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磊,李晨光
(1.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051430;2.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畜牧兽医局 051430 )
猪蛔虫病的病原与防治
王晓磊1,李晨光2
(1.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051430;2.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畜牧兽医局 051430 )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呈世界性流行,集约化养猪场和散养猪均广泛发生。我国猪群的感染率为17%~80%,平均感染强度为20~30条。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因此,猪蛔虫病是造成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
虫体特征与生活史:猪蛔虫是一种淡黄色、圆柱状的大型线虫。雄虫长12~15cm,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长20~40cm。虫卵大小为60~70μm×40~60μm,黄褐色或淡黄色,短椭圆形,卵壳厚,最外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卵内含一个未分裂的胚细胞。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污染水源和土壤,在适宜的温湿度和充足的氧气环境中,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采食了感染性虫卵而感染,在小肠内,幼虫逸出并钻入肠壁毛细血管,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由血液循环经心脏到肺脏。幼虫在肺脏中停留发育,蜕皮生长后,随黏液一起到达咽,进入口腔,再次被咽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在猪体内由虫卵发育为成虫需经2~3个月,猪蛔虫在宿主体内可寄生7~9个月。寄生在猪小肠中的雌虫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排100万~200万个,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经11~12天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这种虫卵随同饲料或饮水被猪吞食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并进入肠壁的血管,随血流被带到肝脏,再继续沿腔静脉、右心室和肺动脉而移行至肺脏。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度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此后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后随黏液进入会厌,经食道而至小肠。从感染时起到再次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共需2.0~2.5个月。虫体以黏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便排出。
大量幼虫移行至肺脏时,引起蛔虫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被毛粗乱,常是形成僵猪的重要原因。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肠破裂。有时蛔虫进入胆管,造成堵塞,引起黄疸症状。又因虫体的毒素作用,可能引起仔猪痉挛、皮疹等过敏表现。
尸体剖检可以在小肠内发现蛔虫成虫。但对于2月龄内的哺乳仔猪,其小肠内通常没有成虫,故不能用粪便检查做生前诊断,而应仔细观察其呼吸系统的症状和病变,剖检时可取肺和肝脏,用贝尔曼法分离幼虫,以求确诊。
治疗可用左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亦可选用远征公司生产的阿力欣或伊力先进行治疗。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氟苯咪唑,每千克体重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左咪唑,每千克体重1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噻嘧啶,每千克体重20~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多拉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前期做好必要的预防,有效隔绝猪蛔虫病的产生因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养殖户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猪蛔虫病的防治也很简单,未发病的猪场,重点在防,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治小猪感染;如果猪场已经感染猪蛔虫病,重点在净,即要净化猪场,消灭病猪和带虫猪,建立无虫猪场。平时应注意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防止污染。饲槽和用具经常用开水冲洗。保持猪舍卫生,勤换垫草,粪便做发酵处理后才能做肥料用,在常发地区,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
定期驱虫。在规模化猪场,首先要对全群猪驱虫;以后公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转入新圈时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需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用肥皂清洗全身。在散养的育肥猪场,对断奶仔猪进行第一次驱虫,4~6周后再驱1次虫。在广大农村散养的猪群,建议在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1次。驱虫时应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
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猪粪和垫草应在固定地点堆集发酵,利用发酵的温度杀灭虫卵。已有报道猪蛔虫幼虫可引起人的内脏幼虫移行症,因此杀灭虫卵对公共卫生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