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荷叶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畜牧水产服务中心 166200)
奶牛卵巢囊肿的发生与诊治
石荷叶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畜牧水产服务中心 166200)
随着现代化养牛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盲目追求产奶量,而不注重饲养管理条件上的改善,导致奶牛卵巢囊肿的发病率比过去有所增加。卵巢囊肿主要是由于未排卵的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结蒂组织增生,卵细胞死亡,卵泡液不被吸收或增多而形成卵泡增大,长期存在,有时两侧卵巢上的卵泡囊肿会交替发生,也会伴发于子宫内膜炎和卵巢炎。发生卵巢囊肿的奶牛易不孕,故应引起足够重视。可分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发生卵巢囊肿原因很多,很难界定,但多与营养和激素有关。有些奶牛第一产后就不发情或久配不孕。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转为慢性卵巢囊肿,最终只能淘汰。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卵巢囊肿可能与内分泌机能失调、促黄体素分泌不足、排卵机能受到破坏有关。
卵泡囊肿是奶牛常见的繁殖障碍病之一,淘汰率很高。以无规律的频繁发情和持续发情,甚至出现慕雄狂为主要特征。相对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治愈率明显低于前者而且复发率很高,根治比较困难。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临床症状观察和直肠检查。患有卵泡囊肿的奶牛多数为膘情肥胖且产奶量高的牛只,多表现为无规律的频繁发情,性欲旺盛,过度兴奋。由于卵泡内含有大量的雌激素,强烈的性兴奋使奶牛表现为慕雄狂和体型向雄性化发展。直肠检查:子宫各部肥厚而松弛、下垂收宿迟缓,卵巢一侧或两侧有一个或数个卵泡突出于表面,卵泡能增大到3~4cm,甚至大的能达到8~10cm。卵泡表面光滑壁薄,指压有液体感,触之有弹性,无疼痛感。卵巢有近一半质地变硬。
穿刺疗法:首先将患牛保定好,术者消毒手臂后伸入直肠找到患卵泡囊肿的卵巢并使其靠近体壁内侧,使能从体外触摸到卵巢,选好此点为外部穿刺点,然后用剪毛剪把此穿刺点(耻骨前缘)附近的毛剪净,用酒精棉球彻底消毒,左手或右手消毒后伸进直肠将卵巢固定在穿刺点的位置,另一只手拿长针头(12号,长约20cm)从外部穿刺点慢慢刺入卵巢的囊肿部位,将积液由针头排出体外,直肠内的手可轻轻的配合挤压卵巢,使其能彻底排净,待排净后用注射器注入青霉素160万IU和链霉素100万μg,以防止卵巢发炎。外部穿刺卵泡囊肿疗法安全简便,治愈率高、易于推广。而激素疗法易于复发且费用高;直肠内穿刺疗法不易掌握,操作难度大,危险性大,不小心容易将直肠划破或把手指刺破。但应用穿刺方法治疗卵患泡囊肿奶牛,治愈率可达100%。而且穿刺后的卵巢预后良好,能正常发情配种,配种前后不需要任何药物处理。
药物治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乳牛每天一次性肌肉注射2~3 支,连续注射2~4 天。一般在用药后15~20 天内,囊肿逐渐消退,并开始恢复正常发情、排卵。垂体促黄体素一次性肌肉注射400~600IU,一般3~6 天后囊肿症状消失,卵泡排卵,并形成黄体,15~20 天后恢复正常发情。如用药1 周后仍未见好转,可第二次用药,剂量比第一次稍增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具有促使黄体形成的作用。牛静脉注射2500~3000 IU或肌肉注射0.5万~1 .0万IU,溶于5 mL蒸馏水中。
个别奶牛发情后,未能正常排卵,造成卵泡液囤积并黄体化。这种黄体化的卵泡在卵巢上形成后,直接影响奶牛体内正常的激素分泌,使奶牛长期处于假孕状态。奶牛患黄体囊肿症在临床上时有发生,是奶牛不孕症之一,主要标志是奶牛长期不发情。直肠检查可发现卵巢上黄体囊泡多为一个,大小与卵泡囊肿差别不大。但是,黄体囊肿壁厚而柔软不紧张,压时有轻微的疼痛感。黄体囊肿存在的时间比卵泡囊肿长,如超过一个发情周期以上,检查的结果与上次相同,奶牛仍无发情表现,即可确诊为黄体囊肿。母牛患黄体囊肿如果长期不进行治疗,则可变成雄性化,可发育成雄性个体,试图爬跨其他母牛,但与“慕雄狂”不同,不接受其他牛爬跨。
治疗:舍饲的高产奶牛应增加运动,减少挤奶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10000U,一次肌肉注射,静脉注射3000~4000U即可。促黄体素100~200U,用5~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用药后1周未见好转时,可第二次用药,剂量比第一次稍加大。挤破囊肿法:将手伸入直肠,用中指和食指夹住卵巢系膜,固定卵巢后,用拇指压迫囊肿使之破裂。为防止囊肿破裂后出血,须按压5min左右,待囊肿局部形成凹陷时,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