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5-02-23 23:18:47
关键词:校园文化培育价值观

王 红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最新概括。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出席师生座谈会并发表了题为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细化的劳动分工导致社会各领域的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大,与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法制、开放的一般特征相对应,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权利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作为独立人格的人的最高权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等价交换、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才能有效地实施,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于是,社会强调个人的主体性,极力推崇独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强调利益至上、个体至上也容易诱发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没有复杂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社会的价值观表现出单一性和同质性,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至上等是社会最突出、最鲜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单一的社会价值观,那么,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快速转型则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结构的变化,到所有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以及发展模式的变化,都说明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化国家用了上百年所做的事情,即进行了社会基本结构的重大变革,进行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也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和人们的价值诉求,新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价值观开始了从一元向多元、从整体向个体、从精神向物质的转变。伴随着迅速转型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腐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生态环境破坏、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各种消极价值观也寻找到了滋生的土壤。总体而言,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

从国际背景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种文化互动更加开放,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碰撞在频度、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人们处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在多元文化体验的相互比较中重新考量本土文化的利益诉求、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来丰富与完善本土文化。然而,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教育资源与传播媒介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在文化中也占据了强势地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借助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向全球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从目前来看,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已经从各种渠道传入国内,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政治观念。“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已经被人们熟知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承载西方价值观的文化正以迅猛的势头对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进行解构。文化的渗透和操控,越发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侵略的手段,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当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3]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亚洲新兴经济体迅速作出响应,着手调整文化政策,把国家文化发展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韩国等国家和欧洲、香港、台湾等地区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软实力较量的主要推手。目前,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明确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抽去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式样,而绝不能成其为一种实力。”[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因而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弥合了种族、肤色、方言等自然因素的分隔,也超越了阶层、职业、宗教等社会层面的界线,通过它可以把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性

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意识培育工作,也是一场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那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首先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思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社会性即文化性,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文化就是人作为这种主体存在的方面”[6],“不是形而上学地解释人的本性,而是本身包括人的存在和发展形式的全部历史多样性的文化,说明人的世界与自然界的质的区别”[6]。每个个体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在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熏陶之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社会化及价值意识的建构主要是在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从个体价值观形成来看,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赋予人不同的感知形式和思维形式”[7],文化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文化感召和引导,使其倡导的价值观被人们所理解、认同并予以恪守,对人的言行产生直接的导向、匡正与约束作用;二是价值观渗透于一定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之中,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基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高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以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凝聚校内共识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校园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塑造其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文化建设具有统领作用。价值观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8]。它是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引领广大师生行为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也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品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会自发进入人们的头脑,指导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人们的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之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征,能够将价值观、道德原则等要素隐含在文化结构中,通过熏陶和启迪,对人的价值观起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教学管理、文化活动、实践教育、环境建设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渗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校园文化,借助校园文化这一载体进行培育和践行。

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更好地承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成效,提出一些看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创新

第一,以文化认同为目标,以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为指向培育校园文化。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自觉、自省与自信,是主体对其所归属的文化在意识、心理与行为层面的认可、偏爱与融入。文化认同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与外延,其核心是认同该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基础与思想旨归。“个体在接受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过程中,也是个体价值观自觉选择、辨别、认同的过程。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历程同时也是个体文化认同的历程。”[9]归属感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感受,也是一种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和确定感。归属感基于一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认同高度统一。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基于校园文化,帮助个体参与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创造,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认同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

如何做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呢?首先,挖掘本校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蕴涵大学精神的建筑或标志等物质文化,到校训、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再到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制度文化都要彰显同一个内涵,不相互脱节、不相互抵触;各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统一风格,整合资源,注重传承,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其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学生只有认可、钟爱和赞同其所归属的学校,同时主观意识到被学校接受、包容与肯定,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自信,形成自觉,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欣然接受、主动内化。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诉求,帮助学生成长,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要培育校园文化与弘扬学校传统相结合。弘扬学校传统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认同学校,认同学校的文化气质。因此,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军训、校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力宣传学校的历史文化、发展动向与未来蓝图,凝聚与构建学校的精神灵魂、核心价值与教育特色。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其中,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受情景感染,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第三,利用自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信息社会,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时代”已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与运用,使资讯的获取与发布变得轻而易举。只要懂得简单的手机和电脑信息发布操作,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查看各种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种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充满活力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运行模式、诙谐的话语表达与大学生的思维相契合,迅速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和信息获取方式,深深融入到生活和思维之中,改变着他们的交往和生活方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冲击着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宣传工作除了充分依托校报、广播站、新闻网、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平台外,还要积极搭建官方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学校的重要通知和重大活动信息,并组建专业团队做好更新与维护。运用新媒体宣传,一是创新信息报道形式,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打破交流的藩篱,缩短沟通距离,寓教于乐;二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层面,还应在价值评断、价值引导等方面重点发展,满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升影响力;三是推出知名教师的微博、微信,利用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现象。

第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突出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要贯穿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新面貌,感受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找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契合点,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2012-11-17.

[2]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7.

[3]约瑟夫·奈.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M].北京:中华书局,2013:5.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6]弗·让·凯勒.文化的本质与历程[M].陈文江,吴骏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2.

[7]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88.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9]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