每亩产小麦300 斤,产马铃薯1200斤(小麦1 元/斤, 马铃薯0.5 元/斤) 每亩产值相差200~300 元。
1.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土地闲置多。 据调查60 岁以上的占60%,40~60 岁的占30%,40 岁以下的占10%。
2.膜下滴灌补贴到位不及时,耽误农时。 补贴不连续影响种植面积。
3.良种补贴面积小,农机具补贴指标少。
4.种薯繁育基础设施薄弱,企业生产设施与生产水平差异较大,质量控制水平较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优质种薯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不高良种繁育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5.种薯质量把关不严,代数不清。
6.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散、资金不雄厚、生产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技术服务不完善,产业聚集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积累有限,标准化、规范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研发、创新、抵御风险能力弱。
7.加工企业少,仓储能力小。
8.项目多头实施,造成工程质量差。 如马铃薯膜下滴灌的实施单位有:水利、农机、农牧、财政。
9.科技服务没有专项资金。
10.新品种的研发、选育能力差。
11.种薯市场还不规范。 无证生产经营现象较普遍,生产多处于无序、自发,种薯质量参差不齐,生产上使用的种薯级别不清,市场上以商品薯冒充种薯或以次充好的坑农害农问题时有发生。
根据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打造“马铃薯之都”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发展,合理流转土地,促进集约化经营。
2.积极争取马铃薯良种补贴、扩大面积、提高马铃薯单产和质量,增加效益。 积极争取农机具补贴指标,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种植水平。
3.鼓励大型种薯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整合小型种薯企业,使种薯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增加种薯产量,提高种薯质量。
4.加强种子企业自检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种子监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抽检力度,严格鉴定种子代数,把好种薯质量关,提高新品种研发和选育能力。
5.惠农政策的补贴面应扩大,如肥料补贴、膜下滴灌的毛管补贴等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出效益。据调查测算肥料可以使马铃薯的增产潜力提高40%。 膜下滴灌如果不连续性补贴,只种一年就结束了(毛管140~160 元/亩)。
6. 积极引进加工龙头企业或者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的加工能力, 积极引进或建立马铃薯仓储物流公司,形成产地批发市场。
7.一切惠农政策的各项补贴应及时到位,不误农时。 如马铃薯的播种在5 月初和5 月底就不一样,不论产量和品质都是不同的,特别是滴灌管子到位后已接近6 月份,播种受影响。
8. 科技服务应设立专项资金, 使科技服务有手段,科技人员有积极性。同时科技投入还应转变方式,不局限于培训,应向市场营销、仓储等物化方面转变。
9.在全市范围内应加大“后旗红”的推广种植面积。 现在“后旗红”的知名度高、品质好、价格高,一直没低于1.92 元/千克。
10.应设立种植业风险基金,为种植户分担市场风险,同时应扩大农业保险的投保范围。
11.农业项目的实施应突出主体,避免多头实施,影响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