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

2015-02-23 23:18:47徐艳程孝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徐艳,程孝文

浅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

徐艳,程孝文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冲击,其主体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讨论文化主体性首先要了解文化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发现文化主体性在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目的是对文化主体性的保护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文化;主体性;文化传播;文化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文化上也面临着挑战,外国文化的涌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主体地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和巩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主体性的内涵和表现

对中国文化研究最突出的学者之一是费孝通,他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定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即对现代化的“自主的适应”。这种“适应”,既可以理解为发掘本土文化中与现代化规律相契合的要素,依据本土文化来重建现代化道路,也可以理解为在本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无法结合时,本土文化主动参与、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的环境和要求,在参与中重建自身文化[1]。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在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规律有结合点时,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文化的现代化重建,或者在二者不能结合时,使本土文化在主动参与、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的活动中进行重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由此可见,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众多著作中对主体进行了概括,即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文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觉性、创造性、自省性和传播性。

(一)文化自觉性

社会学者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3]清楚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文化自觉的首要要求,而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才会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因此,了解中国文化起源、形成和发展,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清“自己”与“他人”,树立文化的“自我意识”。其次,兼容和包容的学习态度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包容能力去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点,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提升中华文化的水平。

对于文化自觉来说,除了文化认同之外,文化自信也不可或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引以为傲。在世界文化日渐趋向多样性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对中华文化有信心,不骄不躁、沉着冷静,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自轻自贱也不狂妄自大。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的文化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4]。

(二)文化创造性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不断学习、研究、应用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创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不假思索地全部拿到今天来用,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对待文化传统,铭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有创造。

继承是创造的基础,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汲取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按照社会发展要求,融合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西结合,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忽视中国文化也就割断了中国的精神命脉。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传统文化,还要将其与现实文化紧密结合,使中国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创造。

(三)文化自省性

曾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曰:“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文化教育人们要学会自我反省,文化同样也具有自省性。文化的自省性即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现象的观察、反思和理性批判。自我观察是前提,通过各种文化现象的观察,进行总结和概括。自我反思是观察上升到批判的中介,归纳出本民族文化中的不足,正确认识与其他文化之间差距。理性批判是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析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中国文化的长足发展。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学院在众多国家中的设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传统文化并不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大脑,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善于反思,辩证看待“金玉”和“败絮”[5]。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文化走上中国文化的舞台,我们不仅要辩证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更应该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理性批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加强薄弱之处,改正错误之处。

(四)文化传播性

传播即是信息的分享和扩散,信息通常指消息,也可以是思想、观念、政策、意见或能量等。文化传播是在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将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信息,通过传播媒介传递给其他民族的过程。主要包括文化传播主体、内容和媒介。从文化本身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主动自觉学习和储存文化知识。文化的传播内容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传播媒介是联系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中介,传播媒介种类繁多,既包括了传播的途径,如计算机网络、电视、报纸等,也包括了从事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视台等。文化传播性提高了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可能性,大力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主体性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体意识淡薄及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都充当了文化开放和交流的推动力。每一个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同样具有两面性。从根本上说,它可以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但是它也对文化主体性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从生活中看,社会上出现了对外国节日的盲目跟风和推崇的现象,而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在我国有2 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意识,导致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文化的主体意识。那么,导致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在哪里?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不多且教育力度不够,而且除了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少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媒体对外来文化的大肆渲染,外来文化应接不暇,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使人们逐渐迷失了文化的主体意识;再次,过度重视经济发展,使得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长期偏向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

(二)自觉性的不足及原因

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缺乏,盲目崇外。近年来,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国外的文化充斥着中国市场,从文化市场的角度看,外国文化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中国文化所占有的比例相对来说就会越来越小;从关注的程度来说,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明显不足。外来文化作为新事物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特别是对国外的电视剧、电子产品等的关注度极高,有些年轻人并没有辩证地去看待外国文化中的精伪,而选择全部吸收。认为国外的任何东西都比中国的好,对外国文化盲目推崇。

