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河 李宏卫 严成文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广东广州 510080)
广东台山地区复式基性岩脉特征分析
■张献河 李宏卫 严成文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广东广州 510080)
本文以野外现场调查为基础,介绍了广东台山地区所发现的复式基性岩脉的野外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产状与化学成分、稀土含量和分布曲线推断,早期基性岩脉与区内花岗岩岩浆存在密切关系,很有可能源自同期岩浆的底部偏中基性成分部位,而晚期基性岩脉则来自更深的部位。
广东台山复式基性岩脉地质地球化学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和新会两地以古兜山界分隔,区域内出露大片花岗岩类,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俗称古兜山复式岩体。其主体岩性为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中生代晚侏罗世。野外调查发现,花岗岩体中常见基性岩脉侵入,本文以台山坂潭水库尾所见的复式基性岩脉为例,揭露其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
复式基性岩脉出露于广东台山坂潭水库尾,小溪河床边(点位:E112°54′18.1″;N22°11′03.4″),由于水流冲刷,露头较好,岩石较新鲜。地表可见出露两期基性岩,呈近于平行的多条脉体产出,宽度不等,一般约30cm,最宽者可见近3m。脉体总体走向约NE60°,倾向330°,倾角60-80°,岩石新鲜。从颜色和产状可以将此处所见的基性岩脉分为两期,晚期颜色较深,为灰黑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早期为深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二者截然接触处。它们侵入的围岩为主体为中粗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基性岩脉与花岗岩截然接触,边界常见呈“Z”字型锯齿状边界。局部可见基性岩脉将花岗岩分割成岩块,呈破网状包裹岩体。表明基性岩脉沿早期张性破裂体系侵入。该露头上还见发育一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同样以脉岩形态侵入于上述围岩当中(图1)。
图1 复式花岗岩及复式中基性岩脉露头接触关系
本次调查对两期花岗岩和复式基性岩脉都分别采集了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样品。经过化学分析(花岗岩与基性岩脉的化学成分见表1),早期中基性岩脉的SiO2含量为54.2%,晚期中基性岩脉的SiO2含量则是59.0%,成分相当于辉长闪长玢岩及闪长玢岩,证实了它们之间的复式岩脉的关系。
表1 基性岩脉与花岗岩主量元素表(含量单位为%)
表2 基性岩脉与花岗岩稀土元素表(含量单位为10-6)
图2 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
分布。
目前对复式岩体稀土演化的研究表明,多次熔融造成晚期岩浆层上方的轻稀土亏损强烈,LREE/HREE比值低于早期岩体,配分曲线常为海鸥型,Eu异常更加显著。
结合产状与化学成分、稀土含量和分布曲线推断,两期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应该是一致的,而中基性岩脉与花岗岩岩浆存在密切关系,很有可能源自同期岩浆的底部偏中基性成分部位,晚期岩脉则来自更深的部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东1:5万单水口镇、三江、台山县、斗门镇幅区调”项目成果,子项目编号为:12120113066000
[1]孙涛,周新民,陈培荣等.2003.南岭东段中生代强过铝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中国科学:D辑,33(12):1209~1219.
[2]陈国能等.2001.原地重熔及其地质效应.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0(3):95~ 99.
[3]陈国能等.2009.花岗岩成因--原地重熔与地壳演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5)-10-102-2
张献河(1983~),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