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清
(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52400)
猪衣原体病的防控措施
赵 清
(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52400)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为鹦鹉热或鸟疫。衣原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一般呈慢性经过,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急性暴发,产生严重临床后果。经验证明,猪群一旦感染该病,要清除十分困难。康复猪群可长期带菌;猪场内活动的野鼠和禽鸟可能是该病的自然散毒者;带菌的种公母猪则成为幼龄猪群的主要传染源,种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染该病,所以隐性感染种公猪危害性更大。
病猪可通过粪便、尿、唾液(飞沫)、乳汁排出病原体。流产母猪的流产胎儿、胎膜、羊水更具有传染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猪群,可引起仔猪肠炎和角膜炎,但一般呈隐性感染,不表现出症状。猪患该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引起繁殖障碍,妊娠母猪表现流产、死胎、弱胎及传染性不孕,公猪发生睾丸炎,仔猪发生关节炎、脑炎、肺炎等,猪衣原体病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根据发病特点、主要症状、实验室检验、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确保养猪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流产母猪主要表现子宫炎,子宫内膜水肿、充血、出血,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斑),胎衣有弥漫性出血斑点;流产或早产胎儿全身水肿,头颈、胸、肩和四肢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充血、出血和肿大;心、脾常有出血;肺充血、水肿,呈卡他性肺炎。患病公猪睾丸变硬,有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输精管出血,阴茎水肿、出血或坏死。肺炎猪剖检,可见肺肿大,肺部症灶多分布在肺后部膈叶中,有时在心叶、尖叶出现肺炎斑,有紫红色至灰色的、界限明显的实变区,呈不规则形、凸起,质硬连片,往往扩展到组织深部;病变严重的肺中出现脓肿。在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分泌物,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肠炎仔猪尸检,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有的红染,肝、脾肿大。多发性关节炎病例局部剖检,可见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充血或出血,关节腔内渗出物增多。
无菌采取流产胎儿和病死仔猪肝、脾、淋巴结等,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阴性,科兹洛夫斯基氏法染色镜检未发现布鲁氏杆菌;姬姆萨染色镜检,镜下有多个紫红色针尖大小疑似衣原体原生颗粒。取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S.S.琼脂培养基,37℃培养72h后未见细菌生长。采集发生流产、死胎和患有睾丸炎公猪血液23份,分离血清供检。衣原体病间接血凝试验:试验所需抗原、标准阳性和阴性血清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操作方法和判定标准,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制定规程执行。将生理盐水滴于V型反应板,每孔50μL;第一孔加被检血清50μL,与生理盐水混匀后吸取50μL至第二孔,依次将被检血清作倍比稀释;每孔加抗原25μL,置37℃作用2h,判定标准被检血清1∶16孔出现“++”及以上者为阳性,1∶4孔出现“++”及以下者为阴性,结果血凝效价1∶16的有10份,1∶64的有22份。
由于衣原体所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猪场员工在免疫、消毒等具体操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尤其是衣原体感染场应更加重视。建立封闭的种猪群饲养系统由于衣原体拥有广泛宿主,采用封闭饲养系统可有效防止其他动物携带的疫源性衣原体侵入和感染猪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对病原的入侵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则免疫机能低下。抵抗力低,入侵的病原体可大量增殖,对机体造成伤害,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未发病的猪应用猪衣原体灭活苗紧急免疫接种。
免疫方法:公猪第一次肌肉注射3mL,7天后再注射1次;怀孕母猪每间隔7天注射1次,共2次,每次肌肉注射3 mL;空怀母猪配种前30天和15天各免疫接种1次,每次肌肉注射3mL;仔猪于30日龄和45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每次肌肉注射2mL。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限期育肥,定点屠宰。及时淘汰发病公猪和屡配不孕、胎龄较高的母猪。
应用土霉素拌料,在所有病猪及同群猪的饲料中按0.05%的比例拌入土霉素粉,进行预防和治疗,连续饲喂20天。给病猪肌肉注射四环素,每千克体重10mg,每天1次,连续用药7天。给病猪肌肉注射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1~3mg,每天1次,连用5天。