二是文化自信过度,盲目排外。中国的经济实力带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对文化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小部分人存在文化过度自信的倾向,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对外国文化“一棍子打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省不够。过度文化自信也会忽视传统文化主体性的保护,自然认为其他民族不会也不敢觊觎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觉性的不足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文化价值观,认同国外文化,排斥中国文化,不会辩证、理性地分析中外文化,也不去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放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中国文化丧失主体地位。

(三)文化传播的不足及原因

首先是国外对中华文化的片面了解,文化传播受到阻碍。虽然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有所加强,但是国外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局限在中国的京剧、丝绸、瓷器、功夫等有限的文化符号上,对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一知半解。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不乏一些对中国抱有成见的国家,他们怀疑中国文化传播的意图,提防中国文化的传播,视中国为潜在的文化威胁。

其次,输入和输出的文化产品的问题。从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差额来看,外国文化产品的输入数量高于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数量;从输出的文化产品内容上看,文化产品的选材泛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且脱离了原型;从输出的文化产品的效果看,输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使得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翻译,由于语言障碍和翻译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外国翻译者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出发去翻译相关文化作品。由于中国文化深奥精微,翻译者很难精准地翻译;其次,西方输入者将中国文化定位为“他者”,在排外意识地影响下,利用西方文化的“主场”地位,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描绘中国文化产品的内涵,迫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服从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利用其优势地位把西方话语特点和思维方式强加给中国传统文化[6],同时也迫使中国文化接受这一现象。再次,我国文化输出的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简单而流于表面,不能满足外国对中国文化的期待;最后,没有严格把关外来文化产品的输入,相关部门对于外来文化产品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导致带有文化殖民色彩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三、基于保护文化主体性提出的建议

(一)重视和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觉性

教育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特点,对本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认识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区别。做到尊重他国文化,谦虚学习他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在其引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政府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使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最大限度的使用。

其次,学校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到实处。第一,选拨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的、高学历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并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知识功底扎实、创新力强、各方面素质优秀的科研人员。第二,组织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老师全面地发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在各学科课程的专业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尤其是理科学科,发掘各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科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第三,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校园里可以通过广播站定时播放古典音乐,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通过社团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在学校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和报告会,或者在传统节日里,由学校或者各个社团组织紧紧围绕节日主题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比如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书法展览会、模拟传统习俗的情境等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主动性,还能挖掘出传统文化节日的更多文化内涵[7]。

再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家庭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形成好秉性的关键因素。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人们从小就熟悉中国文化,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产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社会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也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奉献一份力量。在公共场所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文化教育的实践场所;社会媒体应多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宣传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同时引导广大民众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和尊重文化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监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状况,共同营造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良好文化环境。

(二)加强文化输入、输出的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产品交流的发展,也对文化产品的输入、输出及对文化产品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首先,相关文化部门应该严格把关所输入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制定文化产品的审核标准,对于渗透着西方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严格按照审查标准进行审查,禁止带有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色彩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严厉打击违反规定的行为。其次,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品质,在选材上提高层次,内容上深入挖掘,形成系统,竭力打造传统文化的精品。从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的定位,认真研究,挖掘和提炼其精髓。提升传统文化的输出层次,在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独特的风俗民情之外,还要在价值层面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让海外读者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认识中国。再次,充分重视翻译工作,培养一支以中国译者为主体,外国译者为辅助的或者中外译者合作的专业化翻译队伍,共同完成日益增多的中国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仅仅依靠翻译者的准确翻译还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其他方式,比如音像作品、孔子学院、网络等途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最后,完善文化产品输入、输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不合规定的中外文化产品依法严格处理,严厉打击文化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

[1]李友梅.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及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4]李爱仿.论文化自觉[J].学术交流,2011(12).

[5]孙晓燕.浅谈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认识[J].文化纵横,2012(3).

[6]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11(3).

[7]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8(2).

(编辑:张齐)

D613

A

1673-1999(2015)09-0131-03

徐艳(1990-),女,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23003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程孝文(1970-),男,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5-07-0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