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洁,李有为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对设计类专业构成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付洁,李有为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构成已成为国内各类设计专业的重要必修课,但因为大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太多的的设计知识,他们在理解和接受上都存在很大难度,很多教构成的老师本身对构成及所教的专业缺少研究,所以学生做出来的作业也大多为参照的结果。通过对现行几种主要类型的教材进行分析,结合现在大学生和基础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构成教学中的实训安排做一些提议,寄希望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实训;作业;展示交流
教材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对师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学生和老师。因为构成是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所以构成的教材层出不穷,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出现,有的高校则是用自己的自编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注重原创性而而缺少了形式美的阐述
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教材都是从点、线、面的形态构成开始讲起,举一些案例,然后辅之以练习。有的特别强调作业的形式,以从作业实训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如中国美术学院王雪青教授所编著的二维设计、三维设计作业与实际专业紧密结合,案例很新,但文字介绍很少,尤其对于形式美的介绍少有谈及[1]。这就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当中,只知道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构成课的时间限制,一般没有把这些图形训练与最后的设计相结合,对于美院这一整体设计氛围比较好的校园里的学生来说比较能接受,或者如果老师对于这些训练的最终目标有所了解,则可以做出相应的补充,效果会很好。但对于一般综合性大学设计专业学生及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讲,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状态是很难的。
1.2注重形式理性认识而放弃创造性的感性训练
有的教材把图形组织形式的分析的很多,如辽宁美术出版社的三大构成,内容非常详尽。平面构成还部分的结合了图形创意的内容,分成规律性骨骼和非规律性骨骼进行讲解;立体构成则在形体的组织技法上用了很多篇幅[2]。参照这三本书学生可能对形式美有一定掌握,但是缺少了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作业全是规则形的排列,毫无生趣。
1.3注重三大构成的整合性
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对于基础课课时的进行了削减,有很多构成教材已进行了整合,如有的把设计素描与图形创新合并取名为艺术设计基础,有的把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合并,有的专业把空间构成或模型制作与立体构成相合并。这样必然导致有些必要的内容被删减或被压缩,最终形成了一个断裂的、快而浅的教学过程,学生无所适从,总是还没找到一点感觉课程就结束了。教材迎合了市场需要,学校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来调整方向,压缩基础,强调专业实训,所以构成课为其它专业课左右,现如今很多高校对于构成课的态度已大不如前,学生的作品严复缺少深度和创意意识,就连制作的工整性也大不如前。
学生基础太弱,对于构成的理解滞后。由于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升学率,所以一些如美术、音乐这样的“副课”长期被轻视,导致入学的美术生美术理论水平很低,即便是学了几个月或几年,最多也只能把一个东西画像,掌握的只是一些造型技法和色彩搭配知识。一到大学就要学这种抽象的东西,大部分同学都是到课程结束的时候才大概知道构成是怎么回事,有的到毕业设计的时候也没明白过来。在大一学的时候基本是盲从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于元素概括的难以理解
高考前,他们受到的是写实性的训练,画对象要求准确,力求逼真,现在要他们用几何符号去表示他所看到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的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做点的构成的时候都会把点画成具像的东西,还一定要解释他之所以这样画的想法,这种注重表达内容是学习构成的最大障碍。
2.2难以改变绘画工具的运用及材料运用太少
以前画画都是用铅笔、炭笔,在构成中仍然是用水笔作画,比如在做点的构成的时候学生更多的还是用笔去画,而不习惯于用别的东西去做出点的感觉。这样速度慢,效果单一,最终导致做出来的作业是既花时间又无生气,做完后自己对它也毫无感觉。在立体构成时,很多学生对构成所需要的材料准备不足。对于材质的体量、质感、空间的表达都是很成问题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做线材构成时就临时找一些最易获取的如筷子、牙签、棉签等材料,做出来的作业完全达不到立体构成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有的同学确实找到了一些材料,但也很难利用和表达材料的质感。
一门课能否学好主要看作业的安排是否科学,教学大纲里应该明确每一个实训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只有合理的实训安排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有可能产生兴趣。设计好实训内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明确教学大纲的重点,强调作业的连续性
如前所述,很多学校很多专业都已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构成内容的取舍,削弱构成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设计好实训项目。如服装设计专业在做立体构成时把构成与立体裁剪相结合起来,强调了立体造型和材料在实际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再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把立体构成与空间构成结合起来上,这些都需要设计一个能让构成主要的知识点与实际设计案例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贯通起来。
3.2教师对所教专业的要宏观把控,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作业设计
众所周知,很多高校都是安排纯艺术专业教师上构成课,这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设计的理解和是有限的,以一个对所教专业不甚了解的老师来教这个专业的构成课是很不利的,其教学过程和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要求构成课教师对所教的专业要能宏观把控,要能理解每一个练习对于将来设计有什么作用,不同的专业练习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对比、特异构成的训练可以加强,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则应强调规律性骨骼的构成训练,在立体构成中则更强调形式美的表现。
目前很多高校构成作业的展示交流还很不足,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如中国美术学院、江南大学等,他们有专业的基础学院,各级领导很重视作业展示。一方面,要明确展示的目标和内容,做好细分展示,让学生看到每一个项目的优秀作业,从而得到启发。要让同学们看到不同材料、不同动作、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另一方面,把基础作业展示与设计作品一同展示,这样学生能从中找到联系,更好地理解构成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产生积极影响。
5.1补充视觉心理学的学习
构成中包含很多视觉心理学内容,如视错觉、视觉流程、色彩心理等,但是这些内容分散在三大构成当中,不系统,不够深入。教师应该有计划更系统地加强视觉心理学内容的讲解。可以参照阿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里的内容进行讲解,如对点在画面不同位置所产生的重量感是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集的设计和制作[3]。另外可以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内容也可以帮助同学理解群化构成及非限定性空间的设计。从基本的视觉原理去分析和理解,是学习构成的良好方法。
5.2加强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学习
众所周知,构成教学或基础教学研究的几个开创人物是当年在包豪斯任教的艺术家,构成主义风格的作品更是直接地以抽象符号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和设计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学设计的学生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而构成又可以是理解艺术理论的一个角度或方向。教授构成的教师要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设计理论修养,即要深入地掌握艺术史又要掌握设计史,如此才能驾驭的了,才能做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于课时的减少和电脑制作的特殊效果,应该鼓励学生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如在做重复构成和色彩对比构成时,利用电脑来处理就要快捷得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效果;在做肌理训练时用电脑特效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电脑在构图和位置变换等修改上要便利得多,所以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来做作业是有益的。
现在构成设计教学中,一部分人注重设计理论,另外一部分重技巧,一部分人强调对形式的理解,一部分人强调对感觉的培养。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中间的环节,那就是作业的制作和交流,作为教师把每一个作业按排好,把一门课的作业安排好,做好课堂和课后的交流,这样才有可能使构成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做好设计的基础。
[1]王雪青.二维设计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付洁(1980.12-),女,江西南昌,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