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又充分反映时代精神, 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条件下, 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没有解决或没解决好的新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生产力、文化与人民的根本利益间形成了完整的理论逻辑与可行的实践框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架构;逻辑
历史及现实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为党执政治国的核心指导思想,因而对其理论架构和实践进行逻辑上的解析,无疑是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本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自身建设而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指南。但在理论逻辑与实践架构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党建范畴,而成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这关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个重要方面,体现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
在理论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它的灵魂;在实践上,它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对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对现当代政治、历史进行了宏观考察、概括和抽象,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创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在内涵上的表现如图1。
图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框架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者有机互动,相互促进、制约、影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落后文化不断消匿)的过程,就是历史主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满足程度变化的历史。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骨架。从宏观上说,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无不是旧上层建筑、旧文化难以容纳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阶层或阶级融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推翻的过程;新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从微观上看,每一个社会类型内的不同朝代或政府兴替,也是如此。
“三个代表”的内在逻辑表现在纵横两条有关实践的指导性轴线上。纵线上,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文化由低级到高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和实现随着这一趋势不断向正方向变化的过程。这个路线是人类已有历史有机组合的主轴。横线上,在同一社会形态内,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阶段,社会发展总体上是沿着“生产力—文化—利益分配(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实现和满足度)—生产力”轨迹运行。其中,生产力是发展文化、实现利益的基础性条件;先进文化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内在驱动和凝聚作用,从而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相反,落后的文化阻碍生产力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耗散力,不利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利益分配则是不同阶层利益实现和满足的关键,它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物质财富的数量和质量、文化状况。由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能否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则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开发、先进文化的创造。因此,他们的利益满足度和实现度,经常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政府或朝代的兴替[2]。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社会的先进与落后,实质就表现为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力量的对比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个方面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不能维护甚至是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时,就会伤及人民福祉和阻碍生产力进步,传导性地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发育;畸形或落后的文化如果占据社会舆论的主导阵地,必然会反过头来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会形成利益、生产力、文化三者之间交叉互动的矛盾,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直至利益、生产力、文化三者的共同主体——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既有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造或推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上层建筑,才能达到新的社会关系平衡,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强调“利益动力”,进而强调历史向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方向演进,从深层次上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宏观框架上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南。
当代中国发展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逻辑运行的。因而,深刻理解这种逻辑,无疑是在实践中去谋划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为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范式选择。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重要里程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对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说的精要进行合理地继承,为了适应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竞争趋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国情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推进理论代谢,创新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运行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大体上较为直观地表现为中国“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矛盾几方面,与19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图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运行规律模式
从自我调适能力与对社会整体规约功能看,第一,根据国际与国内政治的经济状况及矛盾变化趋势,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阶段性策略上不断完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机制,调整经济结构与利益分配规则,促进政治结构与机制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提升经济质量、增加经济总量,引导民主增量的良性积累,从而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自我修正和发展,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扩大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综合幸福指数。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约着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和服务宗旨上,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规定了整个社会体系运行围绕着一个轴心——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挖掘和提高生产力来加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以此来奠定和谐社会的雄厚基础;其次,在制度保障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整个社会经济基础上确立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济成分的国家统治地位,保障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根基[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沿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展,并指导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发展过程,是动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合的结果。这一动态过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核心,推进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实践,规制着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相互影响,并在“不协调—协调—不协调”这样的联动关系链中,进行优化与改革,实现螺旋式演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矛盾,逐渐反馈到实践主体的思想,促使人们矫正过往并去前瞻地设计社会发展的未来实践,这必然要求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去进一步发展作为国家指导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现理论再创新,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进步,达到人民和谐幸福的境界。
从结构层次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按照其基本结构相对静止与具体实践相对运动的动静彼此作用的发展轨迹而运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个阶段性创新成果都包含着“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两个中国社会发展架构的关键支柱。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结构、机制与实践”与作为经济基础的“经济结构、机制与实践”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实践中两者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核,规约着支柱,决定其性质、发展目标,确定着其所服务的对象,并引导该两大支柱的运行方向及路径选择。
从体系层次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段性建设核心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围绕这个核心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骨架,并在一定动力驱使下有机运行。其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关乎中国问题产生的国际矛盾与中国社会自身矛盾相互交织形成的合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始终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承袭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改革与更新能力,决定了它能反馈并驾驭社会问题与新生矛盾,从而矫正与规划整个社会实践,使之达到阶段性平衡发展与稳定进步,发挥着核心指南与稳定器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交融的广度与深度日益拓展。中国发展壮大过程及其产生的问题与世界也随之日益关系紧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及其未来发展[4]。中国问题与国际矛盾相互渗透、日趋关联,从正面与反面、内因与外因多方面的多角度牵动着中国进步,彼此影响着双方的运行轨迹。这客观上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演进的一种动力源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最新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必须关注国内外现实挑战,并为之设计应对之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识与领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里程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是对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对全民普及的重要方法与可行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重要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秉承着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真理观上承袭并丰富了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围绕着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将生产力、人与文化三大要素进行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构建,并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彼此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在实践上,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因地因时革新,进行自我调整与优化——再创新,与时俱进地调节社会运行。它所形成的指导实践的运行框架,也具有自我调适的功能,鲜活地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华,一脉相承地展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伟大生命力。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 孙政军.“三个代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J].学习月刊,2012(10):40-41.
[3]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1(2):47-50.
[4] 李美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65-68.
(责任编辑:沈建新)
On the Logic of Thoughts of Three Representiv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Marxism Chinization
CAI Ruiy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Marx Lenin doctrine,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ful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age,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is another historical leap of Marxism Chinese Marx.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stage, answer, under a new tas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faces two big historic task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t party no new problem solved or not.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rm the logic relationship 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omplete productivity, culture and peopl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theoretical system; logics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2003
2014-11-12
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B266);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1MLB004)
蔡瑞艳(1972-),女,安徽淮南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16
A
1671-5322(2015)0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