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鑫
(黑龙江省集贤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55900)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与诊治
王士鑫
(黑龙江省集贤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55900)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国内猪场多发于3~28日龄仔猪,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主要特点是全身油质样渗出性皮炎,又将其称之为“仔猪油皮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潮湿的季节较为多发,主要侵害哺乳期的仔猪。该病一般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发生,主要是在皮肤、黏膜有损伤,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葡萄球菌经过汗腺、毛囊和受损的部位侵入皮肤,从而引起发病。另外母猪临产前几天,子宫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而造成仔猪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该病多呈散发,也可出现流行性,若无免疫力的猪群感染该病,常会连续感染其他免疫力差的小猪。保育舍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5%,其感染发病后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65%。卫生条件差,特别是疥螨感染严重的猪场更易发生该病。
主因:猪场内仔猪的饲养管理不科学,不良的卫生条件,对环境消毒不到位,猪舍中的温湿度适应了病菌,就会使猪生存的周围环境出现病原菌,与此同时,出现应激性的刺激,其抵抗力就会下降,诱发渗出性皮炎。经过尸检后发现,腹股沟内有淋巴结,颌下出现淋巴结肿大,肾脏肿大,出现淤血,切面内出现尿酸盐结晶,脾脏表面并不光滑,有小坏死点,小肠黏膜内水肿,心、肝、脾等病理变化不明显。经过涂片、染色镜检验,病原分离和生化试验等一系列检验发现,该病菌为葡萄球菌病。
次因:仔猪在进行断尾、剪牙、打耳号、断脐等环节,用具消毒不到位,操作不科学。母猪感染疥螨就会越来越严重。仔猪在斗殴过程中,容易咬伤皮肤,或者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皮肤擦伤。
仔猪感染3~6天后发病,初生仔猪7日龄以后亦可发病。病初表现精神沉郁,结膜发炎,眼睛周围有分泌物,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腹部等无毛部位出现红斑,并出现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疱。水疱迅速破溃,流出渗出液和皮脂,甚至发生溃疡,继而形成薄的、灰棕色片状渗出物,3~5天内扩展到全身。患部皮肤褶皱,体温增高,被毛粗乱,大片表皮脱落,有油脂感。随着病程的延长,渗出液与尘埃、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干燥后形成覆盖在猪皮肤上的一层厚厚的棕灰色或黑色龟背样的结痂,同时伴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病猪一般不表现搔痒,发热也不常见。最后仔猪食欲不振、脱水、饮水增加,迅速消瘦及战栗,严重者3~8天内死亡或形成僵猪。如果仔猪通过母源抗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这种情况下患部会呈现直径5~10mm的病斑,病斑与健康皮肤之间有明显边界,不扩散。较大日龄的小猪,可能会在耳后和体侧出现局部皮肤损伤,一般20~30天可康复,发病猪的年龄和体重越大,症状越轻。
由于体表葡萄球菌容易耐药,所以要轮换使用抗生素,最好做药敏试验。对发病猪群使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投水饮用,同时配合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注射治疗,脱水猪只给予口服补液盐。体表使用0.01%的高锰酸钾清洗,每天1~2次。环境使用常规消毒药物戊二醛、碘力杀按1:500~800的浓度稀释,每2天消毒1次。经过治疗,发病猪只基本稳定,死亡率从15%降低到5% ,病猪身上痂皮逐渐脱落,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量增加。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猪群的驱虫做详细记录,种猪每年驱虫3次,每4个月1次,商品猪在保育阶段驱虫一次,可以使用伊维菌素每吨饲料添加500g,连续投喂7天。不但可以驱除体内外部分寄生虫,还可以间接提高猪群免疫力。搞好母猪全程的卫生工作,尤其以产房阶段尤为主要,清水洗澡、常规消毒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使母猪干干净净进入产子舍,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还可以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的发生率。
临产母猪用0.01%高锰酸钾擦洗外阴部及乳房,仔猪出生后断牙、断尾的工具一定要用消毒水浸泡,牙、尾、脐带部位可以涂抹“密斯陀”帮助仔猪加速干燥以及杀菌。保健使用的针头必须做到每头猪1个针头的制度。仔猪在转群过程中,为了避免互相撕咬而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建议在猪舍内添加适当玩物,对仔猪有一定分神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
不当的增减消毒水剂量来调节消毒药物的浓度,会大大降低消毒药物的灭菌效果,所以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做到准确调配。正常调配好的消毒药物每平方米的使用量是300m